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忧草:罗彩霞成为央视记者给我们啥启示?

标签:
罗彩霞农家女媒体汪忧草杂谈 |
分类: 忧草观察 |
罗彩霞成为央视记者给我们啥启示?
2013-05-07 16:35:35 来源:时评界【www.shipingjie.net】
2012年2月,罗彩霞离开成都电视台,成为中央电视台一档经济栏目的记者。如今,罗彩霞的生活常态是加班熬夜剪片子,然后挤地铁回到远郊的“蜗居”。她笑称自己像个“新闻民工”。但她又说,面对弱势群体,自己经常有种同病相怜的感觉,采访民生新闻,为他们做一些事,会让自己有成就感。(5月6日《中国青年报》)
这段“被冒名顶替”的经历,无疑对罗彩霞触动很大,让她最终放弃了打算做一个人民教师或者旅游导游的人生志愿,改而立志要当一名新闻工作者。她没有因为“被冒名顶替”而气馁,而是积极进取,努力做生活的强者。
确实,人生不可能永远春光明媚、阳光灿烂,人生道路有时也会布满荆棘,在这样的时候,我们不应该怨天尤人,更不应该自暴自弃,而应该像罗彩霞那样,勇敢面对人生的遭遇,做一个生活的强者。这是罗彩霞给我们的一个启示。
第二,我们不难想见,几年前,当罗彩霞得知“被别人冒名顶替”时,她是多么的失落与无助;然而,也正是在她最失落、最无助的时候,《中国青年报》给了她面对生活的勇气。《中国青年报》以《公安局政委女儿冒名顶替上大学》为题率先报道了此事,罗彩霞手举王佳俊头像的照片出现在众多门户网站上。这样的“雪中送炭”才是罗彩霞今天成功的关键。如果不是这么一家“中央媒体”揭发此事,任凭罗彩霞一家怎么“上访”,恐怕也很难有大的起色。
权威部门、舆论机关的“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对于年轻人的成功,也至关重要——这是罗彩霞进央视带给我们的第二个启示。令人遗憾的是,很多新闻媒体总喜欢“锦上添花”,却不怎么喜欢“雪中送炭”。
第三,罗彩霞大学毕业短短三年时间,就从“新闻当事人”变成了中央媒体记者,虽属于成功个案,但也是中国社会进步的又一个例证。罗彩霞刚出道时,连新闻的5W都不是很清楚,第一次联系采访时紧张得手都在颤抖,但她有一颗滚烫的心,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她知道新闻帮助了她,也改变了她,她也要用新闻工作来回报社会,帮助更多的人。也正是这种强烈的工作热忱,驱使着她能够不断走向成功。俗话说,“一分汗水,一份收成”,罗彩霞这几年的经历,也许就是这句话的生动写照。
作者:汪忧草
稿源:时评界
编辑:洪小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