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非遗】缙云迎罗汉之一张山寨迎罗汉

标签:
古方山人迎罗汉缙云县张山寨七七会国家级非遗 |
分类: 非物质文化遗产 |
缙云自唐武周万岁登封元年建县,至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辖8个镇,8个乡,642个行政村,总人口44万,总面积1503.52平方公里。
缙云处于浙江中南旅游线中心,县城驻地五云镇,区位优越,交通便利,金温铁路、金丽温高速公路、330国道和台缙高速公路穿境而过,北距杭州240公里,南距温州150公里。
县境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全县千米以上山峰346座,大洋山主峰海拔1500.6米,为境内最高峰。县西北部,多系低山丘陵,为仙霞岭余脉。全县山多田少,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形成中亚热带季风气候,总体上热量充足,降水充沛,温暖湿润。冬夏略长,春秋略短,四季分明。
迎罗汉
缙云位于浙江省中部,建县历史悠久,山水秀丽,民情朴实,文风亦盛。特别是各种各样的民俗活动,自古以来长盛不衰。迎罗汉,便是缙云民俗活动中最有代表性的传统民间表演之一。
迎罗汉是集戏剧、舞蹈、武术、杂技、器乐为一体的大型传统表演项目。在缙云民间有着悠久的历史,据有关史料记载,自南宋年间就有民间习武团队——罗汉班,根据兵家阵法,结合各家武术精华,几百年来世代相传。迄今为止,还有30余个罗汉队伍,分布在全县境内。
迎罗汉这项传统的民间艺术活动,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艺术特征。融奔放与严谨、粗犷与细腻为一体,体现了团结、友爱的精神风貌。它对弘扬传统文明,繁荣和发展乡土特色文化,丰富农村群众文化生活,增强民族凝聚力等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罗汉队分布缙云境内,有五云镇、壶镇镇、新建镇、东渡镇、东方镇、大源镇、大洋镇、胡源乡、溶江乡、方溪乡等地,共计10个乡镇50多个村。
历史渊源
《宋史》载,南宋建炎四年(1130):“秋七月癸卯……诏江、浙、福建州县,谕豪右募民兵,据险立栅,防遏外寇。”自此习武之风更盛,逐渐形成民间习武团队——罗汉班。若逢庙会,罗汉班就前去表演助兴,名为迎罗汉,由此遂成习俗,几百年来世代相传。
缙云境内,庙会众多,有农历正月初八壶镇镇的包公庙会、二月初二前路乡的水口庙会、五月十三壶镇镇的关公庙会、七月初七胡源、溶江乡的张山寨七七会、八月初九东方镇的胡公庙会、九月初十壶镇镇的赤岩山庙会和十月十五的县城城隍庙会等。据有关宗谱记载,这些庙会分别始于宋、元、明代。如赤岩山庙会始于宋宣和年间;张山寨庙会始于元至正年间;水口庙会始于明嘉靖年间等,距今至少有四百多年历史。凡遇庙会均有迎神活动,俗称“迎案”。其中尤以张山寨七七会、赤岩山庙会和城隍庙会最为隆重,方圆数里乡村组队迎案,迎案队伍多时达三四十支,而每支迎案队伍中最为壮观的场面就是迎罗汉,作为各庙会必演的重头戏,数百年来世代相承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