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游辍记》——写在前面的絮叨话
咩咩
有人说:“人生苦短”,虽然有个时候我们似乎也有过一点点这样的感觉,但是大多时间都是糊糊涂涂,不去论其长还是短的——没有功夫论,也没有心情论,只是忙匆匆地听喝干活罢了。几年前,我们的家居瑞典的好朋友,辛西娅和沃尔夫夫妇(Cynthia
&
ULF)诚心诚意地邀请我们俩家、还有我们的挚友一起到瑞典小聚,我们也早就答应过,可是,时间不恰,繁务缠身,硬是说了白说,应了不算。
这回好了!在伟大的“十五”期间,我们这老两对都汇集到了“编外”(或者“二线”),时间就相对地宽绰起来了,心情自然也是昔非今比啦,于是我们就要实现我们的宿愿了!这种感受真是妙笔描不清,多嘴讲不明的。你想,我们一行不过五个人,即总领队华、夏夫妇,欧游小队秘书长张总,还有我们俩个老家伙,可是,细细算计起来,五个人中,三个人曾因公短期赴欧,两个则是傻气横溢,几次因公而让友没来欧的——所以,一直都是忙呀忙的,即使来过的也是谈不上什么“游”的,万里走马忙招呼,东南西北分不清,例行公事而已。因此我们这次的“游”是绝对不同于一般的。其缘由主要是:
这头一条是,我们先是在瑞典住留十天——这是应沃尔夫和辛西娅的盛情;然后我们接上了一个旅行团,进行欧洲十五天的九国游(总共25天,十个国家)。这前边的十天是松而实的“养精蓄锐”,使我们后边得以有了充分的“适应”和充足的“储备”;后边的半个月是紧而快的日行千里的“掠游”,让你们“饱看”,看个够。别处那里会有这样细致周到又前后有照应的安排呢!
这第二条是,我们此行充满着亲情的浸润,处处如此,时时如此——在瑞典Mariefred镇的Gripsnas庄园,我们是那么自然地融进了一个充满着亲情的家;在随后的行程里,我们五个人,甚至是六个人(加上我们的导游)又自然地融成了一个家——大家是那样地和睦友爱,关心扶持,体贴入微,又是那样地直抒感悟,款叙心曲,畅快淋漓!这可真是平生最最难得的呀!在Gripsnas,
Mr.
ULF在听到我们中国贫困地区农民的生活的时候,眼里含着泪;后来他曾经很动情地用了“Big
family”这个词,都使我们感动万分。我们不由得感悟到了,这普天之下好人可就是一个大家家啊!何止如此呢,我们还融进了一个更大更大的家,这天-地-生-人所共享的天地之大家。那蓝天秀木下的小鹿,那碧澄微波中的湖鸭,牠们对于我们那种亲昵而无防范的样子,是那样地感动着我们,使我们回味无穷。所以我们在记叙此行的歪诗中就说了“天地本无限,人间自多情”那么一句。再絮叨一句:作为这个队伍中的年龄最长者,也是最弱势的、屡屡受到照顾的俩个,我们的体味尤深,感念尤深!
第三条就要从题目中的“辍记”说起。我们俩个一起外出的机会不多,照相是必有的节目,但是,回来一看往往就说不清那是哪啦,因此我们一起出游时就多少记几笔,以不虚此行。记下的也不过是照片的一个个补充说明,仅仅作为我们老俩口茶余饭后的一个“余兴”而已,从不示人的。后来不知道怎么会“透了风”,这回可就成了我们的一个“功课”。因此行前我们就带了个小本本,途中断断续续地自行(!)随手记上一点,还藉此买了几本介绍国土风情的书。这一来可就有事儿干了:对照着我们几个人(三批)的几百张照片,翻看着好几本印制精美的图书,回念着此行的美景趣事,尤其是回顾着欧洲丰富的文化底蕴、亲和的人文精神和那恬美的大自然,更激发起了再学习的热情,我们就时辍时继地翻翻书,胡乱地上网查一查,然后掩卷想一想,再似通非通、不懂装懂地,按时日排序写上几段,还不免乱发了一通议论和感想,又自以为是地选了照片附上,前后鼓捣了三个月,弄成了这个“辍记”。遗憾的是这里写的只能是我们俩个的“坐井观”,错漏是肯定不少,乱语又怎能算数?“记”乃胡记乱说,难登大雅,只是请方家们翻看一笑而已,还要恳请不要外传。“内参”,自家看看就是;“机密”,看完销毁最好。
写的几句“仙神是人造,世事依律应。遐想千万端,别论叹晚晴!”,无非是说了一个我们都已经明白了的一个道理:按自然和社会的规律办事;要尊重人民,爱护百姓;要不惜一切保护自己的民族文化,不能断流。虽然此悟已晚,但是“晴”了(明白了)就好!就有新晴(风光大好)的希望!至于“别论”嘛,就让它们“别”
到一边去“叹”;对于以前那些所谓的“正”,今天我们就要大胆地把它们“别”过来。否则还真是不堪设想呢!
最后,我们真心地感谢自始至终地鼓励我们写“记”、以及为这本“记”的印制出了大力的朋友们!
2004。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