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汪忧草
汪忧草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2,636
  • 关注人气:727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汪忧草:现代版“孟母”是这样炼成的

(2013-10-15 10:00:41)
标签:

孟母

义务教育

人才流失

汪忧草

教育

分类: 忧草观察

现代版“孟母”是这样炼成的
发布时间: 2013-10-15 08:23   来源: 荆楚网-东湖评论
作者:汪忧草
 


在人们印象中,北京作为全国优质教育资源最集中的地区,中小学入学似乎算不上难事。但实际上,每年一到升学季,北京一些重点中小学的入学机会就成了最稀缺、最抢手的资源。在这样的情况下,校长脸难看、学校门难进的情况时有发生,“校长”这样一个原本高尚的名词,在不少人心中也逐渐有些变味。(10月14日《环球人物》)
 
据说中国人民大学的教师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今年更努力,为了孩子明年能去隔壁。”人大老师当然不是要送孩子去“面壁十年图破壁”,他们所说的“隔壁”指的是大名鼎鼎的名牌学校——人大附中。人民大学教师的孩子想上人大附中也颇费周折,对于大多数普通家长来说,孩子想上个好学校就更是难上加难。
 
这里实际上存在三个问题:一是,义务教育资源配置严重失衡,名牌中小学成了社会上的稀缺资源,围绕考入这些中小学名校的博弈,让普通家庭十分无助;二是,名校由于硬件设施好、师资力量强,收费也高得吓人,据说北京海淀区一所名牌小学的赞助费就是“没有30万下不来”,高收费加剧了义务教育的社会成本;三是,中小学“择校”现象成了教育腐败的“一景”,据统计,目前在北京共有15种升学方式,除了托关系、买学区房等方式,还有推优、特长生、“条子生”等等,可见问题之严重。
 
这些问题,客观上让中国的家长们不得不成为现代版的“孟母”——有人为了升入名校,而不惜一掷千金,买高价学区房,方便孩子就近上学;有的人为了孩子“择校”,而托关系、走后门,想方设法挤进名校;有的条件较好的家庭,干脆把孩子直接送到国外去读中学,据新华网引述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8月12日报道说,中国赴美留学中学生的数量近年来大幅增长,初中生数量5年间更是增长了100倍;还有的人当起了另类“孟母”,就是在孩子还没有出生的时候,就挺着大肚子,去国外产子,目的之一当然也是为了孩子的教育问题“未雨绸缪”。
 
为了孩子,不少深圳的年轻妈妈可以天天起早贪黑跑香港,好让自己的宝贝能被香港的幼儿园接受;为了孩子,不少父母花钱请家教,送孩子上新东方;也是为了孩子,很多父母把孩子送去国外的各种夏令营长见识。
 
据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上个月发布的《国际人才蓝皮书:中国留学生发展报告》指出,中国是美国、英国、法国、澳洲、加拿大、日本等主要留学生接收国的第一大留学生来源国。与留学大潮相辅相成,大量留学生走向海外,也反映出中国青少年人才流失的严峻趋势。按《国际人才蓝皮书》的说法,出国留学的学生中三分之二以上成绩优秀,是班上的尖子生。有68.25%的学生出国前成绩在班中排名为前25%,排名前50%的占89.8%。只有10.2%的学生学习成绩在班级排名为50%以后。就是说,到国外留学的,绝大部分其实是优等生。
 
如果按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的统计数据,从1978年到2012年年底,中国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总数达264.47万人,其中109万学成归国(80万人是在过去5年里归国),那么将近60%的优质人才其实还留在海外,似乎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国内教育问题客观上促成了国家大量人才的流失。  
 

(本文来源:荆楚网 编辑:金慧)

 

汪忧草:现代版“孟母”是这样炼成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