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宜兴古桥摄影展

(2012-11-20 09:36:00)
标签:

宜兴古桥

摄影展

兴望文化园

西渚

林子

分类: 古迹寻趣

http://s2/mw690/4c4730f5ncee3459c4bd1&690
   
    林天柱宜兴古桥摄影展,即日起在宜兴市西渚镇兴望文化园展出。宜兴现有保存完好的古桥133座。林天柱历时两年对所有古桥一一寻访、拍摄、记录,并出版有宜兴古桥摄影散文集《桥影桥语》。

 

 

    城市的身影越来越坚硬地矗立在我们的生活周围,那些钢筋水泥构筑的时空让我们再无法寻找到童年的光影,和那些流水、那些老桥、那些懵懂玩耍的快乐时光。是什么牵动我们不再柔软的心灵,是什么牵引我们失去的无奈?当一手握住相机,一手定格瞬间,我发现,我可以在一连串的“咔、咔”声中找寻到那些久违的记忆,老桥、老人、老故事,在光影里,我用相机写下生命感悟,记忆人生乐趣。我想,终究有一天我也会成为我光影中的老人,老故事,在那落日的余晖里,翻阅着曾经走过的老桥,流淌的是一种微醺快意。

    宜兴,有丰富的古桥文化,纪录着故人、故园和故事;宜兴,还有一群古桥爱好者,他们在不同的季节,用不同的景深,以不同的姿态踏上古桥,寻访着有关生存、生活和生命的话题···

    一个大写的“桥”字和一个拍桥的身影,形象地代表着古桥爱好者们积存的影像,他们通常都是以这样的方式、这样的姿势,去面对每一座桥。这样的方式,是涤荡了世间的烦躁,焕发内心深处微存的激情,跟随老桥影影绰绰的身影和河面泛出的明灭闪烁的幽光,向前迈步,而每踏一步,都是在重新找寻自我;这样的姿势,是和桥对话,和桥沟通,是通过桥来感悟人生。而回报给我们的,是温情,是惬意,是对人有关“生命”的思考。

    古桥是最朴实的,尽管老桥身处不同的环境,妆容会不相一致,但是它们并没有华而不实的外表,它们始终维系着一个区域,坚守着一个目标,发挥着它们出生时就赋予的唯一的功用。它的秉性就和山里的孩子一样,认一个理,做一件事,为一方人。我们拍桥,以及我们这一代人去保护古桥,道理一样都很简单,只不过想让它在日月光辉的洗礼下,在经意与不经意的人为作用下,待过时日,还能找到一个地方,一个出处,用怀旧的心境,去追忆那些逝去的容颜···

                                          选自林天柱·宜兴古桥摄影散文集《桥影桥语》

 

http://s14/mw690/4c4730f5ncee36340d30d&690

                         更多宜兴人文风光,请关注  宜兴林子  微博。

 

 

http://s8/mw690/4c4730f5n7b18887b7a97&690

 


http://s4/mw690/4c4730f5ncef5551d0943&690

 


http://s12/mw690/4c4730f5ncef5555b009b&690

 

在宜兴市第三届文物摄影展上的发言

 

各位领导,朋友们

我叫林天柱,来自于宜兴水务集团。因为工作的关系,我和文字、摄影结下了不解之缘,空闲时喜欢把玩相机,写点短文,自娱自乐。同时,我也是一个地方文化爱好者,热衷于宜兴7000多年的历史文化,特别是近几年来,我带着相机,利用一切业余时间,走访了宜兴所有乡镇,200多个村落,拍摄了宜兴133座古桥和其他老街、老宅、牌坊、古碑等30多处文物古迹,并围绕文物古迹的历史传说、风土人情、生存环境或者寻访经历,写作了150多篇小散文。这些图文均收录在我的博客里,其中不少也发表在我市报刊杂志上,《江南晚报》、《江苏教育报》、《中国文物报》都登载过我这方面的文章,去年《中国桥梁网》还以“一日一桥”为题,连载了我的宜兴古桥图文。近期,在公用事业局和文化界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在众多朋友、网友的积极鼓励下,我结集出版了宜兴古桥摄影散文集《桥影桥语》一书。

我所做这些,是基于三方面的缘由,在此与大家分享与共勉。

    一是基于自身的兴趣和爱好。兴趣是一切工作的动力。从最初为摄影寻找题材而涉及文化古迹,到最终完成150多篇文物方面的图文,是兴趣在支撑着我,是宜兴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吸引着我。值得一提的是:要坚持,要执着地去对待宜兴的文物、地方的文化。历史的传承,精髓的汲取,这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当你坚定地走在文化风景线上时,你不光在提高文化素养,丰富生活内涵,还在收获着有关生存和生命的感悟,所有这一切都会让你终身受益。

    二是基于政府的作为和文物的现状。我用我的眼光搜寻文物的所在,我用我的双手感受老桥的体温,我用我的双脚丈量历史的深度。当一篇篇有关宜兴文化的图文出现在网上之后,全国各地的文物爱好者们拍手叫好,他们赞叹宜兴政府部门的作为,感叹所在地方文化的缺失。事实上就古桥而言,宜兴现有130多座,保存完好,在苏南乃至江南一带都是首屈一指。这里面,政府是主导,是关键,得益于我们文化部门长期以来的重视和保护,而使宜兴文脉厚重,底蕴深厚。这些都是宜兴人民的宝贵财富。

    三是基于一个市民的义务与责任。网友们对宜兴文化现状的羡慕,特别是在外游子对故乡的深深眷恋,让我感觉到作为一个宜兴人无比幸福与自豪。就文化古迹而言,除了政府部门的重视,还需要我们每一位市民的关注与善待。当前,城乡建设大潮对于文化古迹的冲击,以及自然力量造成的风化与坍塌等,都无时不在威胁着文化古迹的生存环境。当城市的身影越来越坚硬地矗立在我们的周围,只有在低矮的老宅里、静穆的牌坊下、安然的古桥边,我们才能找到童年的快乐和远去的身影了,试问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去关注和善待那所余不多的每一件文物,每一处古迹呢?

    各位领导,朋友们:文物古迹,是建筑,是遗产,更是艺术;文物古迹,不仅有历史,有文化,更有情感。宜兴,丰富的文物古迹,一件件,一处处都纪录着故人、故园和故事。我想,终究有一天,我们都会成为光影中的老人、老故事,那么,请你提起相机和手中的笔,在不同的季节,用不同的景深,以不同的姿态寻访文物,亲近古迹吧!

   最后,期盼并祝愿宜兴文物永葆青春,地方文化延续演进,流芳百世!祝领导和朋友们阖家幸福、万事如意!

谢谢大家!

  2012年6月1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周铁老街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