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英利能源的控制权争夺

(2011-06-03 14:33:47)
标签:

英利能源

控制权

经理人

杂志

财经

正式启动于1998年的英利新能源,是中国太阳能发电行业的绝对先驱。虽然,英利比无锡尚德还要早三年成立,但是到纽交所上市却比后者整整晚了一年半。特别是在无锡尚德施正荣的“首富效应”之下,英利显得暗淡很多。而实际上,英利的规模一直和无锡尚德不相上下,并且很长时间里都是你追我赶的“一对冤家”。

对于英利创始人苗连生的描述大多如下:1953年生,13岁参军,28岁退役,15年的军旅生涯中曾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上世纪八十年代从事化妆品起家,九十年代企业规模至3亿元,上世纪末最终落脚于太阳能行业。

http://s9/middle/4c4760a9ta4c909ca2898&690

 

企业控制权争夺

 

和无锡尚德极其相似的是,英利新能源的创业过程,也得到了国有资本的支持。而和无锡尚德不同的是,尚德后来和国有资本彻底做了了断,英利却始终和国有股东“剪不断、理还乱”。

1998年,英利集团与河北保定高新区下属投资公司组建“英利新能源”,国资占股60%,并且约定国有股东“绝不干涉经营”。2002年,严重受资金制约的英利新能源,投靠了保定最大的国有企业——天威集团,并且成为了后者旗下A股上市公司天威保变(SH600550)的子公司,占股49%。同时,保定高新区管委会以“股转债”的方式退出,企业名称也随之更名为“天威英利”。

苗连生天威保变同样有一个“君子协定”:后者只做财务投资者,不干涉经营。这一阶段的苗连生可谓如鱼得水,一方面拥有和民营企业一样的经营控制权,另一方面又能获得国有股东的巨额资金支持。恰恰那段时间,整个太阳能行业呈现爆发式增长。

然而,当企业做大之后,国资方不再甘心做财务投资者,从此苗连生开始了和国资方的控制权之争。2004年,天威保变以为融资提供担保为条件,要求获得企业51%的控股权。而当时,天威英利为了获得融资以维持和无锡尚德间的“军备竞赛”,不得不答应国资方提出的条件。从此,天威英利变成了“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控股子公司”。

然而,天威英利的“红帽子”在给它带来各种资源便利的同时,也为它日后的独立上市重组带来了巨大的障碍。

2005年底无锡尚德的上市,大大刺激了天威英利。苗连生不甘心坐以待毙,便和国资大股东协商海外上市事项。天威集团为了确保绝对控制,要求自己来主导上市过程,苗连生迫于无奈只能同意国有股东的方案。

然而,由于牵扯到51%的国有控股权境外上市,就不得不去跑发改委、国资委、证监会等政府部门的繁琐流程。结果等了半年时间,都无法取得突破性进展。国有股东搞不定,苗连生不得不火急火燎地重新抢过上市主导权。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后文所描述的天威英利的红筹方案得以实施。在当时十号已经颁布的背景下,天威英利的红筹重组可谓“生死时速”。借助境外上市,苗连生重新获得了企业的绝对控制权(74%),但国有股依然“尾大不掉”,并为后续的控制权争夺埋下伏笔。

 

退伍军人的彪悍

 

从苗连生可以从国有控股股东手中抢过上市主导权,便不难想象他的强势和彪悍。他身上带有军人的基因,注定他是个毫不含糊的强势者。甚至于他把军人风格渗透到了企业管理的每个环节。

比如,苗连生每天早上7点一定穿着工服,率领所有高管守候在英利厂区门口,对每个来上班的员工高喊:早上好;再比如,所有工人在上班之前,必须集中操练苗亲自编排的“防身术”,7000多人边练边喊,远在几公里之外都可听见,而苗则像一位军校的校长一样到处巡视;更甚者,连工人午餐是用筷子还是勺子,苗连生都要强制大家使用勺子,因为经过他测算员工用勺子吃饭的时间将比用筷子平均节省6分钟。

这和同为退伍军人任正非创立的华为有着某种程度的相似,媒体也因此给了英利“新能源华为”的称号。

苗连生不仅有军人的彪悍,甚至军事情报所必需的保密性,他在经营企业中也做到了。并且接下来这次其严格的秘密行动,最终奠定了英利的行业地位,甚至彻底摆脱了国有股东的控制。对于英利来说,将其形容成“生死大决战”一点也不为过。

 

生死大决战

 

这场“生死大决战”便是筹建子公司“六九硅业”的过程。之所以说筹建六九硅业对于英利能源具有如此重要意义,其中有两个重要背景。

其一,中国的太阳能企业皆处于产业链的中下游,他们共同都依赖于上游的原材料——多晶硅,而高精度多晶硅只有欧洲少数国家具备生产能力,国内太阳能企业90%的原材料依赖于国外厂商。2006年开始,多晶硅的价格成爆发式增长,这严重侵蚀了处于中下游的中国太阳能企业的利润空间。这股多晶硅泡沫最终导致了太阳能行业的集体大衰退。

其二,英利能源的多晶硅材料还受制于原大股东天威集团,因为天威集团在2005年收购了四川新光硅业,而后者的硅料几乎全部用来供应给天威英利,天威英利的多晶硅原材料50%仰赖于四川新光硅业。然而,在2007年9月,天威集团的股权从保定国资委划拨给了“中国兵器装备集团”(规模进入前十位的央企)。兵装集团入主天威集团后,有强烈的意图要进入新能源行业,并宣称要向该领域投资300亿。因而重获天威英利的控制权,就成为兵装集团的重要目标。而其所控制的四川新光硅业,无疑成为了和苗连生谈判的重要筹码。如果苗连生不愿意出让企业控制权,50%的多晶硅原材料很可能就会没有着落。

这两个背景,意味着英利能源的“粮食供应”始终受制于他人。被人卡住脖子的感觉绝对不好受,于是苗连生决定自力更生自己“产粮”——上马多晶硅的研发与量产。2007年9月26日,一个秘密的部门——“筹粮处”诞生了。苗连生用了这个红军长征时的一个部门,做了“六九硅业”的代号(六九硅业的含义即为纯度高达99.9999%的多晶硅)。

在英利内部,除了苗连生以及负责筹备的十几个人,其他人员一概不知“筹粮处”这个部门是做什么的。之所以如此保密,第一,苗连生不敢让国外供应商知道他在建自己的“原材料基地”,否则供应商随时可能“断供”;第二,苗连生更不能让兵装集团知道他在着手多晶硅项目,兵装集团的能量完全有可能让他的项目胎死腹中。

整个六九硅业投资总额127亿元,即使启动的一期工程也要25亿元投入。如此大项目,对于已经在纽交所上市的英利能源来说,怎么可能瞒得住呢?毕竟是要向所有股东披露的重大事项啊。

为了做到绝对保密,苗连生没有通过上市公司来筹建,而是他自掏腰包在上市公司体系以外独立建立。钱从哪里来?苗连生将自己所持有的上市公司股票,全部抵押给了美林证券,然后获得美林的贷款筹建六九硅业。

如此保密措施可谓滴水不漏。六九硅业建设的两年多时间,苗连生对外一直秘而不宣,直到2009年底量产成功,苗连生才把六九硅业注入上市公司,并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此事。

英利成为全球仅有的四家全产业链太阳能企业之一,也是中国唯一的一家。从此它彻底摆脱了产业链上游对它的控制,而且极大提升了英利对整个产业的定价权。

 

作者:苏龙飞

来源:经理人网-经理人专栏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