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的一部史诗式作品

标签:
文学原创人文/历史文化生活情感 |

新时期的一部史诗式作品
——读梁晓声的《人世间》
史诗是一个文学观念,专指古代以神话传说、英雄人物和重大历史事件为题材的长篇叙事诗,其结构宏大,且充满幻想和神话色彩。欧洲史诗以古希腊最为发达,代表作有《伊利亚特》《奥德修纪》及印度的《罗摩衍那》,中国藏族的《格萨尔王传》是世界最长的史诗之一。史诗还泛指能比较全面地反映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风貌和社会成员多方面生活,使读者能从而深刻认识当时的历史背景、思想潮流及文化、伦理内涵的长篇、全景式的作品。如德国诗人席勒的《华伦斯坦》、俄国作家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中国清代作家曹雪芹的《红楼梦》等均被称为史诗式的作品。
按照传统的文学史所述,茅盾的《子夜》、梁斌的《红旗谱》、巴金的《家》、柳青的《创业史》都属于当代中国文学丛林中史诗式的作品。这些史诗式作品,无不较为全面地反映了一定特殊历史时期的社会风貌与社会成员的多方面生活场景,阅读史诗式文学作品,可以让读者深刻认识那个时间段的历史背景,了解当时的思想潮流及文化伦理内涵,所以才成为当代中国文学不朽的地标性作品。曾经有一段时间内,有些人竭力否定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文学成就,戴着政治的有色眼镜吹毛求疵,不惜抹黑作家也抹黑他们的作品。其实,无论那些别有用心的人如何按照自己的意愿打扮当代中国文学史,这些彪炳史册的文学作品都是他们难以绕过去的伟岸,也是他们不能轻易否定的文学硕果。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的新时期,文学作品可谓是汗牛充栋,获得各类奖项的作品也是摩肩接踵,其中不乏获得诺奖或国内最高奖项的作品,无不贴上了靓丽华彩的标签。但是,真正称得上史诗式作品的唯有梁晓声的《人世间》。《人世间》甫一问世,尤其是同名电视剧的播出,可谓是家喻户晓街谈巷议,《人世间》一时间几乎成了当今新冠疫情之外人们的第一大谈资,远远超过当年莫言先生获得诺奖的关注度。如果说莫言先生的诺奖还曾经遭受一定非议的话,那么人们对于《人世间》的褒奖几乎是众口一词。固然,关注《人世间》的人中以观看电视剧者为众,阅读《人世间》纸质书籍者则较寡,但是, 丝毫不会降低《人世间》作为史诗式作品的影响力。《人世间》的作者梁晓声原名梁绍生,祖籍山东荣成,19 49年生于哈尔滨市。当代著名作家、学者,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资深教授,全国政协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著有《今夜有暴风雪》《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雪城》《返城年代》《年轮》《知青》等作品数十部,多部作品被翻译介绍到海外。
《人世间》是梁晓声最新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作品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写到改革开放后的今天,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地描写了中国社会的巨大变迁和百姓生活的跌宕起伏,于人间烟火处彰显道义和担当,在悲欢离合中抒写情怀和热望,堪称一部“五十年中国百姓生活史”,是一部近年来不可多得的与时代相匹配的现实主义巨著,是一部无可置疑的当代史诗式作品。《人世间》全书一百多万字,有名有姓的人物数十个,个个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与生活脉络,无论是达官贵人还是贩夫走卒,无不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为中国当代的文学园地增添了周秉昆、郑娟等活生生的人物形象,读者也可以从作品中找到自己曾经生活的影子。作品所写的时间跨度长,五十年沧桑巨变,在作者的笔下则显得条理清晰、丝丝入扣,无论是五十年历史的每一个节点,还是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点滴, 无不紧扣时代的脉搏,足以让读者充分了解每一时期的历史背景,理解每一时期的思想潮流及文化、伦理内涵。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人世间》是新时期以来文学创作的一座高峰,是其他任何作品所不能企及的。
读过《人世间》掩卷沉思,梁晓声不愧是当代中国文学的领军人物,书中人物塑造、叙事置景抑或是心理描写无不老道干练,其高明之处的,仅仅用五十年间一个个系列的春季前后不同场景的生活,便展现了宏大空间里不同的故事、不同的人生,让读者沿着叙事的脉络融入作品中自己曾经的生活,切身体会到社会的进步与祖国的强盛,弘扬了主旋律,彰显了正能量。《人世间》书中并没有说教式的描写,也没有空洞的官腔叙述,娓娓道来却让人受益匪浅,确凿地说梁晓声着实是当今中国文学界的大手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