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在冬季,自大连飞到杭州,这座美丽的城市。杭州之前来过两次,这是第三次。
掠过的城市大都是阴沉沉的天气,也许是冬天的缘故,期盼,天气预报是不准的,能有阳光奇迹般出现。
傍晚抵达,住在提前预订的近江桔子水晶酒店,酒店的设施和服务都很perfect。比最后一天住在上海的贵都好多了。
唯一不足的是天公不作美,雨,一直下,淅淅沥沥,下雨尚可,冷很不尚可,感觉比北方还冷,这种冷是一种渗透的冷,用一首诗来形容太恰当不过了,“不经一番寒彻骨,。。。”就是这种寒,于是,行李箱里的衣服成了累赘,几乎派不上用场,天天穿着防寒服,就这样还冻得鼻子溪流儿溪流儿的。
到达后当晚去了国际会议中心,正赶上城市阳台灯光秀,“城·水·光·影”一场视觉盛宴,霓虹闪烁,音乐喷泉,美极了。也是冻得够呛。
第二天,去灵隐寺,拜佛。尽管雨停了,路还是不好走,进香礼佛的人仍是络绎不绝。唐人司空曙《灵隐寺》曰:
春山古寺绕烟波,石磴盘空乌道过。
百尺金身开翠壁,万龛灯焰隔烟萝。
云生客到侵衣湿,花落僧前覆地多。
不与方袍同结足,下归尘世定如何。
寺中有两个石刻印象非常深刻,一个是“咫尺西天”,一个是“心经”。个中滋味各自体会。
因为雨后路滑,就没去飞来峰,出了灵隐寺,就下山了。回来的路上,顺便去了银泰,走走停停逛逛。
雨,如果下得其时,也正逢心情其悦时,会有大片大片繁华愉快的字词飞入脑中,也许就有“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
。否则,偶尔会瞟一眼奇形怪状的树,目光掠过熙攘的人群,间或打散滴到头上的让人躲之不及的雨水。
当然,如是饱读诗书才华横溢学识渊博人见人爱花见花开车见车载,也会有凄美惨淡憔悴凋零之类的字词,守著伞儿,叠足怎理妆容?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又累又饿2字了得!
第三天,游西湖。“若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烟雨朦朦,浓妆淡妆不重要,却总是“犹抱琵琶半遮面”,“不见庐山真面目”。西湖的人一点儿也不少,大家兴致盎然,一定要探个究竟,连树上的小松鼠也被竞相围观,齐刷刷高举手机,小松鼠兀自玩耍,就是这么傲娇。
断桥已成人桥,未近前凑热闹,着实脚痛得紧,远远的望去,只见人头攒动。雾气笼罩,小风儿时萧萧,阴冷,赏美景的心情大打折扣,偶尔拍几朵花,娇艳欲滴的,抚慰下冰冷的相机。此刻,远处传来歌声,越来越近,却是一位大爷在唱:“过往的君子听我言...”真真好听的“女声”。又拍了几张照片,转将别处了。
撑着紫色的雷丝伞,走在湿淋淋的雨巷---南宋御街,河坊街,雨中游古街也是醉了。
夜幕下,一进入河坊街,感觉好似在电视剧中见过的场景,人流如织,摩肩接踵,街两边各种各样的店铺,商品琳琅满目,叫卖声、吆喝声,此起彼伏,一片繁华的景象。吃了几家排名靠前的小吃,比如定胜羔,感觉味道一般,买了2个,2人吃了一个,另一个隔天也扔掉了。还有杭州小笼,真心吃不惯,吃了一个,为勉浪费,其它的只是把皮儿都吃了。
到杭州不仅赏景,更要吃。第二天就去了杭州酒家,人满为患啊。自11点多开始取号排队,12点多才轮到。西湖醋桂鱼必点,龙井虾仁,杭州熏鱼,鱼圆,叫化鸡没了,闷骚南瓜,东坡肉。鱼圆一口没吃,总结之,吃不惯杭邦菜。
第四天,再一次去国际会议中心,想欣赏一下白天的景象,可惜雨一直下,不是淅淅沥沥,而且越来越大。浪漫雨中行之后,赶紧做动车,去上海。因要借道上海返回。
上海的雨比杭州还大,这一路我们就是雨神,到哪儿哪儿下雨。
晚上住在上海的国际贵都大饭店,老式酒店,下次绝对不住这种老牌酒店了。服务尚可,设施已经out了。
到达上海的第二天上午,走马观花南京路和外滩。走在步行街上,体会历史与现代的交融,彩色的铺路砖石、各类时尚流行商店、观光小火车,以及设计别致的城市雕塑……这些都构成了上海的现代都市风景。黄包车、香烛店、“美丽牌”香烟广告不见了,身着旗袍、梳着盘发的上海小姐不见了,就连当年曾显赫一时的“先施百货”如今也完全换了样子。现代的都市文明在这里把所有属于过去的痕迹抹得一干二净。
去往外滩的路上,街道有些变窄,四方高大的建筑,灰色调的围墙和百叶窗,高高的天花板,尖尖的屋顶,每一栋楼都记载了一段曲折跌宕的故事。雨后薄雾缭绕,朦胧的街景透出一种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特有迷离的浪漫。
有一幢白清水砖墙,红砖腰线的建筑特别引人注目,这座美国风格建筑的和平饭店,因日前很火的电视剧《和平饭店》而多看几眼。
外滩更是人流如织,拍了几张照片,闪人。
在卡乐星品尝了下火烤汉堡,味道不错哦~~
结束旅行,打道回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