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人间钱上的交往,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标签:
文化小李赞助金钱观亲情杂谈 |
分类: 杂文 |
http://s7/middle/4c4ab14ft8ff87ae88876&690
亲情要是和钱搅在一块,钱有时会像水一样能把亲情冲淡,甚至毁掉!
早上见同事小李跟霜打了的麦苗般,蔫了吧唧的。还没等我问,他就跟我述说了令他烦恼的家事。
事情是这样的,小李两口子在四年前买了套商品房,当时小李的母亲主动说给赞助三万。但是,这三万块钱并不是给小李的,小李心知肚明。
小李姐弟两人都已成家,父亲已去世多年,母亲年近七旬寡居至今。母亲有劳保,钱虽不多,但在咱这中小城市,除去生活费用还略有结余。母亲省吃俭用积攒了几万块钱,意在趁腿脚还灵便好出门旅游,再则防备老了那天不至于给子女增加负担。也就是养老钱,“过桥钱”。
当初交房款时小李出差在外,母亲只能把这三万块钱交给儿媳妇。母亲在给钱时并没好意思跟媳妇直说是借还是给,只说是赞助。几年后,小李的房贷也还得差不多了。小李就和妻子商量何时将母亲赞助的那三万块钱还了。妻子听完,先是一愣,说,那三万块钱不是给咱的吗?小李说,那三万块钱是母亲养老的钱。接着,妻子忙给婆婆打电话确认此事,婆婆说,我现在也不急着用,等有事了再说。妻子明白了,但不理解婆婆为啥和自己的儿子还分得这么清!夫妻俩就为这事又争论了起来,最后妻子答应还钱。
又过了一年,见妻子没再提还钱的事,小李有些着急了,再次提起。妻子很生气,说,你妈现在好好的,又不等着用钱,等她需要时我肯定还她。小李却不这么认为,他知道母亲虽不会张口要,但时间太久了会影响到母亲的身心健康;亲兄弟明算账,大多数人都把钱看得重!为此,夫妻俩人又吵了起来,吵得伤了心。第二天小李的妻子取了三万块钱,来到婆婆家,她态度很不好地和婆婆理论了起来,她对婆婆说:当初你赞助给咱三万块钱的时候就该讲清楚,是借而不是给。要是借给咱,我向谁借不是借……!俩人争辩了起来,婆婆解释说那钱是自己养老用的,并没有催着讨要那三万块钱。最后,小李的妻子把三万块钱往桌子上一扔,说了句,我可叫了你好几年的妈啊!
小李回家后,妻子对他说,钱已经还给你妈了!接着就将还钱的经过学了遍。小李一听很生气,说:既然去还钱为何不能好借好还,为啥还钱还得再说母亲的不是呢?!俩人又大吵了起来……。
听完了小李的故事,真不知如何劝他。站在小李母亲那一头,觉得孝字当头,应遵从老人的意愿;要是站在小李妻子这一头,觉得婆婆不该把钱看得太重。可掂量来掂量去,还是觉得应遵从老人的本心。可作为丈夫,两头都得受气,唉,真是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啊!
就家庭间金钱往来来说,家庭和家庭各不同。据我了解,有的父母在赞助子女买房子时给的钱,多是给予,不需要还;而赞助已成家的子女就各不相同。但也有父母在孩子成家后就不再支助的,例如国外,欧美国家就是这样。孩子的金钱观大多是受其父母的影响,父母亲也是受上一辈的影响。至于说,谁大方谁不大方,只是价值观的不同。在亲情和金钱相冲突,我想,大多数家庭在亲人有危难时,都不会吝惜金钱。
家庭在教育下一代上,金钱观,亲人间如何处理钱的问题,对于孩子的教育是很重要的一课,不可小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