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美国校园枪击事件的报道看华文媒体和博客

(2007-04-18 23:48:25)
标签:

北方憨哥

美国

枪击

感悟随笔

分类: 忽悠杂谈

从美国校园枪击事件的报道看华文媒体和博客

 

震惊整个美国的维州校园枪击事件,我是在美国西部时间16日中午时分看到消息的,那个时间是北京时间17日零时。当是我得到了几张图片和关于枪击事件的一些报道,我把它放在了我的国内博客上,并且随着时间推移,把我看到的美国电视、网络、论坛、博客上的一些我认为比较重要的消息也放在了博客上。

 

我比较关注的是关于凶手是亚裔和中国人的报道,开始听到这个消息,我心里比较震动,因为亚裔和中国人在美国犯大事的很少,我当时持怀疑态度。先是校方和警方说是亚裔,后来又否认,说面部变形,身份不清楚,正在调查中,我想当时警方一定是还没有确凿的证据,所以修改了前期的说法,应该说是比较严谨的,国外的主流媒体、国内的主要媒体和官方消息也还算谨慎。

 

因为在事情没有明朗之前,各种各样的消息满天飞,加之目前网络发达,消息来源非常迅速和广泛。我也发现有人说亚裔,有人说中国人,有人说是白人,我曾经把不是亚裔的相关消息也放在了博克,反正都是未经证实的消息,你不能说一定是亚裔和一定是中国人。此后,我还利用两张图片对有些新闻说是亚裔和中国人的可能来源作了我自己的分析,发了博客文章“风传枪击案是亚裔或国人的可能由来”。

 

我的博克文章这里的时评、杂谈、教育、校园、出国等栏目没人关注,但是我非常感谢和敬佩新浪旅游版块,在众说纷纭的情况下,斗胆较早地采用了我的比较中性的博客文章“风传枪击案是亚裔或国人的可能由来”,并为适合旅游版,取题为“旅游美国必须听懂的几句英语”,所以我后来修改博客标题为“在美国如何应对突发事件和警察的盘问”。在此之间,我也写了“本不该发生的校园悲剧—看对枪和枪声麻木的美国人”,同样无人问津。而这一话题,今天还是这里的主要话题之一。

 

再后,我发现台湾香港一些主要媒体和这里华文的主要媒体以及美国加拿大个别边缘媒体,好像证据凿凿的把凶嫌指向中国人,而且有名有姓有照片,有背景,说的有鼻子有眼,我本来也信以为真,但是当我上美国的官方网站和主要几个媒体察看,仍然是先前的说法,这个时候,我又把校方的声明贴了上去,同时又把我的先前“风传凶嫌是亚裔或国人的可能由来”再次投向国内相关栏目,仍然毫无音信。

 

在美国西部时间16日晚上6点北京时间17日上午9点左右,我看到国内几家网络媒体相继发布消息或文章或博客,已经开始评论华人枪手造成血案、可能带来的影响等云云,大概作者或编辑已经确认枪手是华人无疑了。对大众的误导可想而知。我实在是感到无奈。看到这边黑夜静悄悄的在哀悼,国内大白天在说着瞎话,我只有无奈的带着祈祷去睡觉了。

 

一觉醒来,真象终于大白了,所有的谣言烟消云散。看看国内的网站,相关的文章已经去掉,反应还算迅速,但是造成的不良影响,却是无法挽回了。

 

媒体是有责任告诉大众各种消息,但一是要及时,二是要尽可能的保证准确,如果不准确,至少也要声明是未加证实的消息吧。连我这个普通老百姓都知道的道理,怎么堂堂的大媒体人却忽略了呢。我在曾在博客上发布的消息,也都是来自各方面的未经证实的消息,但既然有人说是亚裔,那我也摘录了有人说不是亚裔,我也都注明了是未加证实的消息,我一个普通老百姓的普通博客,我在没有得到证实的消息之前,也一直未说凶嫌是哪里人。但是有些媒体和著名名人博客,怎么能对未加证实的消息加以肯定,而且加以评论了,那样,不可避免就给观众造成了诱导和误解。

 

至于国内博客,这次对新闻事件的反映之慢,我也算是领教了,大概正是半夜吧,或许无人值班,主版到8个小时后都没有动静。有了点动静,却是把矛头指向中国人的,结果还指错了方向。今天再看有的博客主板相关内容,热门的是过时的“老声长谈”,和在这边并不热门炒作的话题,先前是过度的渲染华人枪手,现在又是过度渲染华人英雄,过度的渲染某美国报刊先前声称是华人凶嫌。也许这边和那边是不太一样吧。国内的编辑们,难道真的看不到这边的新闻吗,如果真的看不到,那么关注境外出现的突发事件,是不是编辑的秘书可以到五星级酒店租一间房子,看看世界各地的消息呢,老板不会不给报销吧。如果心疼这几个小钱,而招来许多的批评或者意见,那就是大大的不值了。如果是因为怕麻烦而不愿意付出业务成本,去更多的了解更多的消息来源,听风就是雨,随手拿来用,或者哗众取宠,有意识炒作,那大概就违背职业道德了。

 

该过去的已经过去了,网站新闻、博客文章都可以修改和删除,但是,那些已经发行出去的报纸可就惨了,当人们听着真相,看着谎言,编辑大人心里该是什么滋味呢。愿我们的媒体人和博客人,都从这次事件中,吸取一些经验教训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