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帖“很久很久以前......大米是没有毒的,猪肉是可以吃的,空气中是含有氧气的,药是可以治病的,医院是救死扶伤的,感冒是不会死人的,理发店是只管剃头的,刮胡子是传染不上艾滋病的......”
功利观念的普遍化,似乎总是伴随着道德危机与冲突。感觉是道德一步步地让步,求利之心一步步地成长,把人逼进道德的底线,全民有一种急功近利的趋向。这是一种发展观的欠缺?还是一种价值观的缺失?全民求富图利,陷入一种前所未有的“逐利中原”时代。
人们越来越感到,走出个体、走出校门、走向社会,变得“走投无路”了。上学、求职、打工、购物、就医、美容.....处处是陷阱,时时要提防。
中国人道德理想国的梦想,似乎早在孔圣人时代就破灭了。“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孔夫子这话岂止是对周代道德神话的向往?实在也是对道德失落的无奈叹惋。从此以后,世世代代都有人在感叹今不如昔,人心不古。可是,世世代代的中国人也这么活过来了,而且只要不碰着太混蛋的皇帝,或是不遇上战乱、河患或蝗灾,总是一代比一代活得好。
某位高官因受贿几千万元而倒台,据电视新闻报道,此官员之所以走上犯罪道路,是因为放松了世界观的改造,忘记了党的宗旨,贪图享受,生活腐化,等等。说了一大堆,没有一条说到点子上。“改造”云云,一言以蔽之,就是道德自律。只要官员们做到道德自律,就政风廉洁,天下清平了。何其天真!
过于沉溺道德神话,会让人们忽略法治。道德是最高形态的社会约束,却也是软约束。而最基础、最根本的社会约束是法律。只有加强法治,才能确保社会公正与公平,才能维护良心和正义,也才能最终维系道德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