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祭】扑朔迷离的培德桥

标签:
石梁桥万石镇清代孙培德不解之缘文化 |
分类: 古迹寻趣 |
http://s10/middle/4c4730f5ha01801d566c9&690&690
http://s8/middle/4c4730f5ha01801932527&690&690
http://s16/middle/4c4730f5ha018016aa9bf&690&690
http://s6/middle/4c4730f5ha018024a5705&690&690
http://s8/middle/4c4730f5ha01801eec697&690&690
http://s4/middle/4c4730f5ha018025ecda3&690&690
http://s5/middle/4c4730f5ha01803069114&690&690
http://s7/middle/4c4730f5ha0180310ac26&690&690
http://s5/middle/4c4730f5ha018036c2664&690&690
http://s9/middle/4c4730f5ha018038fef68&690&690
http://s8/middle/4c4730f5ha01803b887f7&690&690
2003年3月19日由宜兴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http://s6/middle/4c4730f5ha01803f58e25&690&690
也祝老桥和眼前的老者健康长寿!
和老桥有着不解之缘,一路走来,拍摄了诸多古桥;不管是三孔、五孔的石拱桥,还是两跨、三跨的石梁桥,哪怕是最简单的一块石板担在河道上的老桥,也都有他长存的古韵,同样会给我无尽的遐思。但眼前的这座培德桥,他横跨着的气场,由五彩的纸钱点缀着、渲染着,在清明节的前夕,带给我的却是扑朔迷离的感觉。
培德桥的石质桥板在午后阳光的直射下显得有些耀眼,那红红绿绿的纸钱也都扎在老桥东侧的灌木和杂草上,更为这清代的老桥增添了一丝神秘感。因为刚在轩庄桥已经见过这样的景象,所以在这里也不足为奇了。只是这随风飘扬的“纸钱”更显得“壮观”,祭“桥神”祈福求平安的农村习俗也便在桥堍村民孙师傅的口中再一次得到了证实。
孙师傅站在桥面上,连续对一块石板踩出声响,他告诉我,那块石板就叫“响石”,旧时,夜间听到这响声,附近村民便会起床查看是否有陌生人前来骚扰。孙师傅说这个村落虽然叫严庄村却大部分姓孙,说这座桥就是清代一个叫“孙培德”的学士,因无子嗣,便把毕生的积蓄全部用来造桥,以造福家乡人民,所以为了纪念他便起名为“培德桥”。
是啊,老桥总是和所在的村落一脉相承,老桥也是故乡、故园、故人之间的一条紧密相联的纽带。
拍完桥,习惯性地到四周转转,却发现老桥的西侧50米处居然还有一个码头,码头上的一个立柱雕工精致,古风犹存,与河岸的老桥遥相呼应。那石码头同样是由花岗石和青石混砌而成,而码头台阶的两侧围堰上还留有两个破损的石扭,那应该是旧时用来结扎船只的缆绳。站在河岸的台阶上,看见码头西侧的石墙上,嵌着一只显然已经破损的龙头,此时,似乎还在对着河道呲牙咧嘴。顺着码头的石阶,有一条由青石板和青砖铺成的约3米宽的甬道,只是长满了杂草和青苔;甬道的尽头还有一口古井,井壁的青苔和水草几乎遮住了井口,而那一尺高的井栏粗制滥造,显然已是后期的水泥作品了;古井的西侧古树参天,断壁残垣,一派荒凉景象。孙师傅说,这里曾经是孙氏祠堂,后来成了小学,只是年久失修便败落了。
来到河道的对岸,取一张码头的全景,却突然发现右侧的石墙上有一处塌陷的痕迹,那里可以肯定的是:也曾有一个龙头在那仰着头!是因塌落还是被盗窃,不得而知。整个码头的砌筑风格和老桥极为相似,我想,他们应该是出于同一个时期吧?
在老桥的四周差不多转了一个半小时,临走,又见到孙师傅坐在桥堍的石雕上,背对着太阳,显得悠闲自得,便发支烟,留个影,以表感谢!
2012年3月11日和阿敏、安东再次去看望了培德桥。
http://s10/middle/4c4730f5hbaf26e51cf79&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