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文学/原创休闲随笔/感悟谈天说地随笔杂谈 |
抽丝
----------------------------------------买书小记
记得小时候读姐姐从大学图书馆借回来的《红楼梦》,看得入迷。后来因缘巧合,因信而认识她的一帮爱文学的同学,一个教会我看《围城》。一个送了几本名著给我。很是受益。
后来看书看得多,身边余钱也还够买书的一些开销时,便开始搜书的经历。
刚开始爱逛书摊。这书摊是人家从不知什么地方搜集过来的旧书,用一张红蓝白三色的塑料袋摆在地上,一般这些书的卖相不佳,破落流浪户似的。缺角缺页那是很正常的事。经常一地乱摆,任人检索。价钱公道,1元至10元不等。我碰过一个还算爱书的卖家,是一个老头,小说散文连环画分门别类的摆放齐整。统一用一个塑料袋装载。
我这样搜书搜了三年。有时是特意寻访。也会碰到意想不到的收获。有时走着走着,迎面一字排开尽是走鬼地摊,中间总是会夹一两家卖书的。记得一年搜了25本连环画,童介眉,胡若佛,王叔珲一大堆看来心跳的名字让人兴奋不已。有一次搜到一本董千里的小说《玉缕金带枕》。初中时不好生读课本,晚上偷看闲书,那时从同学手中传过来这本书,到我手时缺损严重,因看不到结尾而终日挂念。那一次看到全本,欣喜之情难以言表。价钱也不贵,2块钱拿回家包了封皮,好生重头看了一遍。
近来去书城频繁,许是因为有人说旧书不干净,当然那场非典也起了作用,书是要买是要看,但还得讲究卫生。
因为作设计创意的缘故,对书的要求增加到版面的设计与用纸的优劣。初初是在书城买书,常常对着自己喜爱的一本书要思虑良久。一咬牙也不见得便买。原因很多。当然大抵是价格太贵。小小一本书标价25-28元。出版社和作者想钱想太过。后来去当当网。货到付款当场收书又还节省。唯一不好的便是看不到版面和纸张印刷。不得已顾不上形象,去书城翻书,内容大体是能接受的范畴,便得看版面设计是否入眼,纸张是否良好顺心,印刷是否面目可憎。如果多方面考察合格,拿笔记下来再去网上购书,常常会便宜10快8块。那也聊胜于无。买多了累积起来数额也还是相当可观。
书城有七楼,还算够大,书也多,倒是常常有意想不到的惊喜。今天去了,书架上突然多了几本书,次日去了,又多了几本。这些书都算是旧书,问服务员,才知是从仓库找出来的,因一直放在仓,品相还好。又都是03或04年出版的,价格也算安分守己。
上次去书城抄名录,在一个很不起眼的小角落看到三本邓云乡的小书,04年出版的〈红楼拾小录〉等几本散文集。一问没存货了。赶紧放到篮里。另一次搜到一本林文月的〈京都一年〉三联版。纸张印刷都还不错,唯封面不入眼。
近期书越来越精:
张爱玲全集借〈小团圆〉洗牌圈钱,圈到现在出了三本好象见不到下文。
花城版的〈金庸全集〉版面设计和纸张瞧着就生气。
广西版的陈丹青系列那只能说是抢钱。不过版面设计和印刷都还是不错的。〈纽约琐记〉修订版拉开那张封皮,叫人不忍在手翻看。
浙江文艺更可恨,薄薄的一本软装博尔赫斯标价不下20元。
上海人民出版社最近行动多,但价格也飙涨。一本书标28-35那是常有的稀松事。不过他们出的书也还是能淘到心喜。
上译版的两本书现在一直是我的五星收编,一本《伊利亚随笔》,一本〈伦敦的叫卖声〉,都是精装。版面,纸张印刷都好。看着都舒服。
书买回来我便将其装进塑料袋,我喜欢一年四季到手的一直是很新简的一本书。
当然也有例外。有一本董桥的〈旧时月色〉,便不装袋。今年一瞧,书页发黄。还真真是董桥的糖水铺的色泽。书名如此,文章如此,再保持一年四季安静的新气那便未免太不解风情了!
买书买得多了,常常晚上回到家看着几书架的书,眼花缭乱得不知先看哪一本。抽出来一本翻几翻,再装进塑料袋。抽出来另外一本再感受一下畅快。别提有多开心。
有个同事见我搁几天就一堆书,说〈买书如山倒,看书如抽丝〉。
我每晚确是抽丝般看书,常常一本书一年还没看完。
但睡觉前,一本新书在手,翻开来尚能闻到油墨之香。即便看入心的只不过是短短几行字,不求甚解,不为求知。一手舒心的惬意却非一般事能比。纯粹只是因为舒心惬意。梦都因此清甜简洁。这便还真算得上是看书的乐趣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