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宜兴月城老街

(2010-06-27 11:35:50)
标签:

河埠

旅游局长

石拱桥

仓桥

月城

旅游

分类: 古迹寻趣

    月城街位于宜城解放东路之北和东仓桥之间,是一条已有600年历史的明清古街巷,始建于明永乐十四年(1416年)。古城东门外面建有月城,街称月城街。上世纪60年代,月城街改称东风巷。

    月城街历史文化街区面积2公顷,街长约100米,宽约2米左右,街的尽头,是一座横跨旧护城河的明代石拱桥“东仓桥”。街区比较整体保留了古代宜兴城市月城平面布局与结构、历史街巷、护城河及跨河桥梁、河埠、道路和民居构筑风貌等诸多特征与细节,是古代宜兴城市生活的一个缩影。

宜兴月城老街
           两口古井,水量充沛,方便了老街人们的生活,而老街人们也喜欢这井水的味道。
宜兴月城老街
    明代的古桥,跨在古代的护城河上,一头连着老街,另一头却是现代的居民区,像是在述说着它的历史,又像是在延续着世代文明。
               宜兴月城老街
                              老街的人们丰衣足食、安居乐业。
               宜兴月城老街
                              豆花铺生意很好,这不,请你排队。
               宜兴月城老街
          前头人头攒动,原来市委书记、市长、分管市长、规划局、文化局、旅游局长都在···
               宜兴月城老街
                                        这活很久没看到了···
宜兴月城老街
                                做得很精致,但愿生意红火。
宜兴月城老街
                         确切地说,老街里的老房子已经不多见了。
宜兴月城老街
                                每天的生活,从这里开始···
宜兴月城老街

宜兴月城老街
  原来老街早有了保护规划,当前宜兴正在申报“历史文化名城”,大领导一来,是否又要进行新一轮的改造?
宜兴月城老街
                                   东仓桥,明代的,古朴、气派。
宜兴月城老街

宜兴月城老街
                         河水还算干净,以至于传来了久违的棒槌声···
宜兴月城老街

                 宜兴月城老街

宜兴月城老街宜兴月城老街

宜兴月城老街

                  宜兴月城老街

                  宜兴月城老街

                  宜兴月城老街

宜兴月城老街

宜兴月城老街

宜兴月城老街  

林子按语:

月余前,相偕同事老任逛月城巷,老家伙戏言出文配我之摄影,无奈光有承诺,没有行动,实属嘴上功夫。我不耐烦等待,独自发博了。近日老家伙居然兑现承诺。虽是迟到的文字,并且看法与我不尽相同,但是总有可取之处,且作补充发博。

 

孤独的月城巷

    林子关心宜兴三大文化街区之一的月城巷在哪里,我一时没有反应过来,细想之下,可不就是东域城,或者叫域城巷、域城里,就像周边的菜行里、仓屋里一样普通。只不过文革时起了个时髦响亮的革命名字“东风巷”。四十岁以下的宜城居民就只知道这个地名了。

    确切地说,历史上东域城是东城门外,城墙脚下与护城河之间,属于城市和农村交换产品,交流文明的一块独特地盘。丈把宽的街巷曾是宜兴出东城门后往东乡的唯一总经大道,现在改名具有文化意韵的“月城巷”虽然有点扰乱人的传统想象,却终算靠谱。

    自我记事起,沿东关桥一线的东城墙就被拆毁了,域城里一带融为城区,两旁店铺林立,百业兴旺,连接东大街的街口拐角处是一爿两开间的南货店,它东、南两面铺面向阳,接客方便,像模像样,生意兴隆。巷内茶馆、箍桶店、陶器店、豆腐摊、竹器店、弹棉花店等适应当时老百姓生活水平的店铺一应俱全。

    也算机缘巧合,当林子与我相约,怀抱一片虔诚之心,细心瞻仰宜城这条通过翻天覆地城市建设后,终于保留下来的唯一的准文化街区之时,一支由警车开道,新闻采访车押尾的车队呼啸而至。走下当地大的不能再大的一群官员,由身着绸衫,摇晃着油挞折扇的民俗学者X君进行带路介绍。我与林子局促在巷口为“遮丑”而砌筑的白色粉墙下,看着城管队员客客气气地清理巷口停车和闲杂人等,看着近旁的豆腐花摊免费供应排队者每人一碗清汤寡水的豆腐花(估计当时应由居委会买单)。原来这是为创建历史文化名城的一次事前检查。儿时窜街溜巷从没感到有什么奇特之处的那么一片普普通通的民房居然将要成为我们城市的文化名片。

    跟随领导进入百十来米长的小巷,民居门沿上钉上了介绍或“清”或“民国”以及或“箍桶铺”或“豆腐摊”、“竹器行”等历史沿革内容的标示牌,(有点可笑的是当我用搜狗输入法寻找箍桶一词竟没有现成的词汇)。箍桶铺老板老W在门前排放一溜刷着树脂清漆的掮挽(当地一种带把的木制小盆,找不到相应的名词,姑且用同音字代替)和小木桶,老W坐在店堂里手中摩挲着两块不成形的柴爿不知作何打算。查家竹器行天井里铺满了不知从哪里收集而来,泛着红褐色光泽的老凉垫。官员转身后,收收卷卷又各归各家了。假说道的书店和金鱼店有点叫人恶心(肯定是居委会大妈迎检的杰作)。

    月城巷北端的东仓桥是名副其实的宋代古桥,经明、清两代及抗战后、上世纪末四次重建、重修,说是新的老桥也不为过。为了迎接官员检查,我们发现了太有创意的一幕,桥栏、桥板全部用洗洁精清洗过,桥堍河工石缝里自然长出的臂腕粗的角树(当地读音,真实准确的植物学学名待查)被不知属于哪个层次的文化人砍得只剩个光坨。

    林子端着数码相机桥上桥下、桥前桥后竭力为它保留历史印记。我却不由自主回想起上世纪七十年代借用朋友的135相机,为居住在域城里终身未嫁的四姑婆拍摄了我本人至今为止最为满意的一张黑白照片,放大后寄给了她远在美国的侄女,七十多岁的四姑婆端坐在东仓桥桥栏上微笑着注视我,岁月沧桑掩盖不了她年轻时的端庄和体面。

    四姑婆和她大哥、五哥曾经居住在现在重新编码的月城巷12号(我特地留意了那间房子),他们没有后代在身边,兄妹相依为命,只有我父亲这个侄子和我们这辈侄孙经常去看望他们。他们已过世多年,现在月城巷12号是市政府统战部的资产,大门终年锁着。

    记忆太遥远,只记得大爷爷在后厢房建了一排兔笼,养了十几只兔子拔兔毛换钱度日,沉默寡言是我对他的全部印象。甚至父亲也没有对我们说起他的故事。直到有一天我翻阅家中收藏的宜兴文史资料,看到上世纪三十年代任孟笏购置宜兴第一条铁壳轮船,和人合资创建宜兴第一家民营轮船公司。我才真正感到震惊,并且无论如何没法把这个平庸无奇的老头和当年的风云人物联系起来。

    五爷爷任兆宏抗战时跑至四川大后方,寻找发展机遇,结果参加了地方军阀刘湘的川军部队,跟随八十八军军长范绍增加入第三战区序列,出川抗日,在太湖沿线与日军发生多次激战,多次获胜,五爷爷因军功升为连长。终因八十八军非蒋委员长嫡系部队,范绍增明升暗降丢了兵权,失望中离开军队,五爷爷也解甲归田。改朝换代后,宜兴东门外,先后在立帝庙和新塘庵的供销社下伸店中有一个身板笔挺、有着军人气质挑着笋篮担进货的老头,人们只知道他叫任老头子,谁也不知他的经历。

    话题扯远了,重新拉回来。现在月城巷北段近年杂建的民居应该和 “文化街区”浑身不搭界。南段残留仅百十来米所谓的民清建筑群破败不堪,二楼格子窗腐朽松散,摇摇欲坠。它们的格局比起城内曾经的卢公祠、ou亭祠、天官第、忠肃第、金畬堂、厚余堂、吴仕楠木厅等深宅大院那种古朴、严谨,居高临下透视灵魂的建筑形制差得太远了。更无法与文庙(城南小学)、文昌阁(公安局)任家花园(外宾招待所)那些植满苍松翠柏,风景秀丽,充满想象的的建筑群相比。可提到的那些曾经的名件都不存在了。

    依我小人之心揣测,月城巷只是多年前城市改造者因拆迁困难而偶然保留下来的一段老街区,但它好歹孤独地保留了下来。那些不负责任的城市建设决策者们毁掉了上述提到的早已不存在的城市文明和历史遗产,他们纵有百十种理由为这种可耻的行为进行辩解,但我们依然有千百个理由痛骂那些掌握有城市规划决策权的荒唐的败家子。

    据说最近上边的文化历史名城评审小组经实地考察后,包括古城保护专家阮仪三等人都高度评价了宜兴市政府对古城保护的功绩,并且极有可能颁下光芒四射的“历史文化名城”金字招牌,只不过我有点迷惑这牌匾到底该挂在什么地方。

    在这别说林子找不到,连我差不多都不好意思向他介绍它往生的地方。我想象不出除了把街巷两侧这百十来米长的底层店铺拆除砖墙,恢复栏板门,制造一点人工古意,再高价出租给鬼也不知道能不能赚钱的投资客做做小生意,还会有什么更好的保护方法呢?

    斯城已去,月城巷总算还留给我们两点价值:一是硕果仅存的旧社会破败模样,二是它记忆了七十多年前日本人轰炸宜城时,数万百姓扶老携幼,通过这条出东门的唯一街巷蜂拥出城、逃避灾难的景象,它是鬼子侵略宜兴的仅存的不语的历史见证者。      

    林子哪,不要只顾着拍照而走丢喽!  (文/老任)

 

2011年11月20日和老任再去看望了东仓桥:

宜兴月城老街


宜兴月城老街


宜兴月城老街

2011年11月22日整理下文:

因为一段老街,因为一座老桥,便立体地再现了一座城市原始的面貌。

那老街里,箍木桶、弹棉被、包馄炖、吊井水,映入眼帘的,曾经是最为常见的生活场景。如今偶尔在梦里,还会把你拽到那段老街上,看一看井里的水还是否充盈,看一看那惜字洞里有几张纸条,纸条上还有几个你尚未认识的汉字。

那老桥旁,棒槌声、泼水声、唠叨声、嬉弄声,不绝于耳的,曾经是最为亲切的岁月节奏。你走完那段老街,听完青石板撞击心灵的声音,你坐到桥下的小木船上,让轻舟荡漾,在水面上划出一道靓丽的风景。

    风起云涌,天空落下淅沥的小雨。一把油布伞撑着你。伞外,你看见三五个孩童调皮地奔跑在桥面上;你听见老街上响起了悠然的声调:落雨咧,收摊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走进水厂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