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什么是“豆瓣”?
在美国等欧美发达国家,这早就是年轻人们所崇尚的一种时尚的互联网生活方式。在中国,“豆瓣”最初是由一位业余计算机爱好者创立、伴随Web2.0出现的评论和分享图书、电影、音乐、旅行的网站。用户可以在这个平台上找到和自己“志同道合”的普通人,看到他们读过的书、听过的音乐或是看过的电影,帮助没有看过某本书、某个电影、某首歌的人决定是不是值得看、值得听,在此过程中结交好友。从2005年开始,各类“豆瓣族”已经超过了1200万。
Shall we Exchange?
“豆瓣”的核心是提供、分享和发现。它介于BBS与博客之间。豆瓣平台上有很多的小组,为大家提供了一个点对点之间联系,非常人性化。
平台上有接近一百万条的书、电影、音乐各种各样的目录,每个“豆瓣族”看到任何一本书、一个电影都可以点“我看过”、“我想过”、“我听过”、“我正在听”,不用在键盘敲任何字就有了一个自己的“书单”。根据你提供的自己真实的喜好数据,平台会自动筛选推荐一些你最可能感兴趣的东西,你可以很快发现自己还没有听说好的东西,这些东西又是围绕自己的兴趣。平台上甚至还能链接到这些东西在各个经销商这里的价格,供选择购买。
“豆瓣族”和“豆瓣族”之间有了很多互动的可能。只要清单上拥有超过8本书或者电影,平台便开始推和你爱好口味最像的人,告诉你他是谁、他叫什么,如果他有博客,将他的博客也介绍给你。很快你会有一个“臭味相投”的圈子,圈子里发生什么事情每个人都能够知道。谁在看什么、谁在听什么,大家都能够知道和交流。习惯好的“豆瓣族”有空会写很多评论供分享和阅览。有很多小组很活跃,谈论很多热门话题。书、电影和“小组”是联系在一起的。在很多大中城市都有“豆瓣族”组织小组活动。
每个人都是不同的,豆瓣崇尚多样化,大家在里面获取信息、分享信息以及感受惺惺相吸的沟通和交流。
身边的“豆瓣族”
豆油小姐
豆瓣有个功能,叫做“豆瓣给我的个人推荐”,就是通过我已经收藏的书籍电影来揣测我的爱好,这个过程是由程序完成的。我曾经随便点了一下,总共推荐了30多项,居然有3项猜对了:一本是《丑陋的中国人》、一本是《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最后是电影《孔雀》。《孔雀》是我现在唯一保存在电脑上的完整的电影,时不时的会打开看看,她对中国人的生活的描述让我产生了很大的共鸣,甚至有痛哭的冲动。看这个推荐列表的过程,就像我在和豆瓣决斗,如果说猜中的前面两本书还只能算是被卸了铠甲、夺走了利剑,那这最后一剑就是被击中了命门,就此沦为豆瓣王国的子民。
“豆瓣”王国特点
纯粹:参与进来的时候,你已经清楚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主动:豆瓣族获得、分享信息的过程中拥有很大自主权,信息完全按照自己喜好自动筛选。
分享:所有的话题和小组活跃度都基于你愿意与别人分享多少,豆瓣生活的快乐即在于分享。
交换:豆瓣受欢迎在于豆瓣族相互沟通、交换的过程,平台上甚至设置了中古物品交换功能。
文化:豆瓣族都有热爱文化的心,无论书籍、音乐还是电影,不断的深入追求是豆瓣的动力。
小豆瓣,大意义
豆瓣是以个人为中心,不是以资源为中心。在豆瓣促进出版物传播的过程里,它不是推动者的角色,是拉动者的角色。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群的兴起会越来越多,小众也会越来越多,加起来就是大众的事情。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