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忧草:“扒粪者”柴静为什么这么“火”?

标签:
柴静扒粪者雾霾时评汪忧草 |
分类: 忧草观察 |
“扒粪者”柴静为什么这么“火”?
来源:中国江西网-大江时评
2015-03-02 17:37:01
编辑:李园园
作者:汪忧草
新任环保部部长陈吉宁在今天的媒体见面会上表示,他昨晚认真地看了柴静的纪录片,今天一早就给她发短信,对她表示感谢。感谢她唤起了公众对环境问题的重视。陈吉宁还说,对柴静的报道,要用积极和善意的态度来鼓励这种行为。(中青在线3月1日)
2月28日上午,人民网发布《柴静调查:穹顶之下》的专题和专访柴静的文章,公众对该纪录片的关注和对雾霾的讨论由此而引爆。中午时分,《穹顶之下》上线腾讯视频、优酷网、乐视网等各大视频网站。到了下午,朋友圈等社交网络被柴静的雾霾调查刷屏。
到3月1日早9点,各大视频网站统计的《穹顶之下》播放数据是:腾讯视频7426万;乐视网1063万;优酷1006万;搜狐视频203万;爱奇艺109万;凤凰视频69万,土豆网63,合计播放量达到了9939万。柴静的《穹顶之下》视频上线一天即破亿次点击已成定局。
整个纪录片都是柴静一个人在那里“侃侃而谈”,很有些她当年主持央视《看见》栏目的韵味,也颇有些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王牌节目《60分钟》的范儿:平实、坦率、夹叙夹议,而且主持人就是记者、记者同时也是主持人。这无疑是一个亮点,也是个“卖点”——诚如有人打趣说韩寒是中国作家里赛车开得最好的人、又是中国车手中间文章写得最好的人一样,柴女神的“卖点”恐怕就在于:她是众多中国优秀记者里最拔尖的电视主持人,又是电视主播中最成功的记者。
而柴静的成功之处更在于,她大胆切入了“雾霾”这个让我们每个人都有痛感的敏感问题,尽可能做出深入浅出的分析,既不感情用事,也不煽情,而是就事论事,用事实说话,用镜头来讲故事。这样的做法,其实就把调查记者、主持人、知识分子等多种职能融为一体,再加上柴静作为曾经的央视知名主播的广泛知名度,造成巨大的轰动也就并不让人意外。
换句话说,柴静的成功之处在于,她其实做了一回“扒粪者”,花了近百万自费“扒”雾霾背后的种种“内幕”,并作出尽可能客观的解读。在当今中国,这样的调查记者其实并不在少数,而柴静的独到之处就在于,她是第一个勇敢地站出来对雾霾进行“扒粪”的人,而且还做得很到位。这样的勇气确实值得点赞。(汪忧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