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时间:谁来为开幕式“借东风”?
(2008-08-07 11:30:06)
标签:
评赛观赛北京奥运开幕式“借东风”人工降雨汪忧草杂谈 |
据人民网北京8月6日报道,中国气象局新闻发言人、办公室主任于新文对奥运会开幕当日的天气状况作了预测和解读。据于新文介绍,根据最新的气象资料分析,8月8日午后到傍晚,北京地区有短时的阵雨,开幕式活动期间,以阴天为主,气温在30—25度之间。这是8月8日的天气情况。
这意味着,我们极有可能要像当年诸葛亮“借东风”一样,要借助于“人工降雨”手段来改善奥运会开幕式当晚的天气状况,尽管我们的开幕式导演团队已经做好了晴天、小雨和大雨等天候条件下的不同表演预案。
其实,我们从2005年就开始着手准备在北京奥运会期间实行“人工降雨”作业,美国《时代》周刊就曾经报道过。据《时代》周刊报道,在北京香山碧云寺附近,有8位“村民”不论白昼还是黑夜,只要接到命令就会奔向37毫米口径的防空炮炮台。四个人负责拿炮弹,两个人负责上弹,另外两个人则负责对天空的“敌人”瞄准射击。他们的任务就是要在北京气象局的指引下,向所有飘向鸟巢国家体育场的云发射含有碘化银和其他化学品的炮弹。
据报道,在北京市郊一共有设立了21个这样的作业点,每一个作业点都配备了多至四台防空大炮。这些作业点还有三架备用飞机,可随时向天空发射雨点催化剂,另外,过百个气象专家也会在北京市气象局利用雷达和其他设备提供支援。
人工降雨的原理是让积雨云中的水滴体积变大掉落下来,高炮人工降雨就是将含有碘化银的炮弹打入有大量积雨云的4000至5000米高空,碘化银在高空扩散,成为云中水滴的凝聚核,水滴在其周围迅速凝聚达到一定体积后降落。碘化银由炮弹输送到高空,就会扩散为肉眼都难以分辨的小颗粒。
美国早在1940年代已经开始研发人工降雨技术,而中国科学家则在1958年首度尝试这种技术。而到了现在,中国在这方面已经领先俄罗斯和以色列,成为了最大规模应用人工降雨技术的国家,而且发展速度也比使用这项技术的其他24个国家都要快。
在1995至2003年间,我国已经在这项技术上投入了20亿元;在过去五年,我们又投入超过40亿元。国家还聘请了5万人,并投入了由一个包含6781枚大炮和4110枚火箭炮的军械库。在“十一五”期间,我国将使每年的人造雨量再增加500亿立方米,差不多是中国第二大河黄河的水量。这些专用的炮弹和火箭通常含有碘化银、干冰(固态的二氧化碳)和液化氮。
当然,全世界的“人工降雨”研究都还摸索阶段,能不能保证人工降雨,还要有充分的条件的,比如:0℃以上的暖云中要有大水滴;0℃以下的冷云中要有冰晶,没有这个条件,天气形势再好,云层条件再好,也不会造成人工降雨。但相信我国科学家一定会在奥运会开幕式上,给祖国和人民提交一份尽可能完美的答案。
后一篇:奥运时间:奥运开幕式,郁郁乎文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