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桥影桥语》书评之九:清凉老桥

(2012-06-28 12:39:17)
标签:

宜兴古桥

书评

满庭慈

文物

陶都

清凉桥

林子

文化

分类: 古迹寻趣

http://s9/middle/4c4730f5nc380eb76a868&690


    云低气沉的霪雨季,捧一部摄影散文集《桥影桥语》在手,老桥浑厚苍劲的风骨、自在从容的气魄掩映在绿荫下,阵阵清凉摄入心底,带来难得惬意。一幅幅精美图片、一篇篇纯朴美文,久不曾倾心于一本书籍,即便读过其前身“新浪博文”中大概,仍禁不住详读再详读淳厚悠远的老桥故事、品味再品味姿态各异的老桥韵味。一座座老桥安然于一条条河道之上、伏卧于历史的长河中,任岁月变换、春秋更替,随缘起缘灭、数度轮回,百转千回地经与过,人与桥的心却恒久未变。方便出行是为初衷,而形式优美、结构稳固的桥艺方是赋予桥梁灵性的关键。万物皆有灵性,即便是沉默冰凉的青石,安静这颗心,试着感悟一座座桥梁倾诉从无到有,由盛及衰的桥史。

    河流纵横的江南水乡水多桥多,稍稍驻足留意,不难发现身边各种精致的老桥,以及老桥厚重的文化内涵。过桥的每一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有各种与桥相关的思想,或随意简单,或疑幻复杂,但凡走过了就过了,无有几人将桥放在心上,然《桥影桥语》的作者林子却持着热爱家乡传统文化的诚心,将家乡的古桥一如当作失散已久的老友,痴执两年遍访乡野、寻觅百余古桥,终将桥影和着桥语汇集成册展示在爱桥人的面前。

    偶然地一次经过,读到林子博客《踏上古桥,踏上回家的路》,共鸣油然而生,于是稍有闲情便读他一篇篇关于桥的博文,感悟颇多甚有收获。在他的桥言桥语中了解到很多关于桥的结构、桥的故事。欣赏雕刻着各种吉祥图案的龙门石、规整圆满的拱券、雕饰精美的桥墩、扶栏、石梁、探头、栓孔,甚至,第一次见识了桥亭,关于各种美的创意,实在让人感叹。从整体观看,虽然偶有几座老桥会在心底泛起涟漪,但是,大多数宜兴乡野间残旧的古桥,经现时的改观变得不伦不类,无从激发我太多欣赏的喜悦之情。然而,那些为寻访摄录古桥艺术,为挖掘古桥文化而孜孜以求的激情中人,足令我叹服与钦佩。

    “踏上古桥,踏上回家的路,那里有我的父老乡亲和我故园的气息”,“那桥孔里的风景啊,像是要把你带入遥远的梦乡……”。这言语触动了心灵,把记忆拉得老长,亦拉回到我的水乡童年。依稀记得,外婆每次领着我回邻镇父母曾经的家,走一小时的路程,途经很多座桥,不识字的外婆清晰地记得每一座桥的桥名,我总是认真地复述外婆口中的桥名,然而,下一次再经过,我已忘记。倒是途中一座没有桥墩扶栏的无名小桥,因桥面仅由两块青石板搭就,外婆称它作“赤骨碌桥”,此称号至今记忆犹新。外婆家和父母家的村子均以桥名命名,那两座标志着村名的桥总不至忘记,家乡其余桥梁几无印象。小时候,顶怕没有扶栏的长“赤骨碌桥”,走在上面惶恐不安、踌躇万分,走也不是跑也不成,好在那种桥极少遇见,也逐渐被宽阔的新桥替代了老桥。从林子的作品中发现,宜兴竟有不少长长的“赤骨碌桥”,至今仍在沿用,不免平添几分惶恐,忍不住问林子,为何不建桥栏?林子答复,古时条件所限,为了节约造桥经费,才建造简易的桥梁。宜兴人文物保护真是非常到位,才会有那么多乡野老桥仍然完好地保存于世啊。

    踏上古桥,踏上回家的路。回家的路上总要经过无数的桥,每走过一座,离家的距离便近了几分,一座桥像是一个目标,终点在经历了桥与桥之间的一段段路程后逐渐明晰开朗,回家,那种感觉真的好。

 

                                                                 谢谢博友   满庭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