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农家乐到民宿3.0的乡村振兴实践样本

(2025-10-09 15:10:32)
标签:

农家乐1.0到民宿3.0

桐庐经验

乡村振兴

浙大众创

分类: 智慧旅游文化

解码“桐庐模式”:从农家乐到民宿3.0的乡村振兴实践样本

    近日,浙江省农家乐高质量发展现场推进会在桐庐县举行,桐庐模式为全省农家乐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二十年来,桐庐以富春江的灵秀山水为底色,在民宿产业的赛道上完成了从零星萌芽集群崛起的跨越式发展。从最初解决游客食宿需求的农家乐,到如今融合文化、艺 术与科技的精品民宿3.0形态,桐庐不仅培育出1358家民宿经营户、创造超3亿元半年营收的产业规模,更形成了可复制、可借鉴的发展范式。其核心逻辑在于政策引导与市场活力的同频共振、文化内核与产业形态的深度融合,最终走出了一条以民宿激活乡村振兴的特色路径。

一、1.0筑基:政策托底与农家乐的集群萌芽

         1990年代末,芦茨乡(现为富春江镇)芦茨村的几户村民率先敞开家门,以家常饭菜+简易住宿的模式接待游客,成为桐庐民宿产业的最初萌芽。这一阶段的农家乐1.0”,本质是乡村资源的初步盘活,解决了有没有的基础需求,但普遍存在设施简陋、服务粗放、同质化严重的问题。

时任芦茨乡乡长姚昌苏可说是农家乐发展的推动者。芦茨的破局之道就是前瞻性引导,由乡政府出面,通过走出去考察学习营销,请进来增流量盘活资源,以政策托底+标准规范奠定产业基础。针对早期农家乐无序发展的现状,县职能部门率先出台《农家乐管理暂行办法》,明确消防、卫生、食品安全等基础标准,编制《民宿证照办理和经营管理操作手册》,将复杂的审批流程简化为一站式服务。这种先规范后发展的思路,避免了产业初期的野蛮生长,为后续升级预留了空间。

   在空间布局上,桐庐没有走遍地开花的路子,而是依托自然禀赋推进集群化发展。以芦茨村为起点,逐步串联起富春江沿岸的自然资源,引导农户抱团经营。政府通过补贴改造厨房、卫生间等基础设施,组织村民开展烹饪、接待等基础培训,将分散的农户整合为乡村旅游联合体。这种点上萌芽——规模壮大的培育模式,既降低了单个农户的经营风险,又形成了初步的品牌认知。

   此时的典型代表如芦茨村早期农家乐集群,虽仍以吃农家菜、住农家屋为核心,但通过统一的标识、统一的定价、统一的投诉处理机制,实现了从各自为战抱团发展的转变。到2010年前后,芦茨村已形成近百家农家乐规模,旺季入住率稳定在80%以上,成为长三角短途游的热门选择,也为后续升级积累了原始资本与客群基础。


二、2.0升级:品质革命与民宿的品牌突围

        2013年后,随着自驾游兴起和消费升级,游客对乡村住宿的需求从住得下转向住得好,桐庐农家乐迎来品质升级的关键拐点,正式迈入民宿2.0”阶段。这一时期的核心突破,是从标准化特色化的转型,实现了住宿产品的品质跃迁。

(一)设计赋能:重构乡村居住美学

    民宿2.0的首要变革是空间美学的升级。桐庐打破了农家乐千屋一面的僵局,鼓励经营者引入专业设计,将本土元素与现代审美结合。富春江镇的静庐澜栅堪称典范,民宿男主人杜江,是一位资深的室内设计师,也是静庐澜栅民宿的开发和设计师,保留了桐庐本土高挑的夯土墙体,同时搭配意大利一线卫浴品牌与天然实木家具,让西班牙乡间野趣与江南山水意境完美融合。这种在地化+高品质的设计理念,成为民宿2.0的标志性特征。

   更具借鉴意义的是旧物新生的改造模式。在桐庐有许多由旧建筑改造而成的主题民宿,如:位于凤川街道大源村西下邬的梦里·栖下、横村街道白云村葛家山的草塗民宿、富春江镇的石舍村一方乡舍、莪山畲族乡新丰民族村的戴家山8等,都是由闲置废弃的大礼堂或夯土老房改进而来,采用废墟美学设计理念,斑驳的黄泥外墙,充满古朴韵味。这种改造不仅降低了建设成本,更赋予民宿可触摸的乡愁,使住宿空间本身成为吸引点。

(二)品牌培育:从个体经营“IP打造

   为避免升级后的民宿陷入新的同质化竞争,桐庐启动品牌化战略。一方面,对接浙韵千宿省级品牌体系,培育出13浙韵千宿民宿、38家省市等级民宿,通过官方认证树立品质标杆;另一方面,鼓励民宿打造个性化IP,如富春漫舍占据富春江中钓鱼岛的独特区位,以登岛住宿+江景体验为核心,将徽派建筑与日式庭院融入自然山水,形成遗世独立的品牌形象。

政府在品牌推广上持续发力,通过举办短视频大赛、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扩大影响力,依托桐你游小程序实现预订、查询、评价一体化服务。这种政府搭台、民宿唱戏的模式,让桐庐民宿从区域知名走向长三角标杆2024年全县民宿营收已突破5.53亿元。

(三)服务升级:专业化人才支撑体系

   品质革命的核心是人才升级。针对民宿经营者专业能力不足的问题,桐庐成立民宿管家培训中心,开展服务接待、线上推广、美食烹饪等专项培训。桐庐县妇联更是开设了宿娘赋能培训项目,培育了一批既懂经营又懂文化的核心运营者,推动民宿产业提质升级。静庐澜栅的女主人王贞妤便是其中代表,她凭借十年民宿管理经验,将服务细节延伸到客房布置、美食搭配、活动策划等各个环节,使民宿服务从被动响应转向主动创造

这一阶段的民宿2.0,已彻底摆脱农家乐的低端标签,形成设计有特色、服务有标准、品牌有认知的产业格局,为向更高阶的3.0版本迈进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3.0融合:业态创新与乡村的价值重构

  近年来,桐庐民宿进入3.0阶段,其核心特征是超越住宿本身,通过民宿+”的深度融合,将单一住宿产品升级为乡村生活体验生态,实现了从产业升级价值重构的跨越。这种融合不是简单的业态叠加,而是以民宿为支点,激活乡村的文化、生态与经济潜能。

(一)民宿+文化:打造沉浸式体验场景

文化赋能是民宿3.0的核心竞争力。桐庐深挖隐逸文化、诗词文化、畲族文化等本土资源,将其转化为可体验的产品。静庐澜栅的探索极具代表性,民宿与导演苏小刚合作,将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彼得·汉德克的话剧《对话》搬入草坪、泳池等空间,以融戏于景、戏景相融的沉浸式演出,让客人踏入民宿即进入艺术圣殿。两场演出吸引近150名客人观摩,带动民宿入住率达到100%,更吸引周边民宿共享客流。

    这种文化+住宿的模式已形成可复制的路径:莪山畲族乡的民宿将畲族刺绣、竹竿舞融入日常体验;江南古村落区块的民宿推出诗词研学活动,让游客沿着富春江寻找孟浩然、范仲淹的诗词踪迹;中医药文化主题民宿则提供药草辨识、药膳制作等体验。文化不再是墙上的标语,而是贯穿住宿全程的活风景

(二)民宿+产业:构建乡村经济生态圈

    民宿3.0的关键突破是产业链的延伸,形成一业兴带动百业旺的效应。桐庐推动民宿与农业、手工业、文创产业深度绑定,让民宿成为乡村产品的展示窗口销售终端

在百江镇联盟村,这种融合效应尤为显著。当地将一处建筑垃圾场改造为溪引力营地网红民宿,打造集咖啡、窑烤面包、住宿、团建、露营、婚礼、研学于一体的复合业态,不仅解决了15名村民的就业问题,更带动周边稻田、茶山的农产品销售,村集体年收入增加30余万元。更具巧思的是体验式消费设计:有民宿在后山设置诗词寻宝路线,游客找到标记可获得竹筒盲盒,里面装着村民手作的梅干菜、野茶,既增强了互动性,又拓宽了农产品销路。

这种民宿+”的产业融合,使民宿从消费端转向生产端,构建起民宿运营+农产品销售+文化体验的闭环,实现了民宿赚钱、村民增收、集体受益的多赢局面。

(三)民宿+科技:提升运营服务效率

数字化赋能是民宿3.0的重要支撑。桐庐优化桐你游小程序功能,整合预订、导航、特产购买等全链条服务,让游客一机在手,畅游桐庐。部分高端民宿引入智能客控系统,实现灯光、窗帘、空调的自动化调节,同时通过数据分析游客偏好,精准推送当地体验项目。

在社群运营上,民宿经营者通过短视频平台分享富春江日出”“竹林徒步等场景化内容,吸引粉丝关注;针对宠物经济热潮,部分民宿推出宠物代管服务,解决游客带宠出行的痛点,成为新的引流亮点。科技与服务的结合,让民宿运营更高效,游客体验更精准。

四、模式复制:桐庐经验的普适性启示

从农家乐1.0到民宿3.0,桐庐的发展并非偶然,其核心经验可提炼为政府引导、文化为核、融合为翼、共建共享四大支柱,具备较强的普适性与可复制性。

(一)政府引导:把握引导与放手的平衡

桐庐模式的首要经验是政府的精准定位:在产业初期做规则制定者基础服务商,在升级阶段做资源整合者品牌推广者,在成熟阶段做生态维护者。其关键在于有所为有所不为:制定标准但不限制创意,提供补贴但不干预经营,整合资源但不垄断市场。

可复制的具体举措包括:出台专项扶持政策,对精品民宿给予装修补贴、税收减免;建立民宿管家培训体系,与职业院校合作定向培养人才;搭建公共营销平台,统一参加文旅展会、举办主题活动。这种政策托底不越位的模式,既能降低市场主体的试错成本,又能激发创新活力。

(二)文化为核:挖掘在地性的独特价值

桐庐民宿的核心竞争力始终是不可复制的本土文化。无论是夯土墙、竹元素等物质文化,还是诗词、戏曲等非物质文化,都成为民宿的差异化标签。其关键在于不是陈列文化,而是体验文化,让游客在住宿中触摸乡村的历史与温度。

复制这一经验,需把握三个要点:一是深度挖掘,梳理当地的历史典故、传统技艺、民俗风情等资源;二是创新转化,将文化元素融入设计、活动、餐饮等场景,如将非遗技艺转化为手工体验课;三是主人赋能,培育懂文化、会表达的民宿主人,让文化通过人与人的互动传递。

(三)融合为翼:构建多元化的产业生态

民宿+”的融合发展是桐庐突破单一盈利模式的关键,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路径。这种融合不是简单的业态叠加,而是基于乡村资源的有机整合,形成住宿引流、多业增收的生态闭环。

可复制的融合路径主要有三类:一是民宿+农业,推出采摘、农耕、农产品定制等体验,带动农产品增值;二是民宿+文化,结合非遗、艺术等打造主题活动,提升产品溢价;三是民宿+社群,针对亲子、宠物、康养等细分客群,开发专项产品。百江镇建筑垃圾场变复合营地的案例证明,即使是劣势资源,通过多元融合也能转化为特色资产。

(四)共建共享:实现全主体的利益共赢

桐庐模式的底色是共同富裕,通过多元化合作模式让村民、村集体、经营者共享产业红利。农户+公司”“农户+村集体+公司等模式,既保障了农户的资产收益,又发挥了企业的运营优势,还壮大了村集体经济。

可复制的利益联结机制包括:村集体以土地、闲置房屋入股民宿,获得固定分红;民宿优先聘用本地村民,提供培训后上岗;建立民宿采购清单,优先收购本地农产品。这种共建共享的模式,让民宿从外来资本的生意变成乡村自己的产业,既增强了当地居民的参与感,又保障了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结语

从农家乐到民宿3.0,桐庐的发展历程是中国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缩影。其核心逻辑在于:始终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以本土文化为根基,以政策引导为支撑,最终实现乡村美、产业兴、农民富的目标。桐庐模式的本质不是一套固定的操作手册,而是一种动态适应、持续创新的发展思维——在坚守乡村本真的同时,不断回应市场变化,让民宿真正成为连接城市与乡村的桥梁,成为激活乡村振兴的持久动力。

(本文作者:葛建纲系浙江省科普艺术协会理事长,王国灿系资深媒体人、文化战略观察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