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眉山市青神县东南9公里处,有一处隐匿与群山之中的古寺——中岩寺。这座创于东晋,彰显于唐、宋的古寺,山水奇秀,林壑幽美,相传是十六罗汉之第五罗汉诺巨那尊者的道场,其佛法弘大,古时曾与峨眉山齐名,并有“先游中岩,后游峨山”之说,为早期著名佛教圣地。
中岩寺在漫长的历史年代中,没有向前发展反而逐步衰败,文革中更是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至今最响亮的就是苏东坡初恋的地方了,但山上遗留下来的众多石刻、古老的碑亭、动人的传说和清幽的环境还是十分引人。
http://s5/middle/4c48a8a1xa3e92c0f6e54&690
中岩寺中最精美的一窟的佛像石刻。在漫长的历史年代中,这里大多数石刻都已经风化毁损,文革中这里的石刻也没有逃脱厄运,所有佛像基本上都没有了佛头。眼见着这些石刻雕塑,不仅让人心生惋惜。
http://s11/middle/4c48a8a1xa3e928205b0a&690
从青神县出发,沿岷江东岸一直下行就到了中岩寺。这是在岷江边上的中岩下寺,门前公路正在进行维修,行车不是很方便。门前也没有其它景点那样人群熙熙攘攘的热闹景象。每人20元的门票。
http://s11/middle/4c48a8a1xa3e939f01bda&690
中岩下寺的岷江河畔,浑浊的河水,说明已经快到每年的洪水季节了。
http://s16/middle/4c48a8a1xa3e939b3131f&690
进入寺中,院中并无他人,一个制作精细,黄铜质地的大香炉立于大殿前,很扯人眼球。前面的石头香炉中一根高香飘着青烟缓缓燃烧着,庙门上匾格上“三岩重光”不知作何解释。这里的一切都显得那样静谧。
http://s8/middle/4c48a8a1xa3e9286c8807&690
循下寺右侧石级小径行约半公里,就到了第一个景点龙湫唤鱼。此处相传为慈姥夫人之窟宅,世称“龙湫”,其上即慈姥岩。水中有鱼隐于其间,游人一拍掌,群鱼便会应声而出。
http://s9/middle/4c48a8a1xa3ecefe490b8&690
相传当年苏东坡游学中岩,从学名孺王方时,因恋此潭山光水色,常自临潭观景,拍手唤鱼。当年王方为了招婿,叫几个追他女儿的学生到池边给这池水命名,苏东坡提笔写了“唤鱼池”,王员外把所有命名拿回去叫女儿挑选,女儿选中“唤鱼池”,王方大喜,连连称妙,即命将“唤鱼池”三字刻于崖壁之上,并将爱女王弗许配苏试为妻,结成佳偶。从此,“龙湫”胜景,便添“唤鱼联姻”的千秋佳话,
http://s7/middle/4c48a8a1xa3e9289a5fb6&690
今天,“唤鱼池”岩间满布名家题刻,成为中岩文物天然宝藏之一。其中有苏东坡手迹“唤鱼池”三大字,南宋邵伯温书“中岩”,明虞怀忠书“与造物游”等刻题,还有珍贵的西晋造型经幡,少有的着农妇装提篮观音等摩岩造像。而唤鱼池作为苏东坡初恋的地方,塑起了目前国内唯一的一座苏东坡夫妇塑像,被作为中岩寺对外宣传的重点。
http://s12/middle/4c48a8a1xa3e928e6b93b&690
继续前行,路边用石头修建的一拱门上书“情侣路”三字,不禁使人感到今天学生谈恋爱原来早有先例。
http://s2/middle/4c48a8a1xa3e92932f1f1&690
一路上行,但见满眼翠绿,树木森森,空气中弥漫着山野特有的气味,众人均贪婪的呼吸着这清新的空气。
http://s10/middle/4c48a8a1xa3e92960b029&690
岩壁山悬挂着的石块,自然天成一盆景。
http://s13/orignal/4c48a8a1xa3e929bc484c&690
路边的天然“石门”,还有一小树作为门前旗杆。
http://s5/middle/4c48a8a1xa3e929ea1ee4&690
佛洞穿云:旧志载称“牛头窍”,位于下寺至中寺之路左侧,下临深壑。洞口高4.6米,宽7.2米,洞径前大后小,似若牛角,深邃莫测。洞额刻有“牛头一窍”4字。洞口原先造有的十六罗汉浮雕像已无踪迹,一尊财神神像在洞中供众人参拜。
http://s4/middle/4c48a8a1xa3e92a3657f3&690
路边岩石上的题刻。
http://s6/middle/4c48a8a1xa3e92aa12de5&690
由“穿云洞”前行,即“罗汉岩”。由此而去,直至“玉泉岩”,逶迤数里,为中岩“梵宫法象”聚集之地,古称“千佛长廊”。岩壁上下,密布摩岩佛像,大小完缺共计2000余尊,多为唐宋造型。法界庄严,神态各异,风格古朴,技艺精湛。
http://s15/middle/4c48a8a1xa3e92a736cae&690
“罗汉岩”上的佛刻造型。
http://s15/middle/4c48a8a1xa3e92afcbeee&690
叹古时流传下来的佛像都没有了头,不能不是一大遗憾。
http://s10/middle/4c48a8a1xa3e92b490819&690
这尊佛像刻在远离小路的悬崖绝壁之上,可谓高高在上。当地人传说中在文革中唯一逃过劫数的三尊古佛可能就是她了。
http://s16/middle/4c48a8a1xa3e92b76ce3f&690
透过树林可见石壁上的观音塑像,艳丽的色彩让人不知她的雕刻年代。
http://s3/middle/4c48a8a1xa3e92bd26202&690
各种佛像在悬崖之上,这也许是近代修复的佛刻。
http://s6/middle/4c48a8a1xa3e92f9f76b5&690
中寺以下的正道上集中了中岩寺佛刻的精华,沿途都是无头佛像。这两块岩石上分别刻了上千尊残破的小佛,而正道旁的山壁上随处可见石刻的各路神仙。
http://s9/middle/4c48a8a1xa3e92c7a29b8&690
在千佛长廊最高危岩绝壁处,有一处长7米,宽3.5米,有凹形人卧痕遗迹的石台,世称“仙从床”。《蜀中名胜记》(卷十二)记载:“此地悬崖峭壁,上刻千佛,岩覆如屋,中有卧仙之迹”。游人登临“仙人床”上放目眺望,无限风光,使人有飘然羽化之感。
http://s10/middle/4c48a8a1xa3e92fbdf559&690
凌虚亭:登临“仙人床”,已是双脚发软,气喘嘘嘘,突见路边一三角形小亭挂在盘山小道上旁,上对陡壁悬崖,下临深渊绝壑,真有“凭虚御风”之感。
http://s5/middle/4c48a8a1xa3e92febaab4&690
一路上坡陡路窄,路边的景色化解了旅途劳顿。
http://s5/middle/4c48a8a1xa3e9301969a4&690
走完千佛长廊就到了“玉泉岩”。这是一处长21.2米,宽11米,高12米的岩窟。额题“羲画开光”四字,意谓“伏羲氏画八卦”时即已光昭日月而巍然屹立了。
http://s1/orignal/4c48a8a1xa3e930845790&690
在玉泉岩尽头为太极池。《蜀中名胜记》称:“岩之半,为流杯池,一曰太极池”。其形制按《易》学“太极图”凿造而成。
http://s13/middle/4c48a8a1xa3ed2d8d1afc&690
宋代大文学家黄庭坚当年客居青神3个月,曾屡被邀游中岩,笔走刊石“玉泉”二字以纪胜景。之后,历代文人雅士慕而效仿,相约来此煮茗行乐,在“太极池”流杯吟咏,抒怀言志,勒石留念,蔚然成风,故岩间碑林丛立,琳琅满目。今碑刻大多散失。但“玉泉”依旧,“太极池”尚存,依然中岩一大景观。
http://s1/middle/4c48a8a1xa3e9310da400&690
中岩中寺,空无一人,细观路面,昨夜风雨过后的湿滑路面上尚无行人足迹,我们是第一批到达此地的游客。
http://s3/middle/4c48a8a1xa3e930b210f2&690
门前石梯旁还有一尊石狮蹲在那里,另一侧的石狮早已不知去向。
http://s11/middle/4c48a8a1xa3e931a6276a&690
大庙左右两侧分别为两处碑亭,看那破旧的样子就知道修建年代久远,碑亭木柱上挂着“危险建筑”字样。
http://s9/middle/4c48a8a1xa3e9325d4418&690
绕到大殿后面,眼见一座小庙建于石梯之上。庙前空地上长满杂草,石梯上长满青苔,堆满落叶,好像很久都没人前来打理了。反而引得我好奇心大发,一人独自前往一探究竟。
http://s4/middle/4c48a8a1xa3e93201d0c3&690
走到近前,庙中的景象出人预料,只见殿堂整洁,神像端庄,与室外的破落景象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心中不禁暗暗吃惊,想起武侠小说中常描述的荒山野庙藏枭雄,害命图财鬼不知的那些情节,只能不露声色的悄悄左顾右盼,看看是否有人藏于暗处。还好,神灵保佑着一路无事。
http://s4/middle/4c48a8a1xa3ed19c08dc3&690
中岩至上岩道旁,巨石嶙峋,密布宋、明遗刻。这处岩壁名叫“伏虎台”,岩下小石桥为“虎桥”。相传,唐代无尽禅师于“仙人床”上静心参佛,一日,正当夕阳西下,山中香火渐稀,游人纷纷下山之际,突然风撼丛林,周天阴霾乍起,幽壑中虎啸大作,夹带小孩呼救之声。禅师睁目而视,但见石笋峰下,一只斑斓猛虎正追扑两名小童,状甚危急。禅师急忙打动佛号,一声“阿弥陀佛”,飞身直下,弹指飞起巨石,将虎降伏,救出小童。后人因此在此地修桥塑虎,以作纪念。
http://s12/orignal/4c48a8a1xa439b8b5e41b
灵岩石笋是临近中岩上寺的一道奇观,也是眉山、青神一带的胜景之一。中岩上寺即环绕三峰而立。呵呵,在石笋峰下留影纪念。
http://s10/middle/4c48a8a1xa3e9339dae69&690
到了上寺地界,不见庙宇厅堂,只有这一处竹竿搭成的简陋棚子,棚内石台上供奉有神像,看周边的石墙,柱石,倒像是原来庙宇地基所在。
http://s10/middle/4c48a8a1xa3e93713a959&690
上寺最值得看的就是这处石峰,上面布满了各个年代的石刻提字。在唐朝时,环绕三峰而建的中岩上寺,佛刹号为“垂拱寺”,正殿寺壁以巨石砌成并代之佛座,上坐铜佛十六尊,为上寺镇庙之宝。正殿前有讲经台,谓之“身心了了,了了心身”。两侧有讲经僧院数通,只是今天全然不见了踪影。
http://s15/middle/4c48a8a1xa3e933cb724e&690
位于上寺的“东坡读书楼”也是残败破落,柱子上挂着鲜红的牌子上书“温馨提示,请勿逗留”,看来这东坡楼也是危险建筑了。
http://s1/middle/4c48a8a1xa3e936998860&690
从东坡读书楼的屋顶,还是可以看出当年建筑的精巧。
http://s11/middle/4c48a8a1xa3e937ac329a&690
石笋三峰右后上方,历陡峭石级而上,尽处为中岩最高峰。岩半绝壁间题有“翠微”二字,每字径可3米许,峰即以为名,峰上原有“翠微亭”、“玉皇楼”,造型如同八卦,均为古中岩之胜迹。
http://s9/middle/4c48a8a1xa3e938265c08&690
中岩寺山上,除了一条5公里的环形线路外,其它的岔路也很多,但大多都被荒草淹没,走在这些路上两眼必须紧盯着路面,时刻提放着毒蛇蚊虫的攻击,路边这些被遗弃的建筑,给人一种到荒山野岭探险寻宝的感觉。
http://s8/orignal/4c48a8a1xa3e938911d37&690
这里沿岩开凿的石梯貌似传说中的“丹梯”,沿梯而上,岩壁边还建有丹楼。峰岩峻峭,危楼高眺,为“丹梯危楼”景点。
http://s10/middle/4c48a8a1xa3e93966b439&690
出山的道路
http://s8/middle/4c48a8a1xa3e93a1dcae7&690
在中岩山上晃荡了近3个小时,不免腹饥腿软,下得山来,沿着景色优美的乡间公路一路狂奔回家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