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对提高当前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的几点意见
对当前高等学校教学质量“总体合格,少数优良,有所上升”的基本估计结论是在两个方面共同作用下得到的:一是人们教学质量观的改变,即没有用精英教育下的绝对质量观来衡量今天高等教育质量;二是高等教育质量问题已经引起党和政府高度重视,采取了增加投入、“质量工程”、“教学评估”等多种措施,已见初步成效。不过,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仍然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为此,应当分析产生教育教学质量问题的原因,以便有针对性地去加以解决。
我们认为,影响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点:
1.社会潮流和风气的影响
教育作为一种文化活动,严重地受到社会价值观和风气的影响。当前社会普遍浮躁,急功近利,弄虚作假,追求表面,讲究排场,造成学生缺失诚信、不甘刻苦;而走后门、拉关系,缺乏公平竞争的环境,又使学生丧失学习动力,缺乏学习兴趣。这些对学风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而学风问题是当前教学质量中的头号问题。
2.前几年“扩招”过快,教学资源的扩大跟不上学生人数的增长
从表1可见,1999年以后几年,普通高校的招生规模比以前有几倍增长。而学校的教学设施和经费投入远没有相应增加,导致生均资源急剧下降。这是教学质量“滑坡”的主要因素。近年来,由于招生规模趋于稳定(2007年计划招567万,仅比上年增3.8%),“扩招”后高校历年投入的教学条件建设逐渐发挥了效用,情况正在好转。但由于连续五、六年的扩招,“欠债”一时难以还清,教学质量目前继续受到连累。
3.师资依然短缺,质量亟待提升
扩招的一个后果是导致教师数量严重不足,一些学校的生师比曾经远超过20∶1,班级、课堂规模太大,上课无法做到师生互动,严重影响教学效果;教师不认识学生,不批改作业,没有个别指导,根本谈不上“因材施教”。新教师数量过多,平均年龄低于40岁,有的学校年龄小于35岁的教师人数比例高达65%左右。他们既缺乏教学经验,不讲究教学方法,又学养不足,上课照本宣科,教学内容不能与时俱进。此外,教师结构单一,实务应用性课程也没有具“双师”资格的教师或兼职教师讲课,很多应用性学校或专业的教师缺乏实践经验;而“985大学”和“211高校”教师普遍存在教学与科研的矛盾,对教学投入精力不足,有的热门专业教师校外兼职过多。
4.教学条件,尤其是实验设施和设备不足
这种不足还随学生人数增长而迅速“稀释”,以致于该由学生独立操作的实验成为参观性的,其动手能力的降低可想而知。特别是实习和实训条件的缺失,使实践能力训练举步维艰。在目前市场条件下,多数企业视学生实习为“添乱”,一般不允许进行,即使同意,往往要求学校支付不菲的经费,令学校难以支持。
5.生均教学经费持续下降
几年来高等学校学生规模迅速上涨,而教学经费投入却没有跟上,以致2000年以后,预算内生均教育事业费支出年年减少(见表2),特别是直接关系教学条件的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的减少(见表3),无异于教学条件恶化。
表2
全国高校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支出*)
年份
|
1993
|
1994
|
1995
|
1996
|
1997
|
1998
|
经费
|
4102.30
|
5047.61
|
5442.09
|
5956.70
|
6522.91
|
6775.19
|
增减率%
|
+2.53
|
+23.04
|
+7.82
|
+9.46
|
+9.51
|
+3.87
|
1999
|
2000
|
2001
|
2002
|
2003
|
2004
|
2005
|
7201.24
|
7309.58
|
6816.23
|
6177.96
|
5772.58
|
5552.50
|
5375.94
|
+6.29
|
+1.50
|
-6.75
|
-9.36
|
-6.56
|
-3.81
|
-3.18
|
*)根据历年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编制
表3
全国高校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
年份
|
1993
|
1994
|
1995
|
1996
|
1997
|
1998
|
经费
|
2040.55
|
2063.36
|
2339.73
|
2604.36
|
2865.60
|
2892.65
|
增减率%
|
-2.19
|
+1.12
|
+13.39
|
+11.31
|
+10.03
|
+0.94
|
1999
|
2000
|
2001
|
2002
|
2003
|
2004
|
2005
|
2962.37
|
2921.23
|
2613.56
|
2453.47
|
2352.36
|
2298.41
|
2237.57
|
+2.41
|
-1.39
|
-10.53
|
-6.13
|
-4.12
|
-2.29
|
-2.65
|
*)根据历年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编制
6.实际学制缩短
由于不少学生在四年级开始就要做“考研”准备和为就业而奔波,严重影响教学秩序。一些高校最后一年难以安排课程,有效使用,毕业论文或设计形同虚设。这就造成前三年课程紧张,自习时间缩短,对学生独立工作能力的培养十分不利。
7.高校定位不当,办学模式趋同
由于各种原因(详见[14]),目前我国相当多数高等学校的定位趋向模仿学术性研究型大学。一些以职业应用类专业为主的学校,在专业定位、研究方向、课程设置等方面有向学术型靠的倾向,所谓“工往理靠”。对于少数培养大量研究生的工程研究型大学,这样做也许有一定需要和背景,但对多数以培养直接面向社会人才市场的职业应用型高校来说,这样做将严重损害脱离中国的实际情况,有损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从而失去他们在人才市场的优势。
8.学校管理不到位
目前不少高校领导没有把本科教学真正放在学校工作的中心地位,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研究不够,改进措施不得力,教学监控体系不健全,对不同学科专业缺乏细致的有差别的评估指标体系。
上述8方面的问题,可分成硬条件和软机制两大块。前者主要是与经费有关的办学条件,后者则与社会环境、办学理念、教育观念、师资培养、教学方法等因素相关,人的因素起重要作用。要解决这些问题,一方面要呼吁国家增大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同时也要想方设法开辟高等学校的经费渠道,增加学校收入;另一方面要从体制机制入手,保证学校恰当定位,提高教师素养。具体说来,提高当前我国高校本科教学质量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相对稳定招生规模
这个问题已经列入今年人大报告,并在招生计划中实施。如上所述,今年计划招生仅比去年增加3.8%。
2.增加经费投入
随着我国国家和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迅速提高,生均教育经费逐年下降的问题有望很快解决。但是,由于欠债太多,生均教育经费要达到扩招前的水平还需几年,考虑到即使在扩招前生均经费也是相当紧张的,又因物价上涨,实际经费要保证足够的教学开支,还有相当距离,我们还需要继续呼吁政府予以重视,不断增加对高等教育的投入。
3.高校恰当定位,明确类型、层次和特色
高等学校趋同化是当前中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顽症,对有针对性地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妨碍极大。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复杂[15],但最主要的是高等学校管理的行政化,人为地,而不是自然地、按照社会需求和教育规律来确定高校的办学方向、类型、层次和特色,而且还超越教育的内在要求去划分学校的级别,并把学校的物质和名誉利益与级别挂上了钩。如何逐步摆脱高校的政府管理体制,真正实行高校面向社会,自主办学,明确举办者和办学者的职责分工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途径。
4.按照社会需要确定专业培养目标,进行专业建设
在高校恰当定位的基础上,各校各专业应当根据科学技术发展趋势,调查社会需求,明确专业培养目标,制订专业培养方案,确定课程体系。这里,要根据社会需求和学校定位确定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的比例,理论学习和实践培训的比例,认真厘清博通与专精这一对人才培养的核心关系,从而形成人才培养的特色。培养方案还要具体规定教学条件建设的要求和内容,从而明确专业建设任务。
5.推进课程建设,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
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是专业建设的深层任务,这里要进一步具体落实“博与专”的关系,因此对人才培养质量关系极大。高等学校的教学内容落后于时代是目前的普遍反映。不过,教学内容落后是绝对的,因为,它们是现有科学技术的反映。然而,任何现成的或将要出现的科学技术都是在原有基础上产生的,学生完全有可能掌握这些基础,从而能灵活适应时代的进步。但是,什么是基础,什么是学生在短短几年学制内所必须掌握的基础?这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因时而异的,是需要高水平的学科大师根据科学前进的趋势来确定的。这是一个很艰巨很复杂的任务,需要组织全国力量来完成。目前教育部的各种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应当担当起这个任务,为各科类主要课程制订出一些具有指导性的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组织编写出一些典型教材。各高校可以根据自己情况选用或自己编写适合学校定位和特色的教学资料。教学方法的改革也是一个重点,其主要方向在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启学生的心智,培养正确的思维方法,使学生勇于和善于提出问题,精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此外,还要贯彻“因材施教”原则。教育部和各校倡导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和研究式教学已经多年,但目前学生对上课“填鸭式”、满堂灌现象仍然普遍意见很大,这个问题所以难以解决,效果不显著,主要还在于教师对教学的投入不足和学校领导认识不足,对教学没有采取严格的监控和合理的激励机制。
6.提高教师水平,推动师德师风建设
提高教学质量,核心问题是提高教师的学术和教学素养。教师水平高,即使教学条件差一些,教师会主动想办法克服困难,保证高水平教学的进行。反之,即使硬件教学设施很好,但教师水平低,也发挥不出作用。提高教师水平关键在于提高教师的工作责任心和对学生的爱心,建设高尚的师德师风;而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准则是改善教学质量的根本。提高教师学术水准的基本方法是教学和研究的统一。这种研究应该使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使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从而使教师接触科技前沿,了解应用,进一步体会所教的学科基础,使教学生动活泼、深入浅出。因此,课题研究、技术开发和科技服务等科研内容固然需要,但更重要的是教师要结合教学对课程基本内容进行深入钻研,使其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眼前教师中普遍存在的教学与科研的矛盾,突出说明许多所谓“科研”缺乏真正的科学内涵,往往只看重得多少经费、出多少论文、受多少奖励。真正的研究应当尽可能跳出狭隘的功利目标,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素养。
7.改变人事制度,调整教师结构,建设“双师”型教师,扩大兼职教师队伍
目前教师结构过于单一,教师的单位所有制等弊病对提高教学质量的桎梏已日见明显。特别是对于职业应用型高校,教师缺乏实践经验已经成为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靠提高现有教师的实际工作能力不可能根本解决这个问题。通过扩大兼职教师队伍是一条有效的途径,应使教师中兼有律师、工程师、设计师、会计师、审计师等“双师”称号的比例大幅提高。一些教师可以自由职业身份成为多校共聘的教师。在一些高校这种灵活的教师聘任制度已见端倪,但还没有成为系统、具有规模,应当使这种制度正规化,成为高校人事制度的常规。
8.由政府或行业组织联合高校搭建公用实习平台
解决实习、实训难已成为许多专业和应用型高校的一个共同命题。其中最主要的是解决实习实训基地问题。这里又有两种不同情况,一种是以自然资源为基地,另一种以生产、试验、经营、运行场地为基地。对于前者,可以由政府或行业组织在全国范围或特定地区,开辟若干由多所高校联合建设的实习基地,为地质、考古、生物等专业提供实习平台。对于后者,由于很多基地提供者是企业,政府可通过减免税收等措施来提高企业接受实习的积极性,减轻高校负担。政府还可使用行政手段,鼓励国营、公营事业单位接受学生实习,提倡全社会办高等教育。
9.建立合作办学机制,吸引企业联合办学,建设实验室、工程中心等
职业应用型高校通过与企业联合办学是解决实习实训难的根本途径。现在已经有一些高校在这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一些高校与企业设立联合实验室、工程中心,既促进科研开发,又加强实习实训,使高校办出特色。当然,这里要利用地方优势,利用机遇,并不是所有学校都能做到。但学校因地制宜,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特长具有头等重要意义。
10.加强教学管理,改善教学评估方法
加强教学管理主要在于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供学生选择的自由和条件,实行因材施教。管理既要严字当头,不允许学生中出现抄袭舞弊、弄虚作假、违法乱纪等现象,又要宽严相济,活与严相结合,给个性不同的学生以多次多种选择的空间,给犯错误学生以改过自新的机会。要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监控保障系统,及时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及时改进。目前各校采用的老教师督导制度对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发挥了良好的作用,要不断总结经验,使之成为一种制度。教学评估对建立规范化的教学管理机制,保证把教学放在学校工作的中心地位发挥了很好的作用,需要根据学校的不同定位制订出有针对性的评估指标体系,改进评估方法。应当逐步开展专业教学评估,加强评估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11.与中学及研究生教育衔接
本科教育相对于中学教育具有专门教育的性质,而相对于研究生教育,又具有基础性质。人的培养是一个完整过程,本科教育必须与中学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相衔接。这种衔接不仅反映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上,而且要体现在学生管理上。高校不仅要在中学学习基础上,对做人和做事两方面给学生以进一步的教育,而且还要在人文与科学两方面给学生以知识的提升。至于与研究生阶段的衔接,高校可根据自己情况,适当将一些过于专门的课程推迟到研究生阶段去安排,而保留本科阶段以比较基础的培养。这里,高校有很大的灵活性,可以根据自己情况来自主决定。
12.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
目前社会舆论不断有“我国高等教育培养不出创新人才”的鼓噪[16],质疑中国本土没有产生诺贝尔奖是因为高等教育有问题。对于这种看法,我们应当有清醒的认识。一方面,必须看到一个国家能不能出诺贝尔奖取决于多元复杂的因素,而主要是科研生态环境。这里包括基础研究传统、科技领军人物的科学视野和洞察力、科研经费的长期持续支持、实验试验条件与设施的供给与保障、自由的高水平科学讨论与争辩,以及科技管理措施等。我国目前科技创新不足,主要决定于这些因素。这些问题产生于我国科学技术的长期落后,其解决需要时间,有一个过程。我国留学生在国外表现不俗,华为、海尔、联想等企业近年来自主创新的成绩逐渐彰显,都说明教育教学不是阻碍我国科技创新的主要因素。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应当仔细反思现成教育教学的问题,看到存在妨碍学生学习主动性与创新精神、束缚学生创造力发挥的地方。总的说来,上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勇于和善于提出问题的能力、培养能抓住机遇、善于选择的能力,都是克服不足、激励创新精神的有效措施,如果还能使本科生早日参与教师和研究生,甚至独立的研究课题,必将显著提高本科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我们相信,假以时日,中国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将会迸发出来,中国成为科技强国的时代必将到来。但是,现在存在一些急功近利的观点,如说我国学生缺乏创新意识是由于过分强调基础等。如果我们被这些观点裹挟,放弃扎扎实实地打好基本功和渐进式改革的努力,匆匆忙忙采取一些未经证实的“改革”措施,如开设“创造学”之类的“创新课程”(高质量的这类课程并非完全不能开,但不是主要方式)等,试图“教会”学生创新,则可能反而欲速则不达,会削弱我国本科教学原有基础好的优势;当我国科技生态环境好转时,却因学生基础准备不足而影响创新。这是值得我们警惕的。
上面12条涵盖了硬性的条件保障和软性的政策机制两个方面,都是我们正在采取的措施,而且是行之有效的。我们相信,只要持之以恒,长期贯彻,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是有希望的。但是,提高教学质量还有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整个社会风气的影响。对于目前的学生学风和教师教风,这个因素影响最大。我们没有把改善这个因素放在“措施”里,是因为难以操作,它不是靠教学行政部门和学校单方面努力所能奏效的。
致谢
对一些高校的访问座谈和问卷调查是形成本文的基础,我们向被访问、受调查学校的领导、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和同学致以诚挚的谢意!我们也对具体进行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的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陈敏教授和其他参与工作的老师和同学表示感谢。本文写作过程中曾得到新世纪教学研究所的同事和很多学校教师的帮助,这里一总表示感谢。
注释和参考文献
1.潘懋元: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质量观,载《21世纪高等教育的理念和质量》,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会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33页。引用的释文为:教育质量是指“教育水平的高低和效果的优劣的程度”,“最终体现在培养对象的质量上”;“衡量的标准是教育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前者规定受培养者的一般质量要求,亦是教育的根本质量要求;后者规定受培养者的具体质量要求,是衡量人才是否合格的质量规格”。
2.赵蒙成、周川:高等教育质量:概念于现实,
载《21世纪高等教育的理念和质量》,同上,418页。文中总结的六种观点为:1,质量独有的和优秀的;2,质量与设定的规格、标准的一致;3,质量是对目的的适切度;4,质量是高校目标的有效性;5,质量是满足客户需要的程度;6,实用主义定义。
3.刘尧:西方高等教育质量观及评估综述,载《开放教育研究》,2006,第1期,
页。
4.余小波:高等教育质量概念:内涵与外延,载《高教发展与评估》,2005,第6期
5.顾明远:高等教育的多样化与质量的多样性,载《中国高等教育》,2001,第9期;
又见《国内高等教育教学研究动态》(增刊),安徽大学高教研究所编,2002年9月16日,
72页
6.毕家驹:欧洲高等教育区的学位标准和质量保证准则,载《高教发展与评估》,2006年,第5期
7.教育部网站:http://www.moe.edu.cn/edoas/website18/level3.jsp?tablename=734&infoid=5993
8.单鹰:如何看待高等教育扩大及其质量问题,载《教育改革和实验》,2004,第3期
9.衣俊卿:用新的质量观引导和深化教学改革,载《中国高等教育》,2001年,第20期
10.王义遒:高等学校提高教学质量面临的挑战,载《中国大学教学》,2007,第2期,12页
11.张楚廷:后现代教学观对现代主义教学观批评的合理性分析,载《中国大学教学》,
2007年,第10期,4-7页
13.周济:新华网2007年3月8日“两会访谈”
14.彭美云,朱伟,缪柏其:大学生综合素质现状调查报告,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
152页
15.王义遒:我国高校的恰当定位为什么这么难?
载《高等教育研究》
2005年,2期,1-5页; 《新华文摘》2005年12期,109-111页
16.安徽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主编:《国内高等教育教学研究动态》,
2007年,
17、18期,15页; 安徽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主编:《高教研究周报》,2007年,
43期,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