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恩师王义遒先生---写在王老师八十寿辰之际        周小计

(2012-09-29 22:02:51)
标签:

情感

教育

分类: 佳文共赏(大家)

 恩师王义遒先生---写在王老师八十寿辰之际

                                                                      周小计

    我1998年师从王义遒老师读博士,应该算是王老师的关门弟子了。 毕业以后留校任教,也一直受到王老师的教导,转眼十几年过去了。这些年来,王老师对我的帮助、支持和鼓励,一幕幕鲜活的景象始终萦绕在我心头。更为重要的是,他做人做事的准则已经深深的影响了我,使我努力地坚持遵守并传承给我的学生。

    科研之首要任务是方向的选择。 王老师认为科研方向的选取最好是将国家的需求和学科的前沿相结合,并同时考虑到原有的基础和实际情况,以自由和开放的心态去思考。记得我在读博士的时候,我一个师兄付军贤已经得到了铯原子喷泉的信号,也掌握了其中的关键技术。接下来,继续将原子喷泉开展下去,还是选择对冷原子物理做更深入地研究?在下一步如何发展的问题上课题组经常讨论。王老师认为,将原子喷泉做成原子钟在北京大学不太现实。首先,国家不可能将一个授时系统或者高精度的原子钟系统放到北大;其次,我们也没有一支这样的工程队伍。最重要的是,大学应该注重科研前沿研究,相比之下侧重于研究与原子钟基础相关的物理问题和技术问题更适合我们。当时激光冷却原子发展的国际趋势就是玻色-爱因斯坦凝聚,以及后来实现的原子激光。我还清楚的记得99年的某天,王老师一大早就从上海打电话到实验室,告诉我原子激光这方面进展很快,让我赶快读读这方面的论文和资料。正因为王老师敏感的捕获到了这个领域的发展趋势,并且带领我们进行这方面的研究,才使得我进入了超冷原子与精密测量这个前沿的领域,同时我也享受到了这个学科方向带给我的快乐与挑战。不仅如此,王老师在我以后的研究过程中,例如光晶格微波原子钟、玻色-爱因斯坦凝聚内外态的操控、量子模拟与测量等,也给予了大力的帮助和支持。感谢王老师将我带入了这个奇妙的科学研究前沿。

    静心也是做好学问的前提。而王老师恰恰一直在起着这样的典范,影响着我。北大所处的位置可谓是在海淀区的心脏,在这里不仅科技发达,还有着许许多多诱惑人的机会,早期作为年轻人,我常常也会困惑,到底是在北大继续做科研,还是去社会上闯一闯。但每当我困惑的时候,我就会想起王老师那踏踏实实的工作作风、对科研保持的热爱,以及自己的理想,顿时心就会静下来。在进行科研的同时,在学术界也不免有一些浮夸之风气以及自己遇到一些不公平的待遇,这时我也会想起王老师,想到他所具有的宽广心胸,自己的心态就会很快平静下来。我应该塌塌实实地把自己的科研做好,而要避免一些不必要的事情分散精力,避免为一些不必要的事情迷失方向。很少的学者能会4种语言,但王老师却能流利的用英语,法语和俄语进行交流与科学文稿的翻译。对于法语的学习,是因为王老师对Claude Cohen-Tannoudji所在学派(college)提出的光和原子相互作用理论感兴趣,而这些理论是法语写的,他看不懂,就开始自学法语。退休以后就翻译了法文的《原子物理》。 我一直在想,如果没有好的心态以及对专业的热爱怎么可能做到这一点?在王老师的《原子的激光冷却与陷俘》这本书出版前,我看过他的手稿,里面公式的推导非常认真和仔细。他不仅有很详细的推导手稿,而且总是画来画去,用很形象的图象去描绘其中的物理含义。

    好的科研需要理论和实验的有机结合。王老师已经写了几本书,推导了很多公式,似乎他是以理论为主,如果这样认为那就大错特错了。他是一个非常好的实验物理学家。正是因为他的物理图象非常清晰,对物理概念的理解准确,所以他对实验的过程非常清晰和明了。他常要求我将理论和实验有机结合起来,对其中的物理要有更深入的了解。正是因为他的鼓励,我后来才从理论转到了实验,当然这个过程是很艰难的。所幸,我走了过来,现在我才明白为什么做实验的人和做理论的人对问题的理解会有那么大的差距,为什么一个好的工作一定需要将理论和实验很好的结合。 同时,王老师又非常强调在做实验的同时,一定要注重理论的提升,需要将实验和理论有机结合。他常说,我们很多技术上的问题,比如应用原子钟的研究上,其实不仅仅是技术的问题,还有对物理概念深刻内涵理解上的欠缺,原子钟里面有很多基本的物理规律和现象。在我理论和实验转换的过程中,王老师对我不断地鼓励,使得我在这种鼓励中获得了自信,获得了提升。现在我对自己的学生,也用同样的方式,去鼓励他们,让学生把自己的潜能发挥出来,鼓励他们去享受科研带来的快乐。

    王老师简朴的生活和平易近人的态度也对我影响很大。 记得97年在华中理工大学学术中心的房间里第一次见到他, 感觉王老师没有一点架子,根本不像我想象中的什么校长呀,名人呀,那么朴素和实在。这使得有什么事情我都可以非常坦诚地和他交流。现在,我在对自己学生严格要求的同时,也一直在努力的去和他们平等交流和谈心。

    在王老师的八十寿辰之际,一直觉得似有千言万语要说,但又愧于自己的语言能力太差,感觉所有这些语言都无法准确地表达出我对王老师的敬意。也只有通过今后更加勤奋地工作,用更好的成绩来回报导师对我的厚爱。

 

                                                      (作者系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教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