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拜大佛感悟人生

标签:
拜大佛感悟人生弘扬信仰精神文明控制自己人生文化 |
分类: ★★★┄生活杂记 |
朝拜大佛感悟人生
近日,本人有机会出差到无锡,事情办完后闲来无事,我到了充满神奇色彩的灵山胜境一游。灵山胜境的景色有一种身心解脱,如释重负的感觉,那就是笑看浮名,凡心平静,荣辱不惊。我烧香朝拜了大佛,祈祷全家福;观看了“九龙灌浴”,喝上了“圣水”,讨个吉祥平安;摸着佛手绕行一圈,祈求福祉;观看了别具一格的建筑特色灵山梵宫。
灵山胜境把释迦牟尼的一生用艺术方式演绎出来,把佛教思想精髓蕴藏在各个景点中,虽是现代社会的产物,但依然让这一片土地充满了神奇的色彩,让佛教的光辉延伸。如下为本人拍摄的胜景点滴,附文粘上供博友们共赏。
上山到灵山大佛有108层台阶。过了台阶是通往大佛的佛教文化博览馆。
游览佛教文化博览馆时,我尤其细读了释迦牟尼佛的事迹,特别朴实感人:释迦牟尼身为太子时即聪慧过人,孔武有力,并完成了语言、文学、哲学、数学、天文、技艺、军事等学科的学习,成绩优异。以后为了追求人生真理与生死解脱,毅然舍弃王位的尊荣,冲出五欲享乐的牢笼,出家参学,甚而赴雪山历经六年苦行。当发现印度盛行的苦行并非解脱之道时,遂下山于菩提树下立下誓愿,若不悟道不起于座。七日后终于悟道成佛。成佛后他不是自图清宁,而是悲悯沉溺于生老病死苦海、贪、痴三毒炽盛、陷于邪知邪见迷雾之中的芸芸众生,不辞艰辛游化五印,广泛接触、化导社会各阶层人士。其弟子不仅有王公、大臣、后妃,也有屠户、妓女、土匪与奴隶;不仅有博学之士,也有数月学不会一偈的文盲;不仅有德高望重的老人,也有顽皮的童子。他组建起一千多人的庞大僧团,虽深受弟子们的推尊敬礼,却从不以统摄者自居,说“我亦在僧数”、“我不摄受众” 。他不仅给弟子们以言教,还予以身教。如服事病比丘洗涤;给盲比丘穿针;为弟子裁衣;向小比丘忏摩(意思是说请你容恕我);或扫地或汲水或修房,完全将修行与人间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当他的国家遭到入侵时,以深切的爱国之心两度去阻谏敌军。虽然修行已得大成就(三明六通等),却从不妄显神异,在衣食住行及生老病死诸方面示同常人,但这绝不影响他的伟大。他圆满觉悟诸法事理,人格高尚,举止安祥,言行清净,导人于善,导人求真,导人离苦得乐乃至解脱生死,即使在现代人看来,释迦佛的嘉言景行也是值得敬仰怀念的。《阿含经》和律典中记述的释迦佛的种种教诫及他所示范的人间生活,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当年佛陀的思想和生活情形,寓含着深刻的道理,更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典范。
同时,也领悟到佛教精神与人生之影响。佛教之目的与效果有四重。其中第一重是“人间改善”,以佛教五乘共法中之五戒等善法净化人间。从家庭伦常,社会经济、教育、法律、政治乃至国际之正义公法,若各能本佛法之精神以从事,则均可臻于至善,减少人生之缺憾与痛苦。故现实人生可依佛法而改善净化之也。
何为佛教之精神?佛教之精神,是以无我大悲为出发,以积极救世为目的。因为人们所执著的自我,其本性虽然真实,但其色身的形相却是因缘生法,缘聚则生,缘散则灭,生灭无常,原非真我。可惜世人不知,妄执此四大五蕴所组合的假我为我,妄执由因缘条件聚合而产生的物质,为我所拥有;时刻都在为我设想,甚至为了我的财富,我的幸福,我的名誉、我的地位,我的权力,我的家庭,我的儿女,我的一切一切,而抑人扬我,损人利我,薄人厚我……。人皆如此,自然形成人与人间的嫉妒与仇恨,导致国与国间的对立与斗争;人生的苦恼,遂由是而生。
学佛的人,从佛教所启示缘起性空的真理,了解四大五蕴所组合的身体,是无常的、苦的、空的、无我的,不应该为了此短暂色身的享受与占有,而损人利己,作诸恶业,招致生死轮回,饱受忧悲苦恼的煎熬。所以能够寡欲知足,安贫乐道,扩展德性,净化身心。从不断克制自己,不断持戒修定,不断体悟真理的过程中,断烦恼,了生死,亲证我空真如的理性,获得真理生命的归宿;自此,破除三界凡夫的我执,进入无我的解脱境界。但无我的解脱境界,只是小乘圣人修学的结果,不是学佛的终点,更不是佛出世教度众生的本怀。所以佛在方等会上,弹偏斥小,叹大褒圆,使小乘圣者,耻小慕大,进而回小向大,修学大乘法门,悲心救苦,自利兼他,这就是:‘无我与大悲’。
但真正无我大悲,入世救世的精神,是指大乘菩萨,行菩萨道时,能够深入诸法空相,知理性平等,生佛一如,但因为怜借众生无知,枉受生死轮回的苦恼,所以兴慈运悲,入世教化众生,平等拔苦与乐。在菩提道上,并不急于寻求个人的解脱,而著重于利他的事业;时刻都以众生之苦为己之苦,以众生之乐为己之乐。长时期在生死苦海中,为众生而出生入死,为众生而勤劳忍苦,使自己作为乱世的暮鼓晨钟,苦海慈航。救济人之不幸,鼓励人之向上,爱护人的生命,加强人的意志,惊醒人的迷梦,使人自觉自奋,努力向上,勤求佛道。
由于菩萨理解诸法空性,虽然终日度众生,但内不见有能度之我,外不见有可度的众生,于其中间,亦无拔苦与乐的方法与财物。所谓:三轮体空,度无可度;但基于理性平等,生佛体同,应救应度。是以,虽然不见有众生可度,不妨终日度众生。如是长住世间,无相利生,无住布施;永远担当‘觉世益群’的使命,这就是无我大悲的精神。
因为大乘佛教之目的,并不止于小乘的修证,而是在于无上菩提的证得;所以身为菩萨,必须本著无我大悲的精神,舍巳为人,入世救世,实践六度四摄等大乘法门,利益众生。希望从利他的事业中,开发智慧,成就自利的功德;也希望从利他的事业中,长养慈悲,饶益众生。如是福慧双修,直至福慧具足,因圆果满,自然证得佛果无上菩提。是以真正学佛的人,不应该但求个人断烦恼,了生死,还要深入社会,普度众生;令一切众生,离苦得乐,达到我与众生,共成佛道的愿望。所谓:‘未能自度先度人,菩萨从此初发心。’这才是佛教无我大悲,积极救世的精神。
“人生”与佛之精神有着密切关系。何谓人生?一般人对于人生的看法,见仁见智,莫衷一是。古人说:‘人者仁也’。这个仁字,是由二人组合而成,正表示人与人之间,含有互助合作的意义。生是生起,生命,生存,生活和生死。人有了生命的生起,便要生存,生活,甚至有生必有死。但人应该如何去求生存?如何去生活?又应该如何始可以避免生死?真的是人言人殊。由于每个人对人生的看法不同,所以其求生存的手段,以及其生活的方式,也就互相各异。
1、一般人的人生观
有人认为人生是痛苦的,人世间更是冷酷无情。以其生存在冷酷无情的世界中受苦,毋宁一死;于是想出种种办法来结束生命,致使社会悲剧,不断重演,社会新闻,跳楼,投海,服毒,吞枪,无日无之。这种悲观思想,愚痴行为,非始自今日苦难时代,而是自有人类史以来,便威胁著人的生命。如中国汉朝的贾谊,战国时代的屈原,以及欧洲大哲学家的叔本华,皆是悲观思想的典型人物。悲观的人,只能看到人生苦恼的一面,无法从痛苦的现实中,透视快乐光明的另一面。因此,不但抵丑人生,讨厌人生,而且引导人生,走上自暴自弃的方向,自毁前程。
有人认为人生是快乐的,只要懂得追求与享受,实在欢乐处处,何苦之有?因而抱看:‘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态度,玩世不恭,沉迷酒色,混混噩噩的生,混混噩噩的死,只知有物质,不知有精神,只知有我,不知有人。往往为了满足个人的物质享受,不惜损人利己,甚至利之所在,趋之若鹜;形成举世熙熙,皆为利来,举世攘攘,皆为利往的趋势,制造人间的争执与混乱。在醉生梦死的生活中,无所谓真理与正义,更无所谓道德与责任,不是拔一毛以利天下而不为,便是:‘宁可我负天下人。’结果,使大好人生,变为害群之马,社会公敌。
亦有人认为人生,自然有其生存的价值,只要敢于面对现实,加上苦干,肯干,敢干,实干,使自己从黑暗中找寻光明,从艰苦中找寻快乐,从失败中找寻成功,从消极跨进积极,必然可以建立人生理想,享受理想人生。但人生理想究竟是甚么?人生的意义与价值何在?根本就缺乏认识。结果,由奋斗争取来的名利,由勤俭积蓄所得的财富,一旦无常到来,终归于空:‘家财万贯带不去,一双空手见阎王。’实在是美中不足,遗憾之至!
当然,也有人对人生抱著乐天知命的态度,明知其不可为而为,提倡仁义,推行道德,以:‘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为理想,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责任,希望推己及人,达到世界大同。可惜人生苦短,岁月无情;倾刻一声锣鼓竭,不知何处是家乡,唯有随业流转,沉溺生死。因此,百千年来,人类始终无法解决人生的问题。
2、佛教对人生的看法
佛教对人生的看法,不外是‘缘起性空’的真理。
缘是因缘,助缘,起谓生起,发起。佛教认为宇宙人生的生起,无不是仗因托缘。在主因与助缘各种条件配合下,诞生人生的正报色身,也在因缘条件组合时,产生人生依报的宇宙万有。例如:一粒种子,所以能够萌芽,开花,结果,除了种子本身的主因外,还需要配合外在水土、阳光、空气、肥料,以及人工护理种种助缘。人生亦然,人由过去生命的善或恶行为,所凝结成善或恶的业种子,蕴藏于八识心田中,作为引生现在生命的亲因,加以目前外在环境的种种助缘,而发生现实生命或苦或乐的结果。但人之苦乐,固然是由宿世所作善恶业的种子所引生,但亦可以由现实种种助缘来改变。除非是五逆十恶的无间重罪,不可转变外,其余恶因,皆可以由今生的善缘来改变其结果。所以,人必须亲近善知识,止恶行善,以消宿业,以长善因,以补给善的助缘;若果善的助缘殊胜,就可以改变人的不幸,增长人的福乐。
此外,还要求深入理解缘起性空的真相,明白缘生诸法,生住异灭,刹那不住。缘生的人生,必然生老病死,念念不停;缘聚则生,缘散则灭,生灭无常,聚散无端。所以佛说:‘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这个空,只是指诸法之现象,非空诸法的本体。诸法的现象,虽然生灭败坏,无常苦空,幻有非真;但诸法的本体,却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真实人生的所在,亦是诸佛菩萨涅槃的根本。三世诸佛,无不依此诸法空相的本体,得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所以,人生的意义,不是在于短暂生命中,获得现象界幻妄不实的物质享受,而是应该透过虚伪的现象界,放弃无常的假我,亲证此诸法空相的真我;谋求取消人生生死轮回的苦恼,展现人生永恒、快乐的另一面。这就是佛教‘缘起性空’的人生观。
3、佛教与人生的关系
佛教不特对人生有正确的理解,同时以人生为接受教化的对象。诸佛菩萨,无不皆以人间,作为说法利生的道场。特别是释迦牟尼佛,自从完成佛道以来,甚大久远;无量劫来,都在此婆婆世界,示现八相成道。不但降生于人间,出家修行于人间,觉悟成佛也在人间,甚至化缘尽时,示现入灭,亦是在人间。
释迦牟尼佛,在人间说种种法门,教化种种众生,直至时机成熟,最后在法华会上,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开权显实,说明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可以成佛。同时说明:过去、现在、未来诸佛,出现世间,‘虽示种种道,其实为佛乘。’目的都是欲令众生,觉悟成佛。
释尊在法华经中说:‘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但以假名字,引导于众生,说佛智慧故。’又说:‘我本立誓愿,欲令一切众,如我等无异;如我昔所愿,今者已满足;化一切众生,皆令入佛道。’现在佛如此,过去佛亦然。所以:‘若有众生类,值诸过去佛,若闻法布施,或持戒忍辱,精进禅智等,种种修福慧;如是诸人等,皆已成佛道。’甚至:‘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于诸过去佛,在世或灭度;若有闻法者,皆己成佛道。’至于未来诸佛,亦‘以无量方便,度脱诸众生,入佛无漏智;若有闻法者,无一不成佛。诸佛本誓愿,我所行佛道,普欲令众生,亦同得以道。’(见法华经)读此可知,十方三世诸佛,出现世间,皆是以欲令众生,闻法修行,觉悟成佛,究竟离苦得乐为目的。
但凡夫众生中,天道最乐,无心修行;地狱最苦,无法修行;畜生最蠢,不懂得修行;饿鬼道众生,时刻都被饥渴所逼,如何修行?(阿修罗概括于五道中),唯有人道众生,智慧较高,理解力强,最容易了解佛法,所谓:人是万物之灵,懂得修行。加以人生的际遇,往往苦乐交参,最容易激发道心。何况人道众生,意志坚强,有苦忍的精神,有惭愧向上之心,若然发心行菩萨道,一定会难行能行,难忍能忍,的确是学佛修行的好材料。是以诸佛,皆选择人间作为成佛的基地,亦以人道众生作为主要教化的对象。即使是当来下生的弥勒尊佛,度人无数,亦是降生于此娑婆世界的人间,八相成道;亦是以当时的人道众生,作为召开龙华三会的群众。初会度九十九亿人,成阿罗汉;次会度九十六亿人,成无学道;三会度九十三亿人,成阿罗汉果。之后,游化人间,广度有情。可见佛法与人生,关系密切,简直是不可分离。人生离开佛教,将失依估,无法觉悟成佛,究竟离苦得乐;佛教离开人生,将失去主要教化的对象,甚至弘传不继,难以延续慧命。
4、佛教对人生的影响
佛教对人生,何止关系密切,而且影响重大。人们如果肯向佛学习,学佛的自觉,学佛的慈悲,学佛的德行,接受佛所宣示的真理启示,接受佛所提倡的道德感化,一定可以由认识自己,进而改善自己,升华自己,更可以令人终于觉悟成佛。学佛自由平等的思想,自立立人;学佛无我大悲的精神,自救救人。使自己作为黑夜明灯,苦海慈航;不但照亮自己,也照亮别人,既能够自度,还能够度人。尤其当今人性沉沦,人生苦恼,无复以加的时候,人们更需要佛的真理启示,佛慈悲的安慰,以及佛无我大悲精神的救济。弘扬佛法,“要奉行五戒十善以净化自己,广修四摄六度以利益人群”,发挥佛无我大悲的精神,以自利兼他,广度众生,续佛慧命!
环顾当今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需求日益迫切。单纯的信仰与物质文明的矛盾日益突出,时移世易,顺化逆化,都滋流弊,每思于此,更愿出微薄之力辅以弘扬佛法。以此生为本位,完善道德价值乃至于超越道德价值,去认知宇宙人生的真谛。以佛法作指导,行六度法门,从而把控自己的人生,使生命焕发出全新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