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这句耐人寻味的话早已成为至理名言,深深植根于我们的心田。
绍兴,山青水秀,具有独特的江南水乡风貌,素称名士之乡,城内有众多的古桥、小街、老屋、胜迹等,这一切无不散发着古越文化的芳香。
鲁迅,堪称绍兴的金名片,来到绍兴,一定要去鲁迅故里拜访。
一直非常喜爱读鲁迅的文章,特别是其杂文,笔触犀利,有一点“刀笔吏”的素质,为文极尖酸刻薄之能事,读起来让人感觉真的如“匕首、是投枪。”
在《狂人日记》里,鲁迅借一位被迫害发疯的病人之口,把中国过去流传下来的几千年文化,看作是“满嘴仁义道德的教化里,尽是吃人和杀人甚至是连骨头都要嚼碎”的变异怪兽。
而《孔乙己》,则通过一个腐朽破败酸臭的儒生形象,让人去认识被几千年来被捧为经典的儒家学说是如何害人的。
一条窄窄的青石板路两边,一溜粉墙黛瓦,竹丝台门,鲁迅祖居,鲁迅故居,百草园,三味书屋,咸亨酒店穿插其间,一条小河从鲁迅故居门前流过,乌篷船在河上晃晃悠悠,此情此景不能不让人想起鲁迅作品中的一些场景。
去往鲁迅故里的路,是一条幽长的青石板小街,街衢陋巷两侧是做各种生意的小店铺,但听不到叫卖声。在这里人们可以选购绍兴黄酒、乌干菜、香糕、茴香豆等土特产。“三味臭豆腐”的味道从两侧阵阵飘来,喜欢吃的人们就都欢快的去品尝,偶不敢享用,迅即闪之。不过,茴香豆的口味倒是挺独特的。
鲁迅祖居——周家老台门,是在鲁迅纪念馆陈列大厅的东首,它坐北朝南,前临东昌坊口,后通咸欢河,西接戴家台门,与三味书屋隔河相望。老台门青瓦粉墙,砖木结构,是一座典型的封建士大夫住宅。
鲁迅故居位于周家新台门西首,鲁迅在此一直生活到十八岁,度过了整个童年和少年,给人们留下了许多有趣味的踪迹。这里的桂花明堂是纳凉的好地方,每逢夏夜,小鲁迅便在大桂树下的小板桌上,听继祖母蒋氏给他讲故事,猜谜语,还有一些民间神话。
鲁迅原配夫人朱安的房间在楼上,朱安因懂规矩、性情好而深得鲁迅母亲的喜爱。但这桩包办的婚姻注定是悲剧式的,婚后第四天,鲁迅回到日本,从此琴瑟异趣,感情渐渐疏远。当鲁迅终于在“我可以爱”的洪钟的呐喊声中摆脱封建礼教和世俗的束缚,勇敢地和许广平走到了一起时,也成就了鲁迅文学最为辉煌的十年。
最最期待的当然是三味书屋了,鲁迅在著名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写道:“出门向东,不上半里,走过一道石桥,便是我的先生的家了。从一扇黑油的竹门进去,第三间是书房。中间挂着一块扁道:三味书屋,……”三味书屋约有35平方米,是当时绍兴城内一所颇负盛名的私塾,正中上方悬挂着“三味书屋”匾额,是清朝著名书法家梁同书所题。
鲁迅 12 岁开始到这里读书,前后长达约五年的时间。三味取义:“读经味如稻梁,读史味如肴馔,诸之百家,味如醯醢。”
塾师寿镜吾(晚署镜湖),是一位方正、质朴和博学的人。他的为人和治学精神,给鲁迅留下难忘的印象。三味书屋后面有一个小园,种有两棵桂树和一棵腊梅树。
百草园,是在鲁迅故居的后面,占地近2000平方米,这个看似平常的园子,却是鲁迅童年时代的乐园,在那里“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这一切描述了鲁迅童年时代在园中天真烂漫的玩耍和浓厚的生活情趣,创造了诗一般的意境。
如今的百草园,那菜畦还是碧绿如初,“光滑的石井栏”至今犹在,井水清洌,皂荚树已很高很高了,那一堵倾颓的充满着无限趣味的“短短的泥墙根”也留存如故,只是被怱怱笼笼的绿色植被覆盖,难以得见它的真容。
鲁迅的言论:
1、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了工作上了。
2、但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
3、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
4、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5、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做、敢当。
6、当我沉默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

传说中的乌篷船

鲁迅故居小堂前

鲁迅故居厨房

鲁迅少时读书的地方

三味书屋

百草园

碧绿的菜畦

短短的泥墙根被植被覆盖,但仍然依稀可见

光滑的石井栏

小鲁迅在大桂树下听故事

鲁迅笔下的朱家台门水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