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忧草:潘石屹们有所不知的哈佛潜规则

标签:
哈佛潜规则教育时评汪忧草 |
分类: 忧草观察 |
潘石屹们有所不知的哈佛潜规则
发布时间: 2014-11-19 09:47:32
作者:汪忧草
美国当地时间17日上午,非营利组织“大学生公平录取”向马萨诸塞州联邦巡回法庭提起诉讼,指控全球著名学府哈佛大学的录取政策存在“种族歧视”。美国另一所知名大学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也因此被告上法庭。(11月19日《环球时报》)
据该组织在起诉声明中称,哈佛大学录取新生时,通过人为限制亚裔学生的人数,提高其他族裔申请者录取率。白人、拉丁裔和非洲裔申请者得到人为照顾,让许多更优秀的亚裔学生被拒之门外。该行为违反最高法院2013年的规定:终止“种族倾向”录取政策。
2005年,一位《华尔街日报》记者出版《录取的代价》 (The Price of
Admission)一书,书中引述普林斯顿大学三位研究人员发表的研究结果,指出亚裔学生要想获得名校同样的录取机会,SAT-I要高出50分。在耶鲁大学,亚裔入学新生的SAT
-I平均成绩比白人新生高40分左右,后者又比非裔和西语裔新生高100至120分。他指责名校在录取过程中“歧视亚裔”,并将亚裔学生比作当年被排斥的犹太人。
当年犹太学生大量涌入新英格兰,因为犹太人和华人一样重视教育,所以很多犹太人挤进哈佛等名校,于是常春藤名校考虑采用配额制,限制犹太学生的人数,但社会舆论争议很大。当时哈佛校长罗维尔(A.
Lawrence Lowell)引入一个新的招生标准,即学生品格(character
)。有了这个弹性指标,招生官员可以藉口品格问题而将犹太学生拒之门外。
今天亚裔的处境和当年的犹太人很相似,即重视教育,在学校很用功,而且品学兼优。2006年,亚裔占了美国各州代表毕业班最高学业成就之一的美国总统学者的27%,华裔学生每年在英特尔或西门子等高中科学竞赛都占相当的比例,美国数学,物理,化学和生物的奥林比亚竞赛的获奖人,超过50%是亚太裔。于是,哈佛等名校只好用“玻璃天花板”来限制华人和其他亚太裔入校,20年来录取率一直维持在17%的水平,虽然亚裔人口增长了一倍。
哈佛限制亚裔入学,其实就说明,美国人所谓的“自由平等”也是打了折扣的,是政治配额之下的“自由”与“平等”,而不是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在哈佛,白人、黑人、拉丁裔与亚太裔是四个不同的“平台”,而这些平台的大小是预先定做的,与政治分赃有关,而与考试成绩无关。
第二,华裔与其他亚太裔要取得更多的话语权,法律只是手段,更重要的是充分发挥手中的经济优势。事实上,战后犹太裔学生不再受名校歧视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个族裔出钱出力,实实在在渗透进入了美国名校的内部运行。他们甚至在大波士顿地区创办了布兰迪斯大学(Brandeis
University),想把它办成犹太人的哈佛。在这方面,我们不妨向犹太人取经。
于是,我也联想到不久前潘石屹先生给哈佛的1500万美元捐款。应该说,这样的捐款对于提升华人在哈佛的话语权,还是大有裨益的。但单单这样的捐款还不够,华人需要更多地参与到大学的运作中,才能发挥出更大的影响力,才能拥有更大的话语权。(汪忧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