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高一生教育教育杂谈情感文学/原创校园生活杂谈 |
分类: 教学论文 |
怎样引导学生做好课前准备
一、课前准备的意义
广义的课前准备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物质准备,如课本,笔记本,钢笔及其他学习用具;二是精神准备,即课间充分休息,使大脑尽快中断对上节课知识内容的思考,并在课前2分钟左右忘记课间一切琐事,尽快将注意力转移到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上来,可以猜测老师可能提问的问题,也可以回忆上节课所学内容,这有助于及时进入听课状态。显然,两个方面中,精神准备是最重要的,也是经常被忽视的。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前准备是课堂教学的第一个环节,也是重要的环节之一,课前准备充分与否,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在课堂45分钟的时间里,学生的学习效率并不是均衡的,其高低主要取决于学生的注意力集中程度。对多数学生来说,课堂注意力最集中的时段在一节课的中间25分钟左右,开头和结尾则相对分散,由于受课间各种客观因素的干扰,开头10分钟左右,学生不能马上进入良好的听课状态,结尾10分钟左右,往往教师课已讲完,学生练习,心情松弛下来,因而注意力有所分散。显然,要提高课堂效率,就应当想方设法抓好一节课的两头,而课前准备是抓好课前10分钟的关键。课前准备做得好,可以使学生及时进入听课状态,并使前后知识连贯起来,否则,课前准备不充分,非常生硬的进入听课状态,甚至教师已开始讲课,学生思维还没回到课堂上来,将严重影响课堂效率,甚至造成知识脱节现象。
一般说来,学生进考场前的物质准备和精神准备比平日上课要充分的多,如果每节课的课前准备都象考试前一样,课堂效率将得到极大的提高。
学生在课前准备方面的不良表现有:课间不休息,而是做作业;课间活动过分剧烈,并将兴奋状态带入课堂;课桌乱七八糟,老师上讲台后才知道本节上什么课,甚至忘了带课本;思想上意识不到课前准备的重要性,不能积极主动地进入听课状态;若上节上的是体育课,则情况更糟。
二、课前准备的方法
首先,教师,学生要从思想上重视课前准备。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并没有真正重视学习方法的教学,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不出来。对学生来说,应该认识到课堂的重要性,要在短短的45分钟内掌握由人类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积累下来的某一部分知识,决非一件容易的事,从而引起对课前准备的重视。
其次,教师带头做好课前准备,包括课前2分钟到教室,整理讲桌,摆放教案,调试教学仪器,检查学生的课前准备情况等。教师认真做好课前准备,既可起到表率作用,又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督促学生做课前准备。用事实来说服教育学生,班级里那些学习拔尖的学生往往是课前准备最充分的学生,他们认真对待学习中的每一个环节,反之,课前准备一塌糊涂的同学不可能有好的学习质量,榜样的力量是穷的,事实比讲道理更有说服力。通过班主任,任课教师将课前准备要求贯彻到日常学习中去,并将课前准备工作纳入日常管理中来,以养成学生良好的习惯。 第三,精简课桌,目前,课桌上往往堆满了各种书籍,占据了书写的空间,年级越高,此现象越明显。其中有许多书是根本无需长期摆放的。有的学生自小养成了不会收拾内务的习惯,在学校里,就表现为不会收拾课桌。因此,要求学生将课桌收拾得井井有条,利利索索,不但是做好课前准备的需要,而且对学生的修养也大有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