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沈曾植《海日楼札丛》释读
(2016-09-14 11:28:18)
标签:
转载 |
书法报约稿:
沈曾植《海日楼札丛》释读
张鹏
(一)
陈寿卿①言:“有李斯而古篆亡,有中郎②而古隶亡,有右军而书法亡。”此语政与明人文亡于韩、诗亡于杜、书亡于颜同。右军当易以大令。李斯亡篆以简直,中郎亡隶以波发。(《菌阁琐谈》)
注释:
① 陈寿卿:即陈介祺(1813—1884) ,中国清代金石学家。清吏部尚书陈官俊之子。字寿卿,号簠斋,晚号海滨病史 、齐东陶父。山东潍县(今潍城区)城里人。
② 中郎:即蔡邕(133- 192),字伯喈,陈留(今河南省开封市陈留镇)圉人,东汉文学家、书法家。汉献帝时曾拜左中郎将,故后人也称他“蔡中郎”,擅隶书。
译文:陈寿卿说:“有了李斯古篆就亡了,有了蔡邕古隶就亡了,有了王羲之书法就亡了。”这种话和明人说文章亡于韩愈、诗歌亡于杜甫、书法亡于颜真卿是相同的。王羲之应该替换为王献之。李斯使篆书消亡是由于用笔和结构都走向单一,蔡邕使隶书消亡是由于刻意强调波磔。
解读:由盛转衰是万事万物的必然归宿,它的拐点并不是因为出现了光芒万丈的巨匠,而是因为巨匠往往会将某种形式用到极致,这种极致一旦成为符号与标签,就离生命力越来越远,离躯壳越来越近,直至衰亡。篆书亡于李斯,隶书亡于蔡邕,都是这个道理。
(二)府君帖
伯英①《府君帖》②,奥雅古劲,章家楷则。然收平为侧,波发之作用已生。其啄掠③向背,固与中郎④分法相应,承游⑤开靖⑥,学者所当用心也。
伯英不真而点画狼藉,点画即波发之变化也。(《菌阁琐谈》)
注释:
① 伯英:即张芝。
② 《府君帖》,又称《秋凉平善帖》,章草名帖。
③ 啄掠:“永字八法”中的称谓,短撇为啄,长撇为掠。
④ 中郎:即蔡邕。
⑤ 游:史游,汉元帝时的宦官,代表作为《急就章》。
⑥ 靖:索靖,西晋书法家,擅章草。
译文:张芝《府君帖》,深奥古雅而富含笔力,是章草的典范。但是他将收笔的平势变为侧势,显示出波挑的姿态。其撇画的向背之势原本与蔡邕八分法相一致,上承史游下开索靖,学章草者应当十分留意。
张芝不写正书而点画纵横飞动,这里的点画即指波挑的各种变化。
解读:沈曾植肯定了张芝《府君帖》在章草中承前启后的关键地位,并特别指出侧势的波法是造成这一转变的技术要点。
(三)
《急就》①是古隶章草,《月仪》是八分章草,右军父子则今隶今草也②。《急就》止右波,《月仪》左方起处收处皆有作意。(《菌阁琐谈》)
注释:
①《急就》:即《急就章》,起源于西汉元帝史游以草书作《急就章》,全文共一千三百九十四字,是儿童启蒙读物。这种书体在书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史传“章草出于《急就章》”。历代书家争相传摹,唐代宋代有了正书释文,明代始刻于石。
②古隶、八分、今隶:秦代至汉代通用之隶书称古隶,其体仍多篆意;钟繇、王羲之变体,谓之今隶;魏、晋时也称楷书为隶书,因别称有波磔的隶书为八分,以资区别。
译文:史游《急就章》是古隶章草,索靖《月仪帖》是八分章草,王羲之父子草书则是今隶今草。《急就章》体势横平古朴,只有右边作波磔,而《月仪帖》左边起笔和收笔处都很讲究姿态变化,体势倾斜。
解读:元明章草在格调上不如清末民国,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只知道突出“波磔”这个符号,有形无神。沈曾植在梳理章草源流进而解剖技术差异方面更胜一筹,于章草复兴有筚路蓝缕之功。这一段可见其书史眼光和精研程度,学习章草者不可不读。
(四)
《笔阵图书后》①未必果出右军,要是六代书师相承师说,后乃著之竹帛耳。其言书须引八分章草入隶字中,发人意气,若直取俗字②,则不能先发,乃改本师学习众碑事,自是右军父子间密意,非羊、薄③诸人所知。(《菌阁琐谈》)
注释:
①《笔阵图书后》:《笔阵图》旧题卫夫人撰,王羲之在《笔阵图》后题有一篇,故称《笔阵图书后》。均为伪作。
②俗字:习用而无新意之字或不高雅之字。
③羊、薄:即羊欣、薄绍之,均为六朝书法家。
译文:《笔阵图书后》未必真的出自王羲之,大概是代代相授相承,后来才写成文字著作。王羲之论书说必须引八分和章草到楷书中,才可古意浇漓,假如直接套用当世习用字法,则差强人意,因此由学卫夫人而改学众碑的事,应当是王羲之父子之间未曾公开的学书旨意,羊欣、薄绍之等人并不知道。
解读:推崇汉魏古意是沈曾植一贯的主张,在具体方法上,王羲之引八分和章草到楷书中而避俗字,继而直接取法汉碑的做法,显然是沈曾植所心仪的。
(五)
右军笔法点画简严,不若子敬之狼藉,盖心仪古隶章法①。由此义而引申之,则欧、虞为楷法之古隶,楮、颜实楷法之八分。(《菌阁琐谈》)
注释:
①章法:这里的章法不是指文学和书法上的谋篇布局,而是指程序和法则。
译文:王羲之笔法点画简洁严整,不同于王献之的纵横飞动,是由于心仪古隶的原因。由此引申开来,欧阳询、虞世南是楷书中的古隶,褚遂良、颜真卿是楷书中的八分。
解读:古隶沉着朴素,笔简意长;八分仪态多方,神飞势扬。对二者取法不同,审美意趣便不同。进一步说,这两种审美情调也可通于其他字体,倒不一定非得源于二者。
(六)
唐有经生,宋有院体,明有内阁诰勅体,明季以来有馆阁体,并以工整专长。①名家薄之于算子之诮②,其实名家之书,又岂出横平竖直之外。推而上之唐碑,推而上之汉隶,亦孰有不平直者。虽六朝碑,虽诸家行草帖,何一不横是横、竖是竖耶?算子指其平排无势耳,识得笔法,便无疑已。永字八法,唐之闾阎③书师语耳。作字自不能出此范围,然岂能尽。(《杂札》)
注释:
① 经生、院体、内阁诰勅体、馆阁体:都是不同时代偏重于实用的书体,艺术性较差。
② 算子:是古代计数用的筹码,上下整体,前后齐平,毫无变化。
③ 闾阎:闾泛指门户,人家。阎指里巷的门。合起来往往指称民间、平民百姓,在这里与书法名家相对。
译文:唐代有抄经生,宋代有院体字,明代有内阁诰勅体,明代以来又有馆阁体,都以工整为能事。名家鄙视这种字称其状如算子,其实名家的书法,有哪里能溢出横平竖直之外呢?往上推到唐碑,推到汉隶,也没有不平直的。即使是六朝碑刻、诸名家法帖,也无一不横是横、竖是竖。状如算子是指只知道平排而不见笔势,只要掌握笔法,这便不成问题。永字八法,是唐代一般民间写字人的说法。写字当然不能不遵守横平竖直的基本法则,但这种法则哪里能穷尽书法的奥妙!
解读:状如算子的匠字,错不在横平竖直,而在于笔势也平,流于排布。要使笔势上见波澜,根本还在笔法精通。不故意横歪竖倒,也不应满足于横平竖直。
(七)
楷之生动,多取于行。篆之生动,多取于隶。隶者,篆之行也。
篆参隶势而姿生,隶参楷势而姿生,此通乎今以为变也。篆参籀①势而质古,隶参篆势而质古,此通乎古以为变也。故夫物相杂而文生,物相兼而数赜②。(《研图注篆之居随笔》)
注释:
①籀:即籀文,古代的一种字体,亦称“大篆”。春秋战国时流行于秦国,今存石鼓文是其代表。
②数赜:数,这里指规律、法则;赜,指深奥、玄妙。
译文:楷书的生动,多取于行书。篆书的生动,多取于隶书。隶书,是篆书的行书写法。
篆书掺以隶势,隶书掺以楷势,都可以见姿态,这是通于今以求变化;篆书掺以古籀,隶书掺以篆势,都能古雅质朴,这是通于古以求变化。所以物物相杂而得华美,物物相兼而致神妙不可端倪。
解读:五体兼通的好处,不仅仅在于比别人多掌握几种书体,更在于相互滋润,相互生发。所以独攻一体而能精妙有味的,几乎没有。错综斑杂,以拼凑为创新的,注定格调不高,原因就在于没有理解“异体同势”。沈曾植在这段话中提出了“通于今以为变”、“通于古以为变”的方法,发人所未发,富有卓见。
(八)梁山舟论书
芑堂曰:腕力如何用法?山舟曰:使极软毫自见。譬如人持一彊者之身则无力,持一弱者,欲不使之偃,则全腕之力,自然来集于两指端,其实书者止知指运而不知腕力也。①悟此则羲之背后掣笔②,政是验其腕力之到与否,无他谬巧也。(《护德瓶斋涉笔》)
注释:
①
②羲之背后掣笔:民间盛传王献之学书的故事。相传他小的时候,一天正在练字,他的父亲王羲之悄悄地来到他的身后,突然抽他的毛笔,竟然没有抽掉,于是,王羲之高兴的说:这个孩子将来会有大名气。这则故事出自唐代著名书法理论家张怀瓘的书论著作《书断》只是个传说而已。
译文:芑堂问:“如何使用腕力?”山舟说:“用极软的笔毫自然就会用了。就如同人手握硬毫硬管的时候自己往往感到无力,笔毫柔弱的时候,要想不倒,全腕的力量自然就会集中到手指上,在这种状况下,书写者只感觉到自己手指的挥运而不知道实际上是在使用腕力。明白这个道理,再看王羲之从背后忽然抽王献之笔管,其实正是验证他的腕力是否用到,没有其他巧妙。
解读:借软毫以增强腕力,不得不用,用时又似乎浑然不知有腕,这就叫腕力。
(九)梁山舟论书
山舟曰:藏锋之说,非笔如钝椎之谓。自来书家,从无不出锋者。古帖具在,可证也。只是处处留得笔住,不使直走。米老云:“无垂不缩,无往不收。”①二语是书家无等等咒②。(《护德瓶斋涉笔》)
注释:
①无垂不缩,无往不收:出自米芾《论书·答翟伯寿》,指作字运笔时,笔锋要在点画尽处或虚或实地作收缩、回锋。
②无等等咒:佛学词汇,表示至高无上、独绝无伦的赞叹。
译文:山舟说:“所谓藏锋,并非是指毛笔像毫无锋颖的钝椎一样。自古以来书家,从来没有含含混混不出锋的。古帖都在,可作证明。只不过是书写时处处能留笔,不让笔画轻滑溜过。米芾说:“无垂不缩,无往不收。”这两句是对书法家具有无上神效的“真言”。
解读:方也好,圆也好,藏也好,露也好,笔笔都要分得清,不能以模糊含混为藏锋。疾也好,迟也好,清也好,涩也好,笔笔要留得住,中气内敛。
(十)梁山舟论书
山舟曰:“帖教人看,不教人摹。今人只是刻舟求剑,得古人书一一摹画,如儿写仿本,就便形似,岂复有我。试看晋、唐以来多少书家,有一似否?羲、献父子不同。临《兰亭》者,诸家各不同。颜平原诸帖,一帖一面,政是其然而然,非有一定绳尺。故李北海云:“学我者拙,似我者伪。”政为世之向木佛求舍利,下一针砭。(《护德瓶斋涉笔》)
注释:
译文:山舟说:“字帖教人看,不教人摹。今天的人只知道刻舟求剑,拿着古人字帖一一描摹,就像儿童临摹仿本一样,徒然只有相似的外表,哪里还有自己。试看晋唐以来那么多书法家,有一个外表求似的吗?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不同。临《兰亭序》的,各家都不同。颜真卿作品,一件一个面目,都是随机生发,而不是遵循固定不变的写法。所以李邕说:“学我者拙,似我者伪。”正是为那些向着木佛求舍利者下的一剂良药。
解读:意在先,临摹才能主动,所以古贤虽然也临摹,但着力处各不相同,既存古意,同时不失自我。惯于在描摹上争高下的人,都是因为胸中没有“意”的缘故。
(十一)梁山舟论书
山舟曰:好摹古帖,何以反云大病?要知当临写时,手在纸,眼在帖,心则往来于帖纸之间,如何得佳?纵逼肖,亦是有耳目无气息死人。至于临摹既久,成见在胸,便欲挥洒,反不能自主矣。(《护德瓶斋涉笔》)
注释:
译文:山舟说:喜欢摹古帖,为何反被说成大病?要知道当临写时,手在纸上运动,眼睛盯着字帖,心在字帖和纸之间来回计较,怎么写得好?即使写得酷似,也是徒有眼睛耳朵而毫无生气的死人。等到临摹时间很长了以后,已经产生固定套路,想再自由挥洒,反而不能自我生发。
解读:临摹的目的是取古人技法为我所用,方法本来多种多样,可临,也可读,可实临,也可意临,但终归要常常存有“挥洒”之心,这样才不失临摹本意。以酷似为目的的临摹,似与不似都已落下病根。
(十二)梁山舟论书
芑堂问曰:中锋之说如何?山舟曰:笔提得起,自然中,亦未尝无兼用侧锋处,总为我一缕笔尖所使,虽不中亦中。近日江南程易畴《通艺录》笔势一条,讲得甚精,前人未尝道过。(《护德瓶斋涉笔》)
注释:
译文:岂堂问:“中锋怎么讲?”山舟答:“笔能提得起来,自然就是中锋,其中未尝不带有侧锋,始终能驾驭笔尖,感受到笔尖上的力量,虽然笔尖并不在笔画中间,也是中锋。近日江南程易畴《通艺录》笔势中,有一条讲得很精到,前人不曾提过。
解读:按照通常的理解,中锋必然是笔尖在笔画中间行走,这样虽然也不错,但如果死守这个教条,用笔易平易板易死。常见名家斜涂竖抹,点画依旧圆厚松活,是善于驾驭笔尖的结果。所谓得鱼忘筌者,只要是耐看耐品的点画线条,不是中锋也是中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