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农家乐到民宿3.0的乡村振兴实践样本
(2025-10-09 15:10:32)
标签:
农家乐1.0到民宿3.0桐庐经验乡村振兴浙大众创 |
分类: 智慧旅游文化 |
解码“桐庐模式”:从农家乐到民宿3.0的乡村振兴实践样本
一、1.0筑基:政策托底与农家乐的集群萌芽
时任芦茨乡乡长姚昌苏可说是农家乐发展的推动者。芦茨的破局之道就是前瞻性引导,由乡政府出面,通过走出去考察学习营销,请进来增流量盘活资源,以“政策托底+标准规范”奠定产业基础。针对早期农家乐无序发展的现状,县职能部门率先出台《农家乐管理暂行办法》,明确消防、卫生、食品安全等基础标准,编制《民宿证照办理和经营管理操作手册》,将复杂的审批流程简化为“一站式服务”。这种“先规范后发展”的思路,避免了产业初期的野蛮生长,为后续升级预留了空间。
二、2.0升级:品质革命与民宿的品牌突围
(一)设计赋能:重构乡村居住美学
(二)品牌培育:从“个体经营”到“IP打造”
政府在品牌推广上持续发力,通过举办短视频大赛、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扩大影响力,依托“桐你游”小程序实现预订、查询、评价一体化服务。这种“政府搭台、民宿唱戏”的模式,让桐庐民宿从“区域知名”走向“长三角标杆”,2024年全县民宿营收已突破5.53亿元。
(三)服务升级:专业化人才支撑体系
这一阶段的民宿2.0,已彻底摆脱农家乐的低端标签,形成“设计有特色、服务有标准、品牌有认知”的产业格局,为向更高阶的3.0版本迈进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3.0融合:业态创新与乡村的价值重构
(一)民宿+文化:打造沉浸式体验场景
文化赋能是民宿3.0的核心竞争力。桐庐深挖隐逸文化、诗词文化、畲族文化等本土资源,将其转化为可体验的产品。“静庐澜栅”的探索极具代表性,民宿与导演苏小刚合作,将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彼得·汉德克的话剧《对话》搬入草坪、泳池等空间,以“融戏于景、戏景相融”的沉浸式演出,让客人“踏入民宿即进入艺术圣殿”。两场演出吸引近150名客人观摩,带动民宿入住率达到100%,更吸引周边民宿共享客流。
(二)民宿+产业:构建乡村经济生态圈
在百江镇联盟村,这种融合效应尤为显著。当地将一处建筑垃圾场改造为“溪引力营地”网红民宿,打造集咖啡、窑烤面包、住宿、团建、露营、婚礼、研学于一体的复合业态,不仅解决了15名村民的就业问题,更带动周边稻田、茶山的农产品销售,村集体年收入增加30余万元。更具巧思的是“体验式消费”设计:有民宿在后山设置“诗词寻宝”路线,游客找到标记可获得竹筒盲盒,里面装着村民手作的梅干菜、野茶,既增强了互动性,又拓宽了农产品销路。
这种“民宿+”的产业融合,使民宿从“消费端”转向“生产端”,构建起“民宿运营+农产品销售+文化体验”的闭环,实现了“民宿赚钱、村民增收、集体受益”的多赢局面。
(三)民宿+科技:提升运营服务效率
数字化赋能是民宿3.0的重要支撑。桐庐优化“桐你游”小程序功能,整合预订、导航、特产购买等全链条服务,让游客“一机在手,畅游桐庐”。部分高端民宿引入智能客控系统,实现灯光、窗帘、空调的自动化调节,同时通过数据分析游客偏好,精准推送当地体验项目。
在社群运营上,民宿经营者通过短视频平台分享“富春江日出”“竹林徒步”等场景化内容,吸引粉丝关注;针对宠物经济热潮,部分民宿推出“宠物代管”服务,解决游客带宠出行的痛点,成为新的引流亮点。科技与服务的结合,让民宿运营更高效,游客体验更精准。
四、模式复制:桐庐经验的普适性启示
从农家乐1.0到民宿3.0,桐庐的发展并非偶然,其核心经验可提炼为“政府引导、文化为核、融合为翼、共建共享”四大支柱,具备较强的普适性与可复制性。
(一)政府引导:把握“引导与放手”的平衡
桐庐模式的首要经验是政府的“精准定位”:在产业初期做“规则制定者”与“基础服务商”,在升级阶段做“资源整合者”与“品牌推广者”,在成熟阶段做“生态维护者”。其关键在于“有所为有所不为”:制定标准但不限制创意,提供补贴但不干预经营,整合资源但不垄断市场。
可复制的具体举措包括:出台专项扶持政策,对精品民宿给予装修补贴、税收减免;建立“民宿管家”培训体系,与职业院校合作定向培养人才;搭建公共营销平台,统一参加文旅展会、举办主题活动。这种“政策托底不越位”的模式,既能降低市场主体的试错成本,又能激发创新活力。
(二)文化为核:挖掘“在地性”的独特价值
桐庐民宿的核心竞争力始终是“不可复制的本土文化”。无论是夯土墙、竹元素等物质文化,还是诗词、戏曲等非物质文化,都成为民宿的差异化标签。其关键在于“不是陈列文化,而是体验文化”,让游客在住宿中触摸乡村的历史与温度。
复制这一经验,需把握三个要点:一是“深度挖掘”,梳理当地的历史典故、传统技艺、民俗风情等资源;二是“创新转化”,将文化元素融入设计、活动、餐饮等场景,如将非遗技艺转化为手工体验课;三是“主人赋能”,培育懂文化、会表达的民宿主人,让文化通过人与人的互动传递。
(三)融合为翼:构建“多元化”的产业生态
“民宿+”的融合发展是桐庐突破单一盈利模式的关键,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路径。这种融合不是简单的业态叠加,而是基于乡村资源的有机整合,形成“住宿引流、多业增收”的生态闭环。
可复制的融合路径主要有三类:一是“民宿+农业”,推出采摘、农耕、农产品定制等体验,带动农产品增值;二是“民宿+文化”,结合非遗、艺术等打造主题活动,提升产品溢价;三是“民宿+社群”,针对亲子、宠物、康养等细分客群,开发专项产品。百江镇“建筑垃圾场变复合营地”的案例证明,即使是劣势资源,通过多元融合也能转化为特色资产。
(四)共建共享:实现“全主体”的利益共赢
桐庐模式的底色是“共同富裕”,通过多元化合作模式让村民、村集体、经营者共享产业红利。“农户+公司”“农户+村集体+公司”等模式,既保障了农户的资产收益,又发挥了企业的运营优势,还壮大了村集体经济。
可复制的利益联结机制包括:村集体以土地、闲置房屋入股民宿,获得固定分红;民宿优先聘用本地村民,提供培训后上岗;建立“民宿采购清单”,优先收购本地农产品。这种“共建共享”的模式,让民宿从“外来资本的生意”变成“乡村自己的产业”,既增强了当地居民的参与感,又保障了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结语
从农家乐到民宿3.0,桐庐的发展历程是中国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缩影。其核心逻辑在于:始终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以本土文化为根基,以政策引导为支撑,最终实现“乡村美、产业兴、农民富”的目标。“桐庐模式”的本质不是一套固定的操作手册,而是一种“动态适应、持续创新”的发展思维——在坚守乡村本真的同时,不断回应市场变化,让民宿真正成为连接城市与乡村的桥梁,成为激活乡村振兴的持久动力。
(本文作者:葛建纲系浙江省科普艺术协会理事长,王国灿系资深媒体人、文化战略观察者)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