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不住还要说春,喜春,爱春,爱花,更爱柳!
每次漫步河边,不由自主的,都会在柳树旁驻足,此时,新绿的柳条清翠怡人,那纤细的腰姿在细雨的滋润中逐渐丰满了季节,秀色可餐。伸手,触摸着柳条,不为别的,只为去感受那份轻柔的质感如何在胸中蔓延,以至让我忘记了郁结于心的惆怅。
轻柔,婀娜,纤细,飘逸向来是杨柳永恒的主题!任何胸中的壁垒在触摸它的瞬间都会灰飞烟灭……
曾在深夜品着书香,心境随着诗人蜿蜒的笔迹在诗的意境中穿梭。常常的,不觉有绿柳拂面而来,轻轻地揉揉睡意惺忪的眼,看见的尽是遮不住的缕缕丝绦,如万千思绪汹涌如潮,如轻纱薄雾飘逸如风……
都说柔能克刚。有着杨柳般柔媚,纤细的女子都是水作的柔情!要不然,那轻柔,妩媚如柳般的女子,何以能让国与国之间化干戈为玉帛?昭君出塞,任是马背上的民族也被她的柔媚之气抚平胸中的裂痕!虞姬的妩媚之气,任是“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西楚霸王也走不出她那袅娜的舞姿和长长的一滴青泪?!
柳是情感的化身,柳是友谊的象征。折柳相赠,借柳寄情,可谓“说尽故人离别情”,加上“柳”与“留”谐音,故常被诗人借柳折柳寄托恋恋不舍之情和美好的祝愿。唐代雍裕之的《江边柳》:“袅袅古堤边,青青一树烟。若为丝不断,留取系郎船。”
岸边长长的柳条被赋予人性,仿佛舍不得游子远去,要牵住即将启程的船,女诗人不仅没有折柳赠别,倒希望柳丝绵绵不断,以便把情人的船儿系住,永不分离。
晚唐简州刺史雍陶的“从来只有情难尽,何事名为情尽桥。自此改名为折柳,任他离恨一条条。”笔酣墨畅,一气流注,以有形之柳条写无形之情愫,使人想起一幕幕送别的缠绵悱恻的场面;宋代柳永的<<雨霖玲>>中“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等等,写的都是离别的那份依依惜别的情感,诗人用饱含深情的笔墨把离愁别绪都寄托在那些纤细的柳枝上。
柔和妩媚的杨柳,总能让人情不自禁的,融合在它那似秀发般飘逸的丰韵里,久久不愿离去……
我喜欢柳,喜欢在古人的诗词里寻觅柳的足迹,寻觅诗里的那份意境,邂逅那份久违的感动,还有那幽幽的怀旧情结。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