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Joyce Boutique Holdings
Limited董事总经理 马美仪
在香港,Joyce不单是时尚的同义词,也跟生活品味划上等号。Joyce集团经过了几番风雨。近年来,随着亚洲奢侈品市场的起飞,Joyce重整旗鼓,先是将香港中环旗舰店重新翻修,然后大举进军内地市场。
Joyce
Boutique Holdings Limited董事总经理马美仪(Adrienne
Ma)在接受《经理人》采访时说:“Joyce集团在中国大陆的发展可追溯到2002年,集团以特许经营的方式进入这个市场,成为包括Versace、Versus及Etro等11个品牌的经销商。我们计划Joyce的多品牌店铺于2007年初在上海的恒隆广场开幕,而同时,我们也会带入一些具有国际知名度,但又不是在市场上已有的品牌。”
家族与上海的深厚渊源
Adrienne的家族其实跟上海的时尚事业有着深厚的渊源。她母亲所属的郭氏家族是早年上海四大公司之一的永安公司的创办人,而父亲所属的马氏家族则是先施公司的创办人。
目前,
Adrienne仍然与母亲同心协力打理Joyce集团。对于很多人拿她跟母亲比较,
Adrienne笑说:“我遗传了父亲的做生意手法,而对美丽事物的触觉则像母亲。”轻描淡写的对答便应付了这个尴尬的问题。
眼镜旁边有个名牌的螺丝
虽然经营着大量的世界一线品牌,但是Adrienne对于私人品牌消费却有着平民般的建议:“只要搭配得好看,不一定要全身名牌!现今年轻人喜欢依据品牌的打扮,除了是全球的穿衣趋势外,与广告导向也有关系,其实这样的打扮缺乏个性。很多人一向坚信名牌就是好东西,但全身名牌只会给人‘没用脑’及‘低俗’的印象;为了表示自己懂得买‘好东西’、‘时髦’及有个人风格,所以他们会用少量名牌产品显示本身的独特。其实,他们只要眼镜旁边有个名牌的螺丝已经够好!”
三代培养一个贵族
上海正在全力追赶香港,金融、房地产、服务业、旅游业,所有可以比较的方面都要一较高下,而最为璀璨夺目的高档消费品产业,自然也不例外。单论高档消费品产业,上海与香港的距离其实还很远很远,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概括这种差距,上海不过只是一个高档消费品市场,而香港已经有了高档消费品产业。对此,
Adrienne是认同的。
她说:“从某些事件来看,就高档消费品产业而言,上海与香港的距离很近很近。事实上,伴随越来越多的顶级品牌入驻外滩三号、恒隆广场,越来越多的大型品牌宣传活动选择上海而抛弃香港,连香港本身也在为上海的紧追而感到担忧,不少人相信上海超过香港是未来数年必然的事情,因而发出了没去领略过上海便out的感叹。但是,地标从来就是一种象征性的意义,这并不等于说上海本身已经具有了一个足够庞大的消费者群体了。香港消费者对于高档消费品的偏好是世界闻名的,别的不说,就高级腕表的销售额而言,香港全球第一,就高级名车的密度而言,香港同样也是全球第一。
就高档消费品而言,上海与香港有多远?我的回答是:三代!
高档消费品产业,需要的不仅是商业头脑,更多的是对于产品的品味。内地现在最紧缺的,正是这样一群从小受过良好教育,受过高档消费品熏陶,知道什么是好的产品,知道什么是好的品味的中坚力量,只有他们的存在才能够真正自发地去推动本土市场和产业的发展,而不是像今日的上海那样沦为港商的新战场。但很可惜,这样的人是无法速成的,是需要慢慢熏陶出来。所以,唯有等待,等待内地城市培养出自己的品味一代,那个时候,这个城市的高档消费品产业才会真正开始有看头。”
说到消费高档品,那些每年热衷于去香港甚至是纽约、巴黎、东京购物的人们还是会清醒地意识到上海与这些城市的差距。首先是柜台销售方面的问题。Adrienne认为:“在Brooks
Brothers的纽约店,为你服务的那位老人家可能是为美国金融大亨JP·摩根家族五代成员服务过的资深sales,在上海任何一家富丽堂皇的旗舰店中,有可能找到同样级别的吗?”
在谈到上海这个城市绝大多数的“奢侈品”爱好者消费心理问题的时候,Adrienne说:“对于‘奢侈品’的爱好者而言,他们也许有足够的钱来买昂贵的产品,他们也有足够的资讯渠道知道哪些产品是知名品牌,可是他们却未必有足够的知识来判断哪些产品作为产品本身是好的。
现在,在很多欧洲国家的年轻人亦已不再盲目追求全身穿着名牌服饰,这一趋势代表了时装的最新潮流。这是一个资讯发达的年代,互联网络、外国时尚杂志或者从外国时尚杂志上copy来的资讯、中国留学归来的学子,这一切的一切都让中国内地城市快速地与国际同步,那些知名的品牌,对于这个城市的人们不再陌生。”
文章引用自:《经理人》杂志150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