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一季度数据显示。我国2008年一季度GDP为61491亿元,同比增长10.6%。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同比上涨了8%,其中3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8.3%,环比下降0.7%。而前两个月的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利润则同比回落27.3个百分点。一方面是通货膨胀仍在高位,一方面是企业利润持续下滑,我们的宏观调控正面临寻求平衡的十字路口。
首先从经济学角度了解一下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是由于货币供应量过多,使有支付能力的货币购买力大于商品可供量,从而引起货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经济现象。产生通货膨胀的原因很多,根据通货膨胀的表现形式,可以分为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结构型通货膨胀和体制型通货膨胀。
但是,当经济发展中出现通货膨胀,其原因是比较复杂的,有直接的、表层的原因,还有间接的、深层的或终极的原因,有的还属于种种原因复合的结果。
通货膨胀是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的不平衡造成的。因此,从理论上分析,治理通货膨胀首先是控制需求,实行宏观紧缩政策。紧缩政策主要包括以下方面:控制需求,主要是通过各种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进行调节。包括公开市场业务出售政府债券,以相应减少货币供应量;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控制政府向银行的借款额度等。改善供给,主要是通过刺激生产,增加有效供给。包括降低税率;实行有松有紧、区别对待的信贷政策等。
有关控制物价上涨和通货膨胀,我比较倾向于认为通胀是物价普遍上涨,不是某一种商品涨价这种说法。换句话讲,通胀是“钱不值钱了”,是一种经济现象。并不是因为某种货涨价(比如猪肉),带动了物价上升。这二者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某种商品涨价会不会引起物价全面上升?如果货币的购买力不变,物价水平不会上升。一种商品涨价会有另外一些商品落价,物价总水平不会变化。比如前两年石油价格涨了三倍,跟石油有关的许多商品,如出租车,都涨了价。但是物价总水平并没有上升。现在猪肉涨价,难道就会引起物价总水平上升吗?我国每年消费的石油价值大约是一万多亿人民币,每年消费的猪肉价值大约只及此数的一半(按涨价后的价格算)。可见通货膨胀和某种商品的涨价与否无关,它是一种经济现象。用管制某种商品的价格来治理通货膨胀是南辕北辙,是不可能有效的。
如今,由于能源、燃料、成本等多种原因,导致全球粮食价格上涨,将面临供不应求危机。要保持物价相对稳定,控制通货膨胀可谓困难与压力并存。
在应对物价上涨时,要注意短期反通货膨胀政策和长期经济发展计划相结合,既要在短期内稳定物价,维护社会稳定,又要着眼长远,适度提高社会保障标准,增加对城乡低收入居民的价格补贴,通过调整经济结构和实现收入合理分配,达到根治通货膨胀目的。在物价高涨的特殊时期,适当的行政干预可以保证价格体系相对均衡,减轻老百姓的恐慌心理。但在干预过程中,应注意充分发挥大企业在保障供应和稳定价格中的重要作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