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莎士比亚历史剧《约翰王》
《约翰王》是莎士比亚的一部英国历史剧,写12、13世纪之交约翰王一生的主要经历,如他和法国王室为争夺英国王位而进行的两次战争,他对王位合法继承人的迫害,他对教会的掠夺和他与罗马教廷的冲突,贵族们对他的叛离和归顺以及他被僧侣毒害致死等情节。
《约翰王》描写了十二世纪末到十三世纪初英法两国的冲突,这个冲突与王位争夺有很大的关系。约翰王是被称为狮心王的理查一世之弟,但理查王在战争中被奥地利公爵杀死以后,约翰在其母艾莉诺支持下篡夺了王位,法国国王腓力普以支持理查王的儿子亚瑟夺回失去的王位继承权为由,派使者夏提昂向约翰王提出了追还英国一切权力的要求。但约翰王并不答应,于是英法之间的战争就此爆发了。在战争爆发之前,罗伯特·福康勃立琪的庶子与嫡子因争夺财产继承权的讼案被地方官吏上报到朝廷里来。约翰王看到庶子腓力普的长相很像他已故的兄长狮心王理查一世,于是问他:“你还是愿意像你兄弟一样,做一个福康勃立琪家里的人,享有你父亲的田地呢,还是愿意被人认作狮心王的儿子,除了一身之外,什么也没有呢?”庶子腓力普接受了约翰王的意见,他愿意放弃罗伯特家里财产的继承权,做一个狮心王
的儿子。约翰王对他说:“从今以后顶着那赋给你的形状的人的名字吧。腓力普,跪下来,当你站起来的时候,你将比现在更高贵。起来,理查爵士,你也是普兰塔琪纳特一家的人了。”于是腓力普随同约翰王一起出征。在法国安及尔斯城前,英法两国的军队在城前摆成阵势。但安及尔斯城里的市民紧闭城门,不让两国的军队开进去。庶子腓力普首先看出安及尔斯城的市民是在玩弄两国的国王,于是他建议两国暂时化敌为友,联合起来向这座城市开炮。安及尔斯城的市民就向两国国王提出了一个和解的建议:让那位英王的近亲西班牙的女儿白兰绮郡主,与法国太子路易结亲,安及尔斯城的城门就向两国开放。约翰王在他母亲艾莉诺的说服下,为了巩固他的尚未稳定的王位,让亚瑟达不到他的目的,就同意了安及尔斯城市民的建议,将安佐、妥伦、缅因、波亚叠以及大海这一边的全部领土,除了安及尔斯城之外全部作为白兰绮郡主的嫁奁。法王腓力普原来打着为亚瑟争夺王位的幌子,但现在见有利可图,就不管亚瑟及他的母亲康斯丹丝怎样反对,毁弃了原来的诺言,与约翰王达成了协议。对于这一点,庶子腓力普也说:“疯狂的世界!疯狂的国王!疯狂的和解!”正当两国和解准备撤兵的时候,罗马教皇的圣使,米兰的主教潘杜尔夫来到,责问约翰王为什么用威力压迫那被选为坎特伯雷大主教的史蒂芬·兰顿,阻止他就任圣职?但约翰王回答他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向一个不受任何束缚的神圣的君王提出质难,没有一个意大利的教士可以在英国的领土上抽取捐税。由于约翰的强硬的态度得罪了这个米兰的主教,因此潘杜尔夫就以教皇的名义命令法王腓力普向英国作战。当法王还在犹豫的时候,路易太子就对法王说:“父亲,作战吧!”不管白兰绮怎样反对,这一场血腥的战争终于爆发了。一开战,庶子腓力普就杀死了奥地利公爵利摩琪斯,并活捉了亚瑟。约翰王把亚瑟交给赫伯特看守,并暗示他处死亚瑟。法国战斗失利,法王腓力普感叹:“我们失利到这步田地,还有什么转机?”路易太子也说:“凡是他所克服的土地,他都设下坚强的防御;行动那么迅速,布置又那么周密,在这样激烈的鏖战之中,能够有这样镇静的调度,真是极少前例的。”法国战败了,而潘杜尔夫却说失败的是约翰王,他极力煽动法王继续组织军力向英国进攻,他分析约翰王会害死亚瑟,英国的民心就会背离约翰;
因此他要路易打到英国去,向约翰提出亚瑟一样的要求。赫伯特本想执行约翰王的命令杀死亚瑟,但在亚瑟的苦苦哀求之下,良心发现,放过了亚瑟,但亚瑟却想跳墙逃脱出去,不想却摔死了。英国的大臣萨立斯伯雷、彭勃洛克和俾高特,认为是约翰王指使赫伯特杀死了亚瑟,于是他们背叛了约翰王,投奔路易太子去了。法国军队在路易太子的带领下来势汹汹,约翰王回国去了,他把指挥大权授予了庶子腓力普。在诺桑普敦,约翰王同意皈依教会,于是潘杜尔夫重新给他戴上了王冠,并表示劝路易罢兵两国休战。但路易并不听他的话,而是组织了大批的军队向英国进军。英军统帅腓力普不仅自己勇敢作战,而且指挥得当,使得法军惨败。连法军
最有名的茂伦将军也受了重伤,临死之际,告诫英国的叛徒们,叫他们赶快逃跑,因为路易亲自发过誓,要在胜利的一天割下他们的头颅。于是萨立斯伯雷、彭勃洛克和俾高特等找到约翰的儿子亨利亲王,同他一起回了国,向濒死的约翰王悔罪。潘杜尔夫要路易停战的目的没有达到,他在约翰王面前许下的愿不能实现,觉得失了面子,就指使他的教士毒死了约翰王。也许是天意吧,法国的援军在古德温沙滩上一起触礁沉没了,而庶子腓力普的军队在经过林肯沼地的时候,被潮水卷去了一
半,于是两国休战,约翰王却在史温斯丹的花园里去世。
约翰王King John(1167-1216)英格兰国王King of
England(1199-1216),外号“无地王约翰”(John
Lackland)。生于牛津,英国历史上最不得人心的国王之一。他曾试图在理查一世被囚禁的德国(1193-1194)期间夺取王位,但后来理查宽恕了他并指定他为继承人,从而剥夺了约翰的长兄杰弗利(Geoffrey)之子亚瑟(Arthur)的权利,亚瑟的继承权要求受到法国国王腓力普二世的支持。
亚瑟于1203年被约翰下令杀害之后,腓力普二世以优势兵力向约翰进攻,并于1204-1205年征服除阿基坦盆地部分地区以外的全部国土。1206年约翰拒绝承认兰顿(S·Langton)为坎特伯雷大主教。1208
年他的王国被剥夺教权,他本人于1209年被逐出教门,最后他于1213年作出让步。他的政府奉行高压政策并且未能收复诺曼底,遂招致封建贵族们的反对,要求实行宪法改革。贵族与国王那个在兰尼米德会晤,1215年6月他被迫签署大宪章,成为英国宪法的基础。但他拒绝执行大宪章,从而加速了第一次诸侯战争(1215-1217)的到来。卒于纽瓦克。
剧人人物形象鲜明,有许多动人的情景。当康斯丹丝遭到法王的背弃时,当她的爱子被俘时,她所倾诉的怨愤和悲哀使人不由得对她产生同情,阿瑟王子在恳求赫伯特不要伤害他的双目时发出的近乎绝望的哀号真能催人泪下,而当贵族们得知阿瑟遇害后,他们对约翰的义愤和叛离使人不禁为贵族们的义举感到振奋。剧中主要人物,如约翰的卑怯、自私,法王的伪善,路易的奸诈,利摩琪斯的趋炎附势,潘道尔夫的纵横捭阖,庶子忠诚的坦率等都能通过他们自己的行为表露本意。本剧不仅显示了莎士比亚塑造人物的高超技巧,也说明他写作英国的历史剧的宗旨是为了鼓励英国人民、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
2014-3-22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