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收藏的青柯亭本《聊斋志异》

(2009-06-29 12:46:54)
标签:

文学/原创

人文/历史

文化

生活

情感

我收藏的青柯亭本《聊斋志异》           我收藏的青柯亭本《聊斋志异》

 

前二年,偶然的一次机会,有人出售一函八册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我认真翻阅了一遍,看出该书应该是两函十六册,遗憾的是只见到半部,而且是比较罕见的第一次刻印的青柯亭本。所以,我出资购买到手,珍藏起来。

《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16301640——1715)屡试不第,至七十一岁方为贡生。他一生穷困潦倒,以教书为业,在与封建社会各阶层人物进行广泛的接触与交游中,他对这些人的生活方式、精神面貌和命运遭遇进行细致地观察和全面了解,而且广泛收集鬼神怪异故事,丰富了创作素材。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编写成书之后却无力付梓刻印,只能以手抄本的形式在世上流传。该书以讲狐说鬼的浪漫主义手法,揭露抨击封建礼教的束缚、科举制度的腐朽以及封建统治的黑暗,主张个性自由,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末期的现实生活,艺术成就达到古代文言小说的巅峰,一向为后世所称道。

在蒲松龄死后三十余年的乾隆十一年(1746丙寅),山东莱阳人赵起果得到两本《聊斋志异》手抄本,自然十分高兴。后来,他把见到的几种《聊斋志异》手抄本在一起相互校核,得出了一个比较完善的本子。

乾隆三十年(1765乙酉),赵起果任严州(今浙江建德市东北梅城镇)知府,就开始着手编辑校订《聊斋志异》。那时出版一部书非常不容易,他邀集当时博学多才的文化人担任主编和文学校勘,以求锦上添花。由于木刻制版耗资巨大,赵起果为官清廉没有更多的钱财投入,他不仅拿出自己的薪俸,而且典当了不少财物,才保证了《聊斋志异》刻本的顺利完成。

乾隆三十一年(1766丙戌)五月,原本要编辑十六卷的《聊斋志异》前十二卷在严州刻成,赵起果正准备把余下的四卷也一并刻完,却于同年五月十八日猝然去世。没有来得及刻印的那四卷书,后来由藏书家鲍廷博等人刻成。

赵起果死后,被安葬在严州南门外的新安江畔。为了纪念这位编印《聊斋志异》而耗尽心血的出版家,这个第一次刻印本就被命名为“青柯亭本”。青柯亭是严州府衙里的一座石亭,赵起果和编辑校勘的人们经常在这里讨论稿本,故以此命名。

拥有青柯亭本《聊斋志异》,虽然只有一函八卷半部书,但毕竟是稀世难得的珍品,也是我数千册藏书里的龙头老大,故被视为镇宅之宝。

 

        2009-6-29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