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级教师进课堂背后的故事
					
											标签:
																				
                            碧桂园刘志伟碧桂园泮浦湾学校微信bgyliu | 
					
特级教师进课堂背后的故事
五(2)班 
得语文者得天下,为了全力推进碧桂园泮浦湾学校课堂教学改革,本学期在陈钱林、束轩两位校长的努力下,我校邀请语文特级教师周存辉老师走进语文课堂,实地听课、评课,为我们的课堂教学号脉、问诊、开药方,从而辐射其他学科。几次下来,老师们获益匪浅,纷纷以文字的形式总结收获。陈校长鼓励大家做一个有故事的老师,下面我和大家说说特级教师进课堂背后的故事。
就地小憩的周特
周存辉特级教师的名号在顺德教育圈无人不晓,能请到他令我诚惶诚恐,曾经多次聆听他的讲话,都是远观,不敢近前。此番来泮,会不会难以接近,甚至有所保留?然而,几轮下来,我的疑虑消失殆尽。每次听课,周特总是靠近学生就坐,边听边记,我经常担心他埋头笔耕不辍,错过了老师们讲课的精彩环节,但从他的评课来看,一节课40分钟,他一秒都没有错过,仿佛他还有另一双眼睛在注视着我们老师,关注着我们学生。我想,这就叫用心在听课。
由于每次上课都是下午第一节(2:15上课),而周特要从乐从赶过来,所以中午没有休息时间,我几次邀请周特过来吃午饭,中午可以稍事休息,都被婉拒。一天中午周特1:40赶到我校,我赶忙下楼迎接,请他到楼上休息。周特说不要紧,你忙你的,我就在车里躺会,上课前你叫我。我心里十分过意不去,却不敢勉强,或许躺在车里比坐在办公室里还要舒坦些。快上课时,我走到车前,望着熟睡的周特,轻轻敲了敲玻璃,周特似乎被惊醒。迅速下车、锁车、上楼听课,不罗嗦不客套,每节课都听得如痴如醉。我恍然明白为何大家对周特推崇备至。
可亲可敬的老师
老师永远是最可爱的人,如果说校长是一所学校的精神领袖,那么老师犹如那一颗颗珍珠,让学校熠熠生辉。
特级教师进课堂,截止目前开展了四期,有四位老师走到前台,既展示了自己,又展示了班级,当然还展示了学生。没有一位推诿,没有一位望而却步。刘娇凤老师在开学繁忙的工作中,当仁不让地肩负起了第一次重任,开了一个好头;面对一年级新教材,严惠萍老师大胆试水,重整了一年级的士气;庞娜老师临危受命,中途接班,第一次面对全体教师上课就有特级教师到场,需要莫大的勇气,但是你们都做到了,你们是泮浦湾学校的骄傲。
当然,我没有忘记挺着大肚子、有孕在身的邱红梅老师为大家献上的《猫》这节课,之前几位老师我都考虑了一遍,到底谁上,唯独没有考虑邱老师,但邱老师主动请缨,信心满满。备课、组内磨课、借班上课、反复修改教案,无不令人感动。我说:“你好好休息,以后有的是机会。”邱老师挺着大肚子,响亮地回答:“没事,给宝宝起个示范作用。”我还能说什么呢,如此好的胎教,我没有理由拒绝。
团结奋进的集体
自古文人相轻,这句话在泮浦湾碰壁了,每一次特级教师进课堂,走在台前的是一位老师,而幕后是集体的智慧,大家相互扶持,课前组内研讨,课中主持拍照,课后整理材料。整个流程分工明确,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每个人都在不同的环节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几次下来,之前的同事深夜打电话给我,问:“你是不是不在泮浦湾了?怎么教研活动都看不到你的影子?”我偷笑,其实——我一直都在,只不过我们是团队再做。从实际效果来看,一次比一次好,一次比一次有收获。引用陈校长最近一次“五有”点评,那就是教学方式有变化,评课形式有效率,上课老师有境界,专家引领有共鸣,语文学科有前景。我想,这不仅是对我们的鼓励,也是对大家的鞭策。
此时此刻,微信和QQ还不时亮起,语文组老师都在按要求下班前交作业,现将大家的心得体会附后,我愿和大家一起,做一个有故事的老师。
2016年11月16日晚10点
 
细读文本,让语文课堂绽放光彩
五(1)班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文本承载着大量的人文精神,承载着大量的知识信息,承载着人类文明的间接经验,是孩子们和作者思维间的的对话,也能在对文本的解读过程中与作者擦出智慧的火花的过程,从而让孩子们更好地了解文章,理解文章。由此可见,细读文本的重要性。鉴于此,新课程教学观就指出:教师不是教科书的忠实执行者,而是教学方案(课程)的开发者,用著名教授周小山的观点就是教师是“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课书。”
细读文本,根本含义就是充分地阅读文本,就是要对文本所蕴涵的丰富内涵进行充分地发掘。尊重文本,从文本出发,通过细致、反复地阅读,注重细节地解读,对文本所蕴涵的深厚意蕴作出更为合理,更为准确地阐释。
 
其次,庞老师对盘古形象的分析时,老师引导孩子们读“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dēng)”,并在老师动情的情景语境的设置里,“一年过去了,”“十年过去了,”“一百年过去了,”“一万年过去了”……很快孩子们发现盘古身上有着一种可贵的精神,即坚持不懈的精神,可以讲,庞老师此环节的引导非常好,但盘古为了人类,还付出了他的所有:“他呼出的气息,变成了四季的风和飘动的云;他发出的声音,化作了隆隆的雷声。他的双眼变成了太阳和月亮;他的四肢(zhī),变成了大地上的东、西、南、北四极;他的肌(jī)肤,变成了辽(liáo)阔的大地;他的血(xuè)液(yè),变成了奔流不息的江河;他的汗毛,变成了茂盛的花草树木;他的汗水,变成了滋润万物的雨露……”庞老师引导学生通过省略号,想象盘古的身体其他变化,又变成了人类生活里所需要的什么物质了?孩子们很快说出了很多的答案,老师仅仅是表扬了孩子们的想象力。这时,我却在想:盘古为了人类倾其所有,化身万物,难道这种伟大的献身精神,我们老师不应该让孩子们知晓吗?难道这种伟大的献身精神,不值得我们去赞颂吗?我想,如果这节课里,庞老师对盘古的坚持不懈的精神和为人类而献身的精神有个较系统的分析与整合,那么,盘古在孩子们心目中那种高大的“顶天立地”的形象是不是就会更加明显了呢?
总而言之,文本细读就是孩子们和作者思维间的的对话,是孩子们在倾听文本发出的细微声音,每一篇文章,都是孩子们用自己的阅历和思维去慢走细赏,去邂逅精彩与经典。只要老师们先细读文本,挖掘文本里的内涵,再这样一路带着孩子们细读下去,就一定能够发掘到文本的价值所在,从而逐渐培养孩子们的语文素养,才会出现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更会让我们的语文课堂绽放光彩。
 
抓主问题设计 精简教学环节
六(1)班 
在语文教学中,主要是以问题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探究,那么,这个“问题”就变得尤为重要,在课堂上问与不问,问什么,怎样问,是关系到教学成败的大事。一篇文章能否抓住重点,就在于教师主问题的设计,当教师能够引导学生围绕一个主问题来进行学习的时候,不仅能紧扣教学目标,而且还能精简教学环节,使整节课环节更紧密,教学活动也会更有针对性,教学方式也会自由许多,学生的探究欲望也会更强烈。教学围绕一个问题展开,由点到线,再到面,可以避免教学走流程,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也会更多,而不是传统的一问一答的师生交流。例如:在学习《猫》这一课时,我们可以抛出主问题“猫的性格如何古怪?请找出相关句子。”教师可以围绕这个问题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小组合作,经过讨论,圈点批注,掌握抓住关键句子的关键词语的学习方法。这样不仅调动课学生的积极性,而且还培养学生一定的自学探究能力,为今后的学习积累了生成性资源。在课文教学中,只有将主问题落实到位,学生才会有所得,课堂主问题的设计是语文教学必用的一个方法,因为它是启发学生思维、传授基本知识,控制教学过程,也是进行课堂反馈的一个重要手段。它能够将教学目标、学生和文本以及教师串联起来,也是精简教学环节,打造高效课堂的有力武器。
 
读写结合从课堂入手
三(2)班 
一听作文二字,经常是教师一筹莫展,学生怨声载道。其实不然,我们可以在阅读教学中有计划地指导学生进行小练笔训练,这样不仅可以减小作文训练的坡度,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而且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儿童的“模仿性”强,阅读教学中提供了大量的范句、范段、范文作为随文练笔的“中介”,学生自然也就容易动笔,乐于动笔,有话可说,有情可抒。
本周听了公开课《盘古开天地》,在教研活动中从专家和前辈们那里受到了很多启发。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我做了深刻的反思。在本课中,盘古倒下后“身化万物”,语言描写非常优美,有助于学生的词语积累:他呼出的气息,变成了四季的风和飘动的云;他发出的声音,化作了隆隆的雷声……我在教学时设计了一个教学环节,让学生仿照课文中的句式,写一写“他的 
以句子填空的方式进行引导,再加上儿童特有的天马行空的想象,学生答案妙趣横生。小组展示的时候,组长让组员按顺序每人说一句话,于是我们听到很多很有意思的句子:盘古的鼻孔变成了漆黑的山洞;盘古的牙齿变成了珍贵的矿石;盘古的血管变成了弯曲的小路,盘古的盘古的头发变成了天上闪烁的星星……
通过小练笔训练,将写作和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有机地结合起来,在练笔的同时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相得益彰,一举两得。
2016.11.16
 
四(1)班 
周特四进课堂,为我们带来了丰盛的精神食粮,也带给了我很多启示。在这四次活动的交流中,周特每次都提到了“解读文本”这个词,也一直在反复问,反复强调:怎样解读文本?解读文本之后怎样回归文本?文本解读之后要教会学生什么?我个人非常喜欢这句话。因为我觉得语文既是一种文学形式,也是一门文学。说到底,就是要我们通过教的这个过程,让学生学会知识,学会把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这样的语文教学才是成功的。周特的提的这点,我觉得跟我们语文教学目标中的“三维目标”有点类似。我们提倡教学应该紧紧围绕着“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展开,而周特所提出的,正是对这一目标细致的、详细的论述。周特的观点很鲜明,意思很明确,一些观点也非常的有针对性。比如说,教学问题的设计可以以“主问齐下”的方式展开;要重视小组合作;整体把握文本很重要、、、、、、这些意见都非常宝贵。于我自己来说,以前在教学方面,视野比较狭隘,单纯地围绕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展开,依照传统的教学模式来组织教学,很多时候都忽略了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其实自己也意识到了自身存在的问题,但是,却不知道如何去改,而周特的点拨,确实给我指明了方向,最起码,我知道了在以后的教学中,该如何改进,侧重点在哪儿。但与此同时,我也有一个疑问:课堂讲求实效性,周特的意见固然很有指导性,可是课堂时间是有限的,一节课的知识点怎样才能在既定的40分钟内呈现出来呢?
 
特级教师进课堂学习体会
二(2)班 
本周二,我听了庞娜老师执教的《盘古开天地》,周特的评课,颇有体会。现总结整理如下:
《盘古开天地》是一篇神话传说,讲述了一个名叫盘古的巨人开天辟地的故事。课文出出充满了神奇的想象,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塑造了盘古雄伟、高大的形象,赞美了他为开辟天地而用于奉献的精神。
课题引出比较简洁明快
庞老师直接就课题进行提问:1、盘古为何开天地?2、盘古是如何创造宇宙的?两个问题的抛出,既让同学们复习了上节课的内容,又进入了新课的学习,为课堂节约了时间。
2、能抓住重点词句,让学生在表演中感悟、理解。
庞老师在带领学生体会重点字词“抡”“劈”等词语时,让学生加上自己的动作来读,并换上“拿”“砍”等词语,让学生进行对比。从中体会到盘古开天地时的累、力度、动作。在学习“盘古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着地”这一句子时,又让学生站起来,自己做着动作。老师引读“一年过去了,盘古还是……”“十年过去了,盘古还是 ……”“一百年过去了,盘古还是……让学生通过动作感悟、语言表达来体会盘古的高大形象。
本课,我还有一些不同的看法
1、文本解读不够透彻。
《盘古开天地》既表达盘古的雄伟、高大的形象,还赞美了盘古的奉献精神,我个人觉得奉献精神这点讲的不够透彻。如在学习盘古倒下后,他的气息变成云和风……这一自然段时,老师可以引导提问“这个美丽的宇宙表现在哪里?”“这么美丽的世界是如何来的?”通过这两个问题,不仅能让学生掌握“隆隆的雷声”“奔腾不息的江河”“茂盛的花草树木”这样形容词,又能让学生体会到盘古勇于献身的伟大精神。
2、拓展要多引导。
庞老师设计的拓展,让学生填写“盘古的牙齿变成了()的()”学生在写的时候干瘪,枯燥,感觉无话可写。我想,如果能在学生写之前设计一个环节,老师出示图片。把牙齿、头发等一些事物和小岛、树根展示出来。学生就会好写很多!
2016/11/16
 
特级教师进课堂学习体会
二(3)班 
优秀的引领者会让我们变得更加优秀,在本学期的教学活动中周特对小学的教育教学活动进行了深入的指导,使我们受益颇多,周特对教学活动中文本的阅读有着非常深入的,而且行之有效的指导。让我也受益匪浅,周特从多方面对阅读进行了解析。
整体感知读,了解故事的梗概。
围绕一个情境读,抓住事物重点读,抓住主要部分进行深层次的理解分析。
重点词句感悟读,读出情感、味道、真情。抓住词语理解句子进而理解课文。
想象读,拓展学生的思维,升华对课文的理解。
品读,重视文本的熏陶感染作用,让学生,实实在在地读,真真切切地读才能是学生感受作者所表达的情感,进而与作者产生共鸣。
诵读,学生的个体差异,每个学生的感受不同,对词句的理解不同,重音理解不同,感受的效果也不同,使学生从多角度理解文本和作者表达的感情。
周特在以上几个方面对教师们在阅读教学中有了很好的指导,我个人在教学中也努力从以上方面对阅读教学进行指导。希望在以后的教学中能够继续在周特的指引下深入学习,不断丰富阅读的教育教学形式。
 
语文的朗读技巧
二(5)班 
昨天有幸聆听周特的教导,对于小学语文朗读方面,我一直在探索如何才能做到正确的朗读?在平时的语文教学课堂中,我对学生的朗读要求并不严谨,只要做到“读”,却忽略了真正的朗读的“美”。周特给我们细解了朗读的两大技巧:1、动态美2、情感美。听起来我们每节课都在做着这样的过程,但未必有实效。在一篇课文的朗读过程中,我一直要求学生要有感情的朗读,但真正的情感如何让学生去抓?怎样才能体现朗读的情感?我没有思考过。经过周特的提点及讲述,我醍醐灌顶,瞬间明白了朗读对于学生理解课文竟然是如此的重要。我理解如下:语文教师要做的就是真正展现语文课堂的美,让学生时时处处都感觉到语文是一个美丽的花园在朗读和讲授课时,我们自己首先应该受到感染,该亢奋时,昂然动情,该悲壮时,慷慨淋漓;该委婉时,和风细雨,丝丝缕缕,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美感体验和审美陶冶,变课文中的“此情此景”为“我情我景”,从而拨动学生内心“ 美感的琴弦”,引起情感共鸣。让学生体验到语文的美,不只是教师读,还得让学生读起来。
朗读指导要读前有明确、具体的要求,读后要评议。评议可教师评也可引导学生自评或互评,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注意力和提高朗读水平,评议既要充分肯定优点,也要指出不足,还应提议改进的办法,实现有意识地练好朗读,培养语感,从而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一(2)班 
参加完周特的评课会议后,感觉自己从中受益匪浅。其中对小组合作的探讨得到很多有益的见解,小组合作要让每个人有事可做,组长分工到位人人参与其中。还要特别注意培养小组长的组织协调能力,使他们能很快把握合作学习的内容。并能在老师的指导下,适当选择合作学习的策略,能对合作学习的成果作简要的总结和评价。老师还要通过示范、引导,使小组成员体会到除了主动发言、积极协作之外,认真倾听、仔细观察、深入思考也是参与的重要形式。使学生意识到,在别人的启发下,自己思维的灵感得以暴发,在原有的基础上做得更好,想得更深入,这样的合作意义才大
 
一(3)班 
听了周存辉特级教师的评课后,我觉得在小学低年级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应该特别注重朗读,真正做到以读代讲。
在小学低年级,如果在课堂上老师讲得太多,给孩子过多地灌输知识,一是孩子接受消化的少,二是不利于发挥孩子的发散思维。在语文课堂的教学中,教师在教学之前应该读透文本,从而才能做好范读,教师只有把握住了情感的变化,才能教会学生读。
正如周特说的,要在读中感受文本的变化,文中的事物有其不同的特点,在朗读中就要体现出来,包括从语调、情感、语速等的变化去感知文本。
 
语文教学中文本解读的重要性
四(2)班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堂,离不开教师对课文的文本解读。解读得越透彻,越丰富,在教学过程中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去品读文本中的味道来。
文本解读,既要对语言文字在字面上的理解做好充分的掌握,又要透过文字背后解读出更为丰富奇特的延伸意义来。以《盘古开天地》为例,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会遇到这样的一个片段:
他见周围一片漆黑,就抡起大斧头,朝眼前的黑暗猛劈过去。
我们在教学时,会注意到语句中的“抡”和“劈”这两个动作词,并会让学生去体会这两个词在用法上的精妙之处,或者换成其他的两个动作词如“拿”和“砍”让学生进行对比,进一步去感受“抡”和“劈”的意义。
首先,我们可以这样去解读:抡,在字典中的解释是指“手臂用力旋动”。“抡起大斧头”,可以让人联想到盘古在挥动大斧头时动作的幅度与力度之大,相比之下,一个“拿”字就没有这样的联想效果了。再看“劈”字,作者在前面还特意加上了一个形容力度极大的“猛”字。同样是抡起斧头朝眼前挥动,作者却说是“猛劈”而不用“猛砍”,这有什么用意呢?前文已告诉了我们,“周围一片漆黑”,正因为盘古什么也看不到,所以不能很好地辨清方向,“砍”字带有明确的目的和方向性,而在如此混沌黑暗的世界里,那种感觉就如同盲人的世界。此时此刻,盘古的内心一定是迫不及待地想要拨开眼前的混沌,要让这个世界变得一片清明。所以,一个“抡”再加上一个“劈”,更能体现出盘古开天地时的迫切,从而进一步感受到盘古那大无畏的勇猛献身的精神。
在教学活动开展之前,我们如果能做到充分的解读,即便只是一课一得,孩子们对于文章语言文字的把握就能够做到入情入味,反之,则会流于浅尝辄止,不能够正确领悟到语言文字的精妙。
 
课堂中如何做好课后延伸
二(1)班 
语文教学中不外乎包含听、说、读、写四个方面,一节好的语文课总是让人如沐春风,心情舒畅。在现在教学改革的大环境下,语文能力素养提升不仅仅在语文的课本中,很多知识都是在课本之外,这就需要我们在课堂中掌握好“双基”的基础值上,进行课外的拓展延伸。
在教学活动中经常见到的拓展延伸有以下几种:
一是师问生答,学生与老师面对面直接沟通交流,在沟通中直接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二是根据课后目标完成教学任务,进行适当的说写训练,在练习中又能保证知识掌握扎实。
任何一种教学方式都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都有一些值得借鉴的地方,但是同样也能看出这种教学模式身上所存在的瑕疵。
首先,面对面的交流对于一些善于发言,比较自信的孩子而言是一种非常好的展示方式,但是却忽略了班级的后进生以及胆子较小的孩子所需要释放的空间。在进行交流时老师可以采取让不善于发言的孩子重复前面学生所说内容,让其他学生也加深印象,也可以让他进行仿说,进行适当指导,让学生逐渐找到自信,同时又给下一步的发言进行了方向性的指导。
同时,为了进一步启发学生的“求异思维”,教师的语言要富有一定的引导性和启发性,比如:你的回答真特别;你的想象力真丰富;你是一个很有想法的孩子;你的知识量真大;当学生回答问题比较雷同时,教师可以点拨一句:你说出了事物的特点,谁的想法和他不一样?……用这样的语言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方面进行阐述自己的观点,拓宽孩子的想象空间。
再次,拓展环节其实就是为了升华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加深理解课文内容,有时候为了便于把控老师们总是会用一种模式进行全班完成一项作业,其实拓展延伸可以有很多种展示方式,比如在《盘古开天地》这篇课文中,拓展部分除了可以让学生复述课文,还可以让学生选择盘古开天地时的一个线索进行练习朗读,仿说,把这些知识点内化成自己的语文,这不就是语文所要打成的目标吗?还可以选择让学生想象盘古开天地时的画面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或者说可能会发生哪些事情进行画面想象画一画,这不正好理解了盘古开天地时的毅力和恒心吗?也或者选择跟小组同学合作表演读,合作分工一些人选择表演课文中对盘古动作描写的句子,一些人负责把内容与画面结合起来朗读,那么展示在大家面前的是不是就更加直观,让学生更加便于理解呢?再者如,让学生进行创编,拿起笔头写一写,盘古在创造天地的时候,当时还会有哪些场景出现,他还会出现哪些变化,让学生们小组讨论、交流,而后将自己所想写在纸上,是不是对盘古的人物理解更加形象了一点呢?
课本学生们最容易抓得住,但如果仅仅依靠课本,它也能变成最容易限制孩子们思维的东西,所以,拓展延伸部分是让学生从课本中走出来的“将军”,也是帮学生打开思维能力的“引路人”,现在的孩子们知识获得来源于生活,来源于课外读物,来源于电视网络,那么不妨让我们走近孩子,用不同的方式挖掘孩子内心最深处的东西,让这种东西在我们的课堂中发光、发亮。
 
 
怎样在课堂中合理运用小组合作
一(1)班 
周二下午在三(1)班听庞娜老师上《盘古开天地》。庞老师在课堂上运用了几次小组合作,比如有一环节让孩子发挥想象写一写盘古倒下去后,他的身体又进行了哪些创造?老师为了让孩子能创造出来,进行了填空似的引导。他的牙齿,变成了( 
评课时,周特说,小组合作怎样有实效,让每个孩子都有事做,有参与,有互动呢?提出了针对本环节的建议:1、展示时如果发现几个孩子都是说牙齿变成什么,可以让这几个孩子的答案都展示出来,大家可以看看哪个孩子的更贴切,用在这里最合适。2、针对孩子的答案,思路要帮助他们进行拓展,比如牙齿变化成小岛,变成哪里的荒岛?是茫茫大海上的还是绿树环绕、鸟语花香的小岛。3、具体规定每个孩子做什么,比如组长主持,谁代表发言,谁说特点,分工要明确,每个都要有任务,小组思想碰撞出来后,再进行总结。
听了周特关于小组合作的具体操作流程,让我也对我们班的小组进行了新的构思,怎样分小组?几个人比较合适,各个成员怎么分工,怎么合作。我要在本周进行再组合,再分配争取在下周小组合作见成效。
 
一(6)班 
感谢周特的亲临授教,听了这节课及周特的一席话后,我受益匪浅,汲取所长,弥补不足,不断完善自己的语文教学。
到底要怎样上好语文课?正如周特所说的,文本解读是把握语文课堂基石,学会感受文本,分析文本,方可做到游刃有余。老师要有宏观的眼光分析课文,从整体到局部,从局部回归整体。文本有长有短,体裁不一,课文讲解时给学生最好的引导莫过于挑重点字词,既要回归文本也要脱离文本,回归生活,感受相似的情感,从而实现宏观到微观的相互转化。但是,老师的文本把握和分析建构是一方面,熟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课堂的作用性还需要学生的“悟”。学生的心理年龄都不尽相同,老师需从多方面启发学生,充分的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的多姿多彩性,悟出事物的特点,悟出语言的特点。并且,在发言中抓住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寻找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和可贵之处加以表扬和鼓励。
在参加完活动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名师的成长道路让我深深地明白:未来的教学路还很长很长,只有自身成长起来,强大起来,前面的道路才会宽广,未来才有希望!
 
特级教师进课堂学习体会
二(4)班 
本学期我校有幸邀请到了特级教师周特来现场为我们的课堂进行点评,几节课的学习,我感觉每一次都是一次成长,都有一些收获。在多次的学习中周特提到最多的就是文本解读,那么在我自己的教学活动中,我应该怎样做?我也经常在反思......
语文课堂注重读,那么首先要在读上下功夫。一是了解课文写了什么;二是准确地解读,读懂作者为何写这篇课文?编者又是出于何种目的,与单元全题有什么联系?并参照课后练习,有助于了解编者编排的意图。尝试在不依靠任何资料的情况下进行解读,老师会有自己最初的想法。正如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所说:“我备课没有什么诀窍,就是翻来覆去地读、想。当读到自己的理解、情感,当读到文章的妙处(哪怕是小到一个字,一个词,一个句,一段话),当读到自己的惊喜时,才敢走进课堂。”
在读上下功夫,对诗歌的理解很关键。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有感情的诵读,在诵读中体会诗歌的不同境界,形成对诗歌的个性解读。如《一株紫丁香》中,“老师,老师与老师——”的读法,一个细微的变化,却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诗歌的语言美,情感美,变化美,也可以培养孩子发现不同的语言表达。通过这种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的有效诵读,可以形成对文本的新的认识。
 
解读文本 以生为本
一(5)班 黄艳敏
 
有幸可以多次聆听周特的指导,尤其是周二庞娜老师上的《盘古开天地》,更令我感触犹深。
回想一年前,我也曾上过《盘古开天地》的公开课,现在听完周话,才深知自己的不足——文本解读不够。周特对此提出以下指导。
1、紧扣事物特点,抓住关键字眼。例如,在讲授第三段时,主要想让孩子感悟盘古为开天地不惜牺牲自我的伟大精神。老师除了可以重点抓住“顶、蹬、累倒”,还可以引导孩子去思考“怎么顶”、“怎么蹬”。从而引导孩子感悟盘古伟大的献身精神。
2、抓住文中的特点去仿写。小学语文教学重在锻炼孩子语言交际能力,但孩子“说”得好不好,要看老师来“引”的够不够。例如,庞娜老师后面有一设计让孩子说说,盘古的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教学没有思考,就没有进步。听了周特的话,让我对一年级的语文教学也有了一点反思。
创设情境,带孩子走进文本的世界。一年级的生活经验不足,对课文学习难免有点吃力,想解决这一困难,首先,要精心设计情景,情景尽量贴近一年级的生活经验,孩子也愿意跟着你一起高效地学习课文。例如,之前我上过的《秋天》,孩子对“ 
总的而言,周特每次的教诲都是我的精神食粮,每次的反思都可以促使我进步。作为一个年轻教师,自知有很多的不足,希望周特能多多指导。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