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教授斯蒂芬.P.罗宾斯在撰写的经典MBA教材《组织行为学》中指出,一个典型的首席执行官的时间分配中,至少25%该用于人际交往,而社交型CEO在人际上花的时间可能更多。
这里的人际主要指的是与董事会、大客户及公司之外的各界高管。书中把研究人际关系学术化了。
如果连美国管理学界都认为花这么多时间和精力去通融人际关系是合情合理的话,那么在中国职场的实战领域,人脉的维系所占的时间及精力的比例,就远远不止于此了。
人脉要花多少成本,郭德纲的相声《我要上春晚》中有个形象描述:作为北漂族,混迹多年好不容易赚到一笔5000元的广告演出费后,为了上春晚,全部被拿去疏通和导演组的关系了,注意,还没轮到他和人家吃饭呢。这个相声小品中的细节在现实中并不算夸张。
一位多年前下海的同事,如今已是踌躇满志,且不说其拥有的资产,最明显的变化就是身材从苗条到浑圆。当初下海是靠在单位积累下的人脉,而发达起来之后,其大部分资金和时间,都用来结交朋友了。他所谓的结交朋友,除了和朋友们吃饭或者聚会,还有自己不到场,派手下人去买个单之类的情形。
现在投资的人脉中,行情已经涨到市部级,公司规模也越做越大。
也有不需要花钱给人买单积累的人脉。白手起家,自主创业,可以和几位同样清贫也同样热血的人的交往:一边在排档里喝啤酒,一边共同探讨着发展和机会。多年后,有的成为国有文化机构的权力人物,有的创业成立了影视制作企业,还有的去做房地产。
再聚到一起喝酒,就成了一条电影工业的产业链,投资方,许可证和发行方,制作方一应俱全。人脉网络已然环绕形成。
在人脉的形成及培养过程中,吃饭喝酒最多只是敲门砖,类似于找结婚对象的相亲。双方化学反应合不合,言语交谈是否投机,在一起是否心情放松,才是最关键的。
双方一旦建立了默契,吃不吃饭真的无所谓了。若第一、二次饭吃得不合胃口,再多吃也只能是白吃。
对惯于在饭桌上认清人的老江湖来说,哪里用得着吃一顿饭那么长的时间来认识一个人。基本印象,大概在热菜上来之前就有定论了,人品问题,就要等日后漫长相处中的各种具体事件和行为来表明了。
一位英国CEO接受记者访问时说,他把商务餐饮应酬控制在一周一次,他认为对于人脉,这绝对是有用的,但再多就会影响到工作和生活。
相对于我们的国情,事业上小有成功的企业家或经理人,虽说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已。但商务应酬一周最多两三次也就足够,剩下的就该算是不顾health
and family的自我放纵了。
而关于吃文化,可以说的还很多很多。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