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8/bmiddle/4c4ab14fta611f50313f7&690          “三接头”皮鞋
 
 
 早上预起还恋床那会儿工夫,读了篇阿城的随笔“夹皮鞋”。边读边走神儿,他文中所说的用劳保翻毛皮鞋去寄卖商店换“夹皮鞋”的事也是我经历过的。提起那个年代的牛皮鞋的质量,用俺北方人方言“刚刚的!”
 
 
 那时的皮鞋,大多是“三接头”,所谓的“三接头”,是因该鞋是用三截皮子缝制,故而得名“三接头”。我穿的第一双“三接头”是八二年回沈阳探亲时买的,花了54元,这价钱在当时算很贵的。鞋的牌子依然记得,叫“帆船”牌,好像是沈阳第三皮鞋厂生产的,当时这个牌子在沈阳轻工业行业质量评比中获得了银质奖。
 
 
 这双鞋是全牛皮的,为啥这么说呢?现在的皮鞋的鞋底子,绝大多数都是橡胶底。而那个年代传统的做法,连鞋底子也是牛皮的,屈指弹之,嘣嘣嘣的脆响。当然,牛皮底虽结实,但远没有橡胶底子耐磨。所以,厂家考虑得很周到,在牛皮鞋底上又粘了一层带防滑纹的橡胶底。鞋的跟部呢,也是用一层层的牛皮叠在一起做的,外面用硬蜡封闭后修饰抛光,不细看,看不出一层层的痕迹。当时,我爷爷看了这双新鞋,告诉我,那鞋跟部的一层层牛皮是用竹条做成的钉钉的。竹钉遇水膨胀,牢牢地长在了皮子里。
 
 
 这双鞋,用手摸,感觉犹如涂了层蜡般润泽。黑亮黑亮,像涂了层钢琴烤漆,能照出人影儿。穿上它,走起路来,如两辆凯迪拉克一前一后交错着比赛;声音,嘎吱嘎吱的如踩在冻硬了的雪地上。这要是跳踢踏舞,不用钉鞋掌儿。
 
 
这双鞋可真结实,有一年的夏天,我横穿马路。忽然,一辆疾驰着的小车几乎贴着我窜过,感觉脚热了下,坏了。脚上的鞋,鞋的尖部约寸许,留下了车轱辘的印迹。我抬抬脚,好像被吸在了沥青地上,低头看看,鞋底陷进了三分之二。等我把脚抬了起来,哦,好家伙!一个月牙儿永远留在了马路上。忙脱下来鞋数数,还好,脚指头一个不少,只是指甲盖有点发紫了。这么结实,莫不是鞋的前部戴了钢盔。
 
 
 这双鞋可真耐穿,我足足穿了八年。前五年只是在平常出门上班下班的场合穿,后三年打篮球、踢足球也穿。那时候工作单位门口有篮球场,爱好打篮球的,上班前早去一会儿。那个年代工友们都不讲究,穿啥鞋都行:翻毛皮鞋、大头鞋、解放鞋,还有我这“三接头”。就这么“可劲造”(东北土话),三年下来,“三接头”终于不堪重负,光荣地下岗了。
 
 九二年,又回东北沈阳探亲时,还想再买一双,可永远买不到了。听百货公司的店员说,那家鞋厂早已破产了。世间,再完美的东西也有其弊端,极致也许就是极致的坟墓。那个年代的企业正处于向市场经济转型期间,生产一双鞋能穿十来年,能不关门吗!
 
                                          
怡秋   
2010-8-13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