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古村落浚县白寺村的门楣文化

标签:
鹤壁历史旅游文化图片 |
中国传统古村落浚县白寺村的门楣文化
诗经《邶风·旄丘》:旄丘之葛兮,何诞之节兮。叔兮伯兮,何多日也?
三千多年前,旄丘岗是连结朝歌(沫邑)与大邑商(安阳殷墟)的重要通道。旄丘岗上人来车往,叮叮当当,歌声飞扬。
旄丘岗即今天横亘在鹤壁新区与浚县西部的火龙岗。火龙岗从古黄河西岸(今汤阴菜园镇西河村)绵延八十里,在古黄河的北岸(今浚县同山南坡)伸入大地。古黄河刚好在这里绕大伾山拐了个大弯,旄丘岗挡住了黄河西泛的道路。古淇河则环绕旄丘蜿蜒曲折,绿竹绮绮,流水碧玉,淇水一路欢歌唱出了《卫风》、《邶风》和《鄘风》。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顿丘的南边就是著名的荧泽,荧泽也就是后来的长丰泊,即今天的白寺泊。
《水经注·淇水》说:(菀水)今惟通并为二水。一水西注淇水,谓之天井沟。一水迳土军东分为蓼沟,东入白祀陂。又南分,东入同山陂,溉田七十余顷。二陂所结,即台阴野矣。菀水东南入淇水。
野即陂,台阴野后来形成了长丰泊。唐宋时期,同山陂与白祀陂积水渐多,二者连在一起形成了长丰泊。长丰泊与山东的梁山泊齐名,你可以想像它的浩渺无边。
长丰泊是古淇河的水源地之一。今天,共产主义渠仍是卫河的重要水源,共产主义渠引导的正是古长丰泊(今白寺坡)的陂水。
长丰泊的形成是有地理原因的。长丰泊的西南边是同山,东边是大伾山与浮丘山,西北方是白祀山和火龙岗的高坡,于是,在这个三角形的锥形凹地形成了宏大的水泊——长丰泊,即今天的白寺泊。
黑色三角区域即白寺泊
白寺泊涵盖浚县西部的小河乡,新镇,白寺乡三个乡镇的大片良田,它西南接卫河淇河,东北又接入卫河,一遇大汛,两头排水不畅,白寺坡即一片汪洋。今年的大水就是明证,建在白祀山上的白寺村积水达一米以上。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白祀山盛产青石,明清时期皇宫用的花斑石就出产于这里。村人多能工巧匠,石雕艺术闻名全国,村人建房也是一块青石砌到顶,青石黛瓦,倒也古朴典雅。最关键的是青石老宅坚固耐水,久泡而不倒。今天白寺村仍保留有明万历年修建的石屋。
山水相连,文风绵延。白寺村是中国传统古村落,古民居把中国传统文化较好地保留了下来。
村中隆兴古寺东边有一老宅,老宅有两块门楣石刻颇有讲究,一日:种德锄经;一曰:轮奂增新。
种德锄经,取儒家“春风种德秋雨锄经”之说。佛曰:心作良田,耕之有余。所以,种德与锄经一个意思,教化心灵的意思。
明初与方孝儒、宋濂齐名的学者童冀写有《种德堂》,诗云:
种竹期作林,种松望成阴。
种德何所期,乃在方寸心。
勿谓寸心小,生意无古今。
勿谓萌蘖微,拱把可十寻。
柯叶日以茂,根本日以深。
尚虑斧斤伐,莫使牛羊侵。
我歌聊自儆,持用比心箴。
苏东坡《种德亭》有“名随市人隐,德与佳木长”的名句。
古人也常把“种德堂”作为宅号。浙江慈溪人叶谱山于清嘉庆十三(1808)创设的“种德堂”国药号,是杭州城与胡雪岩的“庆余堂”齐名的中药老字号。
南方望族也有把自家祠堂命名为“种德堂”的。可见,古人对“种德”儒家精神的认可。
锄经,则有一个典故,出自《汉书·倪宽传》倪宽带经而锄的故事。
倪宽(?—公元前103年)西汉官员,字仲文,千乘(今山东广饶县)人。历仕廷尉、掾举侍御史、中大夫、左内史、御史大夫。汉武帝元封六年,奉诏与司马迁等共定《太初历》,精通经学和历法,且善文辞。
倪宽幼时聪明好学,但家中贫穷,上不起学。他就在当时的郡国学校伙房帮助做饭,以此求得学习的机会。他还时常被人家雇用做短工。每当下地干活的时候,他总是把经书挂在锄把上,休息时就认真诵读,细心研究。这就是至今为人们传颂的“带经而锄”的故事。
所认,倪氏把家祠堂号命名为:锄经堂,有耕读传家、发奋努力的意思。
在中国农村,很少能见到孔庙,人们把儒家经典刻在了自家的门楣上,时刻警醒自己和子孙后代。
这家主人的另一个门楣:轮奂增新,则表达了主人对自家崇文尚礼、耕读传家的认可。
轮奂是一个古词,形容屋宇高大众多。语出《礼记·檀弓下》:“晋献文子成室,晋大夫发焉。张老曰:‘美哉轮焉!美哉奂焉!’” 郑玄注曰:“轮,轮囷,言高大;奂,言众多。”
轮奂增新的意思就是:你们看,我家本来高大宽敞的房屋就多,今天又盖了一座,耕读传家、勤俭持家,好啊!
桂蘭联芳则另有深意,寓意子孙显贵发达。
蘭桂:芝兰和丹桂,儿孙的美称;芳:比喻美名。出自:明·程登吉《幼学琼林》第二卷:“父母俱存,谓之椿萱并茂;子孙发达,谓之兰桂腾芳。
备致嘉祥,则是祝福自家将要出现祥瑞的意思。
备致是准备发生,出现的意思。嘉祥是祥瑞的意思,指吉祥的征兆。
相声演员郭德刚家里就挂有“总集福荫,备致嘉祥”的对联,祝福自己兴旺发达。
德疏常觉慢人多
学浅自知能事少
白寺村传统文化底蕴之厚重,由古民居的门楣可见一斑,传统古村落,名不虚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