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真龙假龙话叶公

(2023-05-19 16:22:00)
标签:

文学/原创

人文/历史

文化

生活

情感

真龙假龙话叶公

                                                              後郷人  编剧

1,明代,叶县县衙前,

【叶梦祖气喘吁吁地跑到叶县县衙前】

【廊檐下的登闻鼓被使劲擂响】

叶梦祖【高声地】:“冤枉——!”

2,县衙  大堂

【知县急慌慌带领师爷、六科执事、三班衙役升堂】

  县:“速带击鼓人上堂!”

  役:“击鼓人上堂!”

叶梦祖【战战兢兢在大堂外跪石上跪下】:“小民叶梦祖叩见大老爷。”

  县【拍响惊堂木】:“叶梦祖,何方人士,有何冤情,当堂一一道来。”

叶梦祖:“小民世代居住叶邑镇北街,常年在江夏开店做营生,却时常遇见有人公然说,缘于汉代刘向‘叶公好龙’的寓言,由此可以看出先祖叶公沈诸梁是一个口是心非的小人,也因此质疑小民日常经营缺乏诚信,致使小民经营日益惨淡,入不敷出。”

  县:“既是如此,你到本衙击鼓意欲如何?”

叶梦祖:“小民听说,所谓‘叶公好龙’是汉代刘向,依据春秋时圣人孔夫子的徒弟子张拜见鲁公的故事改编的。故小民欲状告孔夫子师徒无中生有、以讹传讹,无耻诽谤小民先祖,以致小民先祖蒙受不白之冤两千年。敬请大老爷明镜高悬,为小民先祖正名。”

  县【拍响惊堂木】:“唗!大胆叶梦祖,居然以下犯上胆敢状告孔圣人。孔圣人已经历代帝王加封加冕,地位至高无上,远不是谁想状告就能状告的。故本县当堂驳回叶梦祖的诉求!”

叶梦祖:“太爷!您不让小民状告孔夫子,岂不是先祖蒙受孔夫子徒弟子张与刘向的无耻诽谤,永远也不能正名了吗?其实,不只是小民要状告孔夫子,天下所有先祖后裔的叶氏宗亲,也无不对此耿耿于怀呢!”

  县【思忖片刻】:“本县履职叶地以来,知道叶公沈诸梁是两千年前叶县有史以来的第一任县令,也在民间了解到叶公沈诸梁履叶期间,扶危济困、爱民如子、兴修水利、平叛白胜,官至楚国令尹兼司马,其后又大胆提携后来的年轻人,自己则主动让贤退位,最后归隐叶邑,已至终老叶地。本县深知,叶公沈诸梁是万民敬仰的伟岸丈夫,是挽狂澜于既倒、扶社稷于将倾、解黎民之倒悬的楚国中流砥柱。本县也曾无数次研读汉代刘向的‘叶公好龙’寓言,也深感刘向丑化叶公沈诸梁对叶氏的伤害,对叶公后裔的耿耿于怀感同身受。容当本县冗余之时,一方面查阅地方志与相关资料,找出信史为你先祖正名更为有力。再就是去民间查访,看看能不能找到春秋时期叶公沈诸梁熟人的后代,他们如果有家传叶公沈诸梁的真实故事,这也是为你先祖正名的重要史料。”

叶梦祖【磕头作揖】:“小民深谢太爷恩典,希冀太爷早日查到信史,公开为叶氏先祖历史真实面目正名。”

3,叶县保安镇  村头

  县【拦着路途】:“本县听说你的先祖是春秋时期楚狂接舆陆通,陆通与叶公沈诸梁原本熟稔呢。”

  途【点点头,拱手】:“是的,先祖曾经与叶公沈诸梁过从甚密,彼此的交往还留下不少家传故事。不知太爷要打问何事?”

  县:“天下人都说‘叶公好龙’,不知当年的叶公沈诸梁是不是真的好龙,贵先祖曾有家传吗?”

  途:“太爷,先祖家传说,叶公真的好龙。缘于叶公出身于荆襄,饱经荆楚凤鸟文化的浸润,一到叶邑履任,便对中原龙文化欣喜不已。叶公曾去北边龙山观看人们驭龙表演,还在叶邑东门外修了一座玩龙台供大家游戏,负函新城修建时,城内雕梁画栋的装饰都以龙形展示,修桥时还在桥墩上雕刻龙头。更为出奇的是,叶公在修筑东西二陂时,居然把五龙口的五条奔腾不羁的小溪,在施工图上画作五条龙的模样,以至于先祖咋一看见,就以为是一幅五龙图呢。”

  县【点点头】:“看来,叶公好龙果真不假。”

  途:“不过先祖家传说,其实叶公好龙,不是喜好能腾天能潜水的天龙,而是喜好叶邑的水利之龙,怕的是加重黎民百姓负担之恶龙。”

  县【拍手叹赏】:“说的好!单单说叶公好龙,那是并没有读懂叶公沈诸梁的为人,。只有知道叶公沈诸梁喜好的是叶邑的水利之龙,才算是真正懂得了叶公沈诸梁呐。”

4,田庄乡  路边

  年【急匆匆朝外走,自言自语地】:“再晚就赶不上了。”

  县:“敢问你失疾慌忙地这是做啥去呢?”

  年:“听说官府派人在民间打问叶公沈诸梁的故事,小民急着去拜见陈述呢。”

  县:“官府打问叶公沈诸梁的故事,与你有何牵涉,还用得着如此慌忙吗?我就是县府知事,不用再找他人,你就慢慢地说给本县吧。”

  年【朝着知县抱拳鞠躬】:“小民不知太爷驾到,唐突冲撞了太爷,敬请恕罪。”

  县:“你急着拜见官府的人,要陈述什么事情呢?”

  年:“太爷有所不知,小民乃是春秋时款待孔子徒弟子路的荷绦丈人的后代,祖上传下来的一些话,要如实禀报给太爷。”

  县:“幸会、幸会,本县就是来此专程访问于你的,不想恰巧路遇。”

  年:“祖上曾经一再叮嘱家人,世传叶公好龙所谓‘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都是假的,无论是叶邑官邸住室还是沈湾的叶公家里,祖上经常造访,无不是素净得与普通居民一样。叶公忙于叶邑军政事务,天天陀螺一样转不赢,哪有闲工夫鼓捣那些玩意儿呢?”

  县【点点头】:“本县知道了。所谓这里写龙、那里写龙,看来都是当初孔夫子的徒弟子张自己凭空虚构出来的。”

  年:“不过当年在澧水上修桥时,叶公倒是在桥墩上雕过龙,那是祈求镇住肆虐的洪水,确保行人的安全。叶公还在新筑的负函城楼上雕过龙,那是为了突出负函新城的威严,镇住失国后被迁居于此的蔡人。”

5,县衙  书斋

【很多收藏的方志、名人著作、历史大事记等等,层层叠叠,琳琅满目】

  县【在诸多存档资料中翻检,自言自语地】:“叶公作为一代先贤,孔夫子周游列国到访过叶邑,故纸堆里还能有找不到的信史?”

      【闪出】

6,负函城门

字幕:公元前489年(周敬王31年,楚昭王27年)壬子初秋

【孔子与弟子子路、子张、子贡等一行惬意地观摩负函城的建筑风格】

  子【由衷地赞叹】:“叶公子高生于江汉、长于荆襄,接触的都是荆楚文化,不料却对中原的文化熟稔于心。你们看,城楼上雕梁画栋的那些飞龙纹饰,雕刻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看来叶公子高对中原的天龙文化远非一日之喜爱呐!”

  张【不无妒忌地】:“师父,弟子听说叶公沈诸梁喜爱天龙,居然到了痴迷的程度,几乎日日伏案画龙,故在他的周围到处都是龙。城楼上刻龙,桥墩上雕龙,就连他家钩子上都是龙,家具上也是龙,房屋檩梁、支柱上还是龙。这个南来的蛮子,不会真的是那么喜欢中原的天龙文化吧?恐怕是做做样子罢了。”

  子【感同身受地】:“荆楚人喜凤不喜龙。叶公子高来叶邑赴任,忽见不同于凤鸟的蟠龙,自然由衷喜爱有加,身边处处是龙也就不难理解了。”

  张【居心叵测地】:“叶公居然如此喜爱蟠龙,不过叶公喜欢的只是假龙而已。假如叶公好龙的举动感动了天神,遣使天上的真龙下来拜访叶公,窥头于牖,拖尾于堂,叶公一旦见之,一定会弃而还走,恐怕还会失其魂魄、五色无主了吧?”

  贡【不以为然地】:“子张学弟想象的生动逼真,哪里会有天上的真龙下来去见叶公子高的事儿呢?你如此说,岂不是把叶公沈诸梁,故意说成是口是心非的小人了吗?这样私下里非议人家叶公不好吧?”

  张【颇为不屑地】:“我就这么说,还能咋的?恐怕与叶公沈诸梁持不同政见者,早就这么说了的。”

【闪出】

7,负函驿馆

【叶公沈诸梁与孔子师徒客气地会见】

沈诸梁【歉然地】:“夫子师徒大驾不远千里莅临叶邑,着实令叶人蓬荜生辉。只是在下王命在身、公务繁忙,无奈怠慢了夫子一行,望祈恕罪。”

  子【拱手】:“叶公子高客气了。我师徒贸然造访,徒增麻烦,实在不好意思。”

沈诸梁:“夫子一行周游列国,还能光降叶邑,足以让叶人风光呢。”

  子【由衷地赞许】:“叶公尹叶,仁德至上,治邑有道。修陂凿渠,淳理民风,地富一方,境强四域。非经天纬地之才而不能,无中流砥柱之勇而难为哈!”

沈诸梁:“夫子过奖。沈某世食君禄民膏,深知背负职责义务。忠于职守,尽职尽责,体恤百姓,造福黎民,乃是为官者之必须罢了。”

  路【插话盛赞】:“近日陪着师父在叶邑游览,美景历历在目,观感萦萦在怀。叶公为叶邑之尹,爱民如子,造福黎民,大有帝王之威。叶公文武兼备,治国安邦,乃有将相之风。叶公又仗义勇为,忧国忧民,堪称荆楚豪侠。”

沈诸梁【笑着摆摆手】:“哈哈!在下哪有你们师徒说的那么好啊。其实,自从尹叶之后,街头巷尾不乏有背心者臧否我的流言蜚语呢。”

  子【感同身受地】:“君王如日,光芒四射,也有光照不及之阴暗角落。叶公治邑理民,造福百姓,还有一二背心者并不奇怪。受人臧否非议,自然是少不了的呢。”

沈诸梁:“在下生在江汉,长在荆襄,自幼崇拜凤鸟。然而读书得知中原有蟠龙,故倍加喜爱,只是素来无缘得识。自从尹叶之后,雕梁画栋看刻龙,专赴龙山观驭龙,闲暇之余自画龙,几乎如痴如醉,以致官邸屋顶有龙纹图饰,家具器物有龙纹刻画,日日生活在龙的世界里,所以便有人戏谑说我叶公好龙。”

【家臣递过来几件沈诸梁制作的龙纹雕饰】

【孔子师徒相互传看,无不栩栩如生】

  张【不无讥讽地】:“恐怕后人不知叶公治叶,一定也会知道叶公好龙的。”

沈诸梁【大大方方地】:“其实,在下只不过是喜欢画龙而已,市井之徒却演绎什么我不但在各种器物上都雕刻龙纹,而且口口声声喊着‘龙啊、龙啊。’结果让天龙知道了,十分感动地飞到我家,从窗户里被龙头伸进来,尾巴摆在客厅里,把我吓得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瘫倒在地上昏厥过去。由此得出结论,说什么所谓叶公好龙而非真的好龙,只是好似是而非的假龙,而不是好真正的天龙。你们听听、品品,他们岂不是欲借此非议诋毁沈某人乃口是心非的小人吗?”

【孔子忍不住笑了】

【子路、子贡、颜回也跟着笑了】

【唯有子张没有笑,脸上红一阵白一阵的,似乎叶公洞悉了自己诽谤他的真相】

【闪出】

8,叶邑官邸客厅

【“白马非马论”的公孙龙自鲁国返回楚国,路过叶邑,特意拜访叶公沈诸梁】

沈诸梁:“公孙先生奉君王之命,去鲁国从学于孔子,焉何有暇光降贱地呢?”

公孙龙:“在下是在鲁国从学于夫子,然而君王欲再筛选几名士子送往鲁国,故我返楚即是筹办此事。时日尚且宽裕,有幸路过叶邑一方宝地,倘若错过结识叶公之机缘,岂不抱憾终生?”

沈诸梁:“公孙先生客气了。先生自有白马非马的雄辩之术,诸子百家之中拥有一席之地,楚国学问家之巨擘。如今又奉命入鲁从学于孔夫子,博采众长,相辅相成,定为流芳百世之大学问家呐!”

公孙龙:“叶公过奖,不禁汗颜。在下取名为龙,自然喜欢天龙。居鲁期间,夫子的弟子无不称誉叶公好龙,昔日也曾听人说起此事。故今日登门造访,欲亲见叶公是如何好龙的。”

【沈诸梁拿起案头一幅刚刚画完的龙图,展示给公孙龙】

【龙图上一条天龙张牙舞爪、腾云驾雾、辗转腾挪、活灵活现,令人叹为观止】

公孙龙:“叶公以叶为家,励精图治,深得中原文化之精髓,所绘之龙出神入化。”

沈诸梁:“叶邑乃是龙文化发源地,在此生活,要想不好龙都难。比如轩辕黄帝战蚩尤即在此地。蚩尤原本是一条苍龙,战败后落地变为滍水,就是你进入楚地路过的那条河流。还有西去不远的鲁阳,有豢龙氏之后刘累避祸的尧山、邱公城,滍水之阳尚有古人驭龙的大小龙山。不怕先生笑话,尽管在下并非生于斯、长于斯,不敢说在下好龙如痴如醉,如今确实已经离不开龙了呢。”

公孙龙:“王命在身,在下无暇在此逗留日久。如若以后得闲,定当追随叶公拜谒圣地且画龙雕龙,以畅闲情逸致。”

沈诸梁:“那敢情好。在下期盼先生再度光临。”

公孙龙:“孔夫子在叶邑结识叶公之后,常常念叨于你。有个师兄名叫子张的拜见鲁哀公时,还以叶公好龙为例,耐心劝诫鲁哀公呢。”

沈诸梁【匪夷所思地】:“在下与鲁哀公何干?子张为何拜见鲁哀公时,要提到在下好龙呢?”

公孙龙【认真地回答】:“子张见鲁哀公,七日而哀公不礼,托仆夫而去曰:‘臣闻君好士,故不远千里之外,犯霜露,冒尘垢,百舍重趼,不敢休息,以见君,七日而君不礼。君之好士也,有似叶公子高之好龙也。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宇雕文以写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拖尾于堂。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是叶公非真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今臣闻君好士,故不远千里以见君,却七日不礼,君非真好士也,好夫似士而非士者也。诗曰:‘中心藏之,何日亡之。敢托而去。’’”

沈诸梁【颇为气愤地】:“叶公好龙、然而惧怕真龙之说,在叶邑也曾有所传闻,无非是一二背心者,甚或非议诋毁之人所为。难怪当初我当着孔夫子诘难此说时,子张的脸色那么难看,原本就是他在叶邑四处张扬贬损我的呢。”

公孙龙【不以为然地】:“叶公不用计较,只要有人四处传播于你,无论是褒是贬,不见得就是坏事。你没见如今有人想出名都急疯了啊,手段无以复加,不能埀名青史,也得遗臭万年,不求红得发紫,也要黑得发亮。叶公坐镇叶邑,就会有人在诸侯列国中为你扬名,岂不是好事儿?即便是后世人可能记不住叶公治叶之丰功伟绩,备不住也会知道叶公好龙的典故,自然会去追寻真实的叶公之为人处世呢。”

沈诸梁:“哈哈!别价!世人如若只知道子张谬传的叶公好龙之典故,岂不是以为我叶公沈诸梁乃是华而不实、口是心非的小人吗?”

公孙龙:“只要有人知道叶公好龙,自然会据以考究叶公治叶的政绩,进而给予你人品以公正评价的。”

沈诸梁:“哈哈!若如先生所言,也算是歪打正着,因祸得福吧。”

公孙龙:“哈哈哈!”

【闪回】

9,县衙书斋

【知县抚卷沉思】

【画外音】:“原来如此。所谓叶公好龙之典故,春秋时的孔夫子徒弟子张是始作俑者,此事似与孔夫子无涉。汉代的刘向以讹传讹,堂而皇之地将其写进《新序·杂事》,其后历代又以此典故启蒙童生,以至于天下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看来此案不用再升堂裁断,就让叶梦祖把这些有关资料抄写回去,广泛传于天下叶氏宗亲,事情的原委真相与是非曲直,不是一目了然了吗?”

【剧终】

 

                                            

 

 2023510日第一稿

                                                                                            于鹰城不一斋

(仅供导演取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