睦邻还是坑邻?

标签:
原创文化历史情感 |

睦邻还是坑邻?
春秋时期,雄峙的秦国与晋国两个大国之间,夹着两个弹丸小国即虢国与虞国。虞国在今山西平陆的东北,虢国在今山西平陆的东南。
新兴崛起的秦国赶走了西边的戎狄,疆土库扩大了,国家富强了,就像如今北约东扩一样挥师东进向中原发展,必然要吞灭虞国和虢国。晋国当然知道,虞国和虢国一旦被秦国吞并,秦国就会进一步威胁晋国,势如当今的北约东扩威胁到俄罗斯的安全一样。晋国如果向西边扩张,虞国与虢国则也成了晋国的率先用兵对象。所以,秦、晋两国势必都要争夺就像当今乌克兰一样的这块中间地带。凡事先下手为强,周惠王二十二年即公元前655 年,就像俄乌战争的主动方俄罗斯一样,晋献公率先动手了。
虞国与虢国作为邻国原本是关系很好的盟国,防御外侮他们相互帮助,荒年病患两国互相扶持,彼此形成了一定的合力,别国想一下子吞并两个国家远不是一句话的事儿。
晋献公筹谋一番,觉着强行攻取虞国和虢国是行不通的,于是采取了收买、离间政策,以期拆散虞国与虢国的友好联盟,然后再将其分别予以攻破。晋献公先是馈送一些上等的好马和名贵的玉璧给虞国的国君,请求虞国国君同意晋国的军队借虞国的道路去征伐虢国。虞国国君喜欢贪占小便宜,看到晋献公送来的好马玉璧就要答应晋献公的请求。虞国大夫宫之奇一再劝谏说:“咱们虞国和虢国夹在两个大国中间,随时会受到大国的侵犯。缘于虞国和虢国已有巩固日久的联盟,唇齿相依,患难相救,外敌才打不进来。要是虢国被人家灭掉了,咱们虞国也就随之站不住脚了。”宫之奇详致地分析了形势,还用唇亡齿寒的比喻来劝谏虞国国君,无奈虞国国君就是不听,百里奚大夫也帮助宫之奇苦苦劝谏。虞国国君连有声望的老臣宫之奇的劝说都听不进去,年轻的百里奚劝谏就更听不进去了,他颇为愤懑地说:“晋国送来这样珍贵的物品,只是要借一条路走一走,这不是稀松平常的事儿吗?寡人要是连一条路都不借,也显得太不通情理了!况且,即便是失掉了一个小小的虢国盟友,咱可以和一个强大的晋国结盟,不是更为合算吗?”宫之奇见虞君糊涂不敏,又如此贪占小便宜,还不听大臣的忠告,居然答应借道给晋国去攻打虢国,虞国非得亡国不可。他再也没有办法阻止虞君一意孤行,也没有办法极力挽救虞国亡国的颓势,只得流着泪偷偷地带着老婆孩子出走了。
晋献公收买了虞国国君,扫清了攻打虢国的障碍,于是就派遣大将里克率领四百乘战车,途径虞国去攻打虢国。
虞君见晋国大军开来,急忙出城迎接,还不无讨好地问:“大将军,需要我们虞国派兵帮忙出战吗?”里克说:“你们想要帮忙的话,就帮我们攻取下阳关(一作夏阳,虢国都城,今山西平陆北)吧。”
此时,虢国的国君正在率领本国的军队在西部和山戎的军队作战,里克就让虞君假说虞国出兵是去帮助虢国攻打山戎,实际上是让晋国军队隐藏在虞国的战车内,浩浩荡荡地朝虢国的都城下阳进发。
虢国的都城下阳守将舟之侨听说虞君派来军队帮助虢国阻击山戎的进犯,自然十分感激,立即下令大开城门迎接虞国军队入城。虞国的战车刚刚进入下阳城,隐藏在战车中的晋国兵将便一声呼喊从战车内跳了出来,打出晋国的旗帜,亮出明晃晃的刀枪,向着虢国的守军砍杀过去。舟之侨及其守军措手不及抵御晋军,被攻杀得死的死、逃的逃。就是这样,里克并没有费多大的事儿,就一举夺取了虢国的都城下阳。
正在领兵和山戎作战的虢国国君听说都城下阳失守,急忙挥师救援,又被山戎乘势追杀了一阵,虢国国君回到上阳(南虢都城,今河南陕县李家窑)时,上阳也已经被晋军攻破了。就这样,原本颇为富有且颇有战力的虢国很快便被晋国灭掉了。
晋军班师凯旋回国时又路过虞国,以为仅仅是借道给晋国攻取虢国的虞国并没有对晋军做任何防备,随之也被晋国灭掉了。虞国国君这才懊悔当初没有听从宫之奇与百里奚的劝谏,不过只是悔之晚矣,只能怅然喟叹而已。
晋国灭掉虞国,把当初馈送给虞君的好马、玉璧又收了回来呈献给晋献公,晋献公一手抚摸着宝马、一手拿着玉璧笑着说:“喜爱贪占小便宜的虞君真傻,这宝马、玉璧不就是你替寡人保存了一段时间吗?”他还煞有介事地扒开马嘴看了看说:“寡人送给他的玉璧倒还是老样子,这宝马的口齿倒是长了不少哈!”
这个历史典故衍生出成语“假道灭虢”、“唇亡齿寒”等等,无不告诫人们,邻里和睦相处益处多多,千万不能以邻为壑,既不能睦邻也万不可坑邻,坑邻的结果就是一样丧失自己的切身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