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不尽的契诃夫(修订版) 一个官员的死 赏析
(2008-12-08 19:58:50)
标签:
教育 |
分类: 丹竹文论 |
近乎无事的悲剧
——《一个官员的死》赏析
刘建中
一个“挺好的庶务官”在一个挺好的夜晚,来到戏院看戏,突然打了一个喷嚏,不小心把唾沫星溅到了前座一位将军的头上。他被这意外的事吓坏了,心事也用不到看戏上去,于是他想尽千方百计给将军赔情道歉,在戏剧院,在路上,一直两次到将军家里去请罪。他的没完没了的请罪最后把将军触怒了,将军大叫了一声“滚出去”,他便在这喝斥之后战战兢兢地死去了。
这便是契诃夫在短篇小说《一个官员之死》中写给读者的故事。事情很小、很平淡。像日常生活中看戏,打喷嚏的事情太多了,人们司空见惯、把它看作近乎无事的事而不屑挂齿。然而,这人地位低下的公务官就因为这近乎无事的事吓坏了,吓死了。初看上去,这近乎不可能,是在开玩笑,但读完之后,又不能不掩卷深思:小官员为什么那样谨小慎微?为什么一件不足挂齿的事被他看得那么严重,以致精神上苦闷恐慌到了极点?为什么这个小官员的命运就那么容易夭折?在想了这些问题之后,不禁感到浑身不自在,感到神经质地害怕起来,甚至会忍不住大哭:假如自己生活在那样的社会,又该是怎么个样子?
联想到契诃夫作品产生的那个时代,那个特定的社会环境,人们也就不难理解这近乎无事的悲剧了,十九世纪八十年代,是俄罗斯历史上最黑暗最腐朽的时代。沙皇专制制度下的俄国到处充满着麻木、愚昧、野蛮和奴性。专制统治者除了对人民加深经济上的剥削压榨而外,在精神方面也丝毫不放松奴役。作品主人公就生活在这样一个被人支配、剥削、奴役的恶劣的社会环境之中。
人,在某种意义上说是社会环境的产物。有什么样的环境就会造就什么样的人。至于说人的主观能动性,在一定程度上微乎其微的,就像小官员企图改变一下他的命运却无法改变一样。
小官员低下而卑贱的社会地位决定了他的命运必然是悲剧性的。他既不能改变眼下的境遇,更无法卜知未来的命运;只好一天天地听从上司的调拨,把自己的生活,生命乃至一切寄托在他人身上。小官员的举止言谈也带着悲剧性。将军对他的喋喋不休的道歉早就说了“不要紧。不要紧”,他却一而再,再而三地要将军“看在上帝面上”原谅他;将军早把这件事忘却了,他在一夜不安之后,第二天还郑重其事地上门赔不是;将军说他在胡闹,他认为是将军生气了,越发要给予解释;……更重要的是他的性格就是一副奴性十足的悲剧性格。只要是上司,那怕不是直接的上司,皆不能有丝毫得罪;在有身份有地位的人物面前失态,那怕是自然的法则也意味着自己对大人物不尊敬。不尊敬大人物也就意味着自找苦吃。这样可怜的悲剧性格,常常使扭曲了的心理易于得到满足,也易于受到惊吓。小官员“坐在戏院正厅的第二排,用望远镜看戏”觉得幸福极了,可是突然间,变得“惶惶不安、定不下心来”甚至变得“傻头傻脑”了。前后只有几分钟,小官员的心理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化,这说明恶劣的社会环境决定了小官员卑贱的地位,卑贱的社会地位形成了他奴性十足的性格,又是他这种性格产生了他可笑可悲的举动,导致他命运的悲剧结局。
契诃夫写出这么一个近乎无事的悲剧,目的也就在于通过平常的不为人们所注意的生活现象写出一个畸形社会所产生的畸形的、奴才气十足的悲剧性格,从而说明沙皇社会的腐朽,阴暗和令人恐怖,给人们一种强烈的不满情绪和奋起抗争的勇气,让人们知道当时的社会是太不合理了。契诃夫之所以能成为读者最喜爱的作家之一,他高明的地方及其全部技巧,就在于从不为人关注的日常生活现象中发掘出近乎无事的悲剧,并通过这种悲剧给人以精神的启迪和震动。
附:一个官员的死
切尔维亚科夫这么想着,走回家去。给将军的信,他却没写成。他想了又想,怎么也想不出来这封信该怎样写才好。他只好第二天亲自去解释。
“昨天我来打搅大人,”等到将军抬起询问的眼睛望着他,他就喃喃地说,“可不是照您所说的好坏样是为了开玩笑。我原是来赔罪的,因为我在打喷嚏的时候喷了您一身唾沫星子……我从没想到要开玩笑。我哪儿敢开玩笑?要是我们沾染了开玩笑的习气,那可就会……失去……对人的尊敬了……”
“滚出去!!”将军忽然大叫一声,脸色发青,周身打抖。
“什么?”切尔维亚科夫低声问道,吓得呆如木鸡。
“滚出去!!”将军顿着脚又喊一声。
切尔维亚科夫的肚子里好像有个什么东西掉下去了。他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听不见,退到门口,走出去,到了街上,一路磨磨蹭蹭地走着……他信步走到家里,没有脱掉制服,往长沙发上一躺,就此……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