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98、由来多传奇  天下第一关(山海关车站的故事)编撰/铁牛

(2016-04-29 18:41:06)
标签:

天下第一关

山海关车站

地名由来

徐达刘伯温

朱元璋

分类: 故事

  98、由来多传奇  天下第一关(山海关车站的故事)编撰/铁牛

    山海关站 站址在河北省秦皇岛市山海关区,邮政编码066200。建于1893年。1982年4月1日,山海关站被铁道部晋升为特等站。位于河北省最东部与辽宁省接壤处,秦皇岛市山海关区境内,燕山渤海之间。远古时期这里属幽州碣石,是东北、华北咽喉要塞的军事重镇。因地势险要,素有“两京锁钥无双地,万里长城第一关”之称。山海关区已获得“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中国旅游胜地 40佳”、“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首批国家4A级景区”、“国家级森林公园”、“国家级地质公园”、“全国万里边疆文化长廊”、“全国教育先进区”、“全国大樱桃之乡”等称号。

    山海关地名由来 山海关古称榆关,也作渝关,又名临闾关。明朝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徐达中山王奉命修永平、界岭等关,在此创建山海关,因其北倚燕山,南连渤海,故得名山海关。清乾隆二年(1737),撤卫置临榆县,为县治所在地。新中国成立前后,先后设秦榆市(今秦皇岛市)山海关办事处、辽西省(今辽宁省)山海关市。1952年11月,山海关市划归河北省。1953年,撤市改称秦皇岛市山海关区,至今。 

    山海关建筑本身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长城关楼古建筑。位于河北省秦皇岛市东北15公里处的山海关,是明长城东部的重要关口。关城东、南、西、北阳门分别称镇东、望洋、迎恩、威远。原四门均筑城楼,现仅存东门城楼,即“天下第一关”门楼,面向关外,设防三重,即罗城、瓮城和城门。“天下第一关”城门楼重檐歇山顶,设68个箭窗。楼内现设文物陈列。山海关自公元1381年徐达中山王奉命建关设卫,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自古即为我国的军事重镇。明末女将军秦良玉、武举吴三桂等镇守过山海关。1961年,山海关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国务院将山海关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旅游景区,“老龙头”、“孟姜女庙”、“角山”、“天下第一关”等六大风景区对中外游客开放,闻名国内外。

    山海关由来的传说 山海关,高大巍峨,人们叫它"天下第一关"。它南边靠着海,北边挨着山,南北8公里,海、关、山,膀挨膀,肩靠肩。它的关城有两翼,一为南翼城、一为北翼城;还有东罗城、西罗城、宁海楼、威远城。城上有牧营、临闾、奎光、澄海等城楼,另有很多箭楼。古人说它"好像金凤展翅,恰似虎踞龙盘"。
  那么,这座城是谁修的呢?
  据说在六百多年前,朱元璋做了大明朝皇帝,他下了一道旨,派元帅徐达和军师刘伯温到京城以北过塞之地围城设防,两年之内,必须完成。
  徐达,刘伯温二人领了旨,带着人马,即日起程,很快就到了边塞。第二天,两人骑马登高寮望,寻找筑城的地方。要讲筑城,徐达是外行,他只会交兵征战,冲锋陷阵;围城设防,却不如刘伯温。刘伯温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学问大了。徐达站在高处一看,连说:"好地方,好战场!"刘伯温却一声不响。第三天,他二人骑马又来这里,徐达又连声说:"好地方,难得的好地方啊!"刘伯温还是一声不哼。第四天,他二人骑马又来到这里,徐达又连连说:" 好战场啊,好战场!"刘伯温还是不哼一声。徐达见状不解,忙问:"军师,我二人领昆来此围城设防,一连三日,你一言不发,到底为什么?""为了大明江山!还为了你...""为我?此话怎说?"刘伯温用马鞭指了前方说:"元帅,你看:北边燕山连绵,南边渤海漫天,在此筑起雄关,真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啊! "徐达素知军师谋略高,就问:"你想修个什么样的?"刘伯温说:"这座城要比别的地方的城都要大要高,要城连城、城套城、楼对楼、楼望楼,筑一座铁壁金城。"刘伯温又用马鞭朝四周一指,说:"元帅,这里既是个好战场,又是个好居处。你看,这里土地肥沃,气候温和,真是个安家定居的好地方呀!"徐达一听恍然大悟,想起军师说"还为了你"的话。徐达连连叫好,当日回营,二人连夜画图,第二天派将送往京城。朝廷准奏,立刻动工。整整干了一年零八个月,关城竣工。
  这天早朝,朱元璋一看徐达、刘伯温回来了,就问:"二位爱卿回京,城池可筑成?"二人出班奏道:"托圣上洪福,可曾命名?"徐达、刘伯温二人一听,都愣住了。当时降旨,只叫筑城,未让命名呀!徐达心直,刚一张嘴,只见刘伯温跨前一步说:"臣等未敢妄动。只是那座城,南入海北依山,真可谓山海之关,万岁圣明,请恩示吧!"朱元璋一听,把手一摆说:"好,就叫山海关!"
  从朝里回来,刘伯温随徐达到了徐府,对徐达说:"我不能再在朝为官了,我得走了"。徐达忙问:"干啥去?"刘伯温说:"我本是山野道人,还是去游四海去吧!"徐达不解,说:"你我随皇上南征北战,从定江山,如今又修了山海关城,可谓劳苦功高,本该享荣华富贵,这么走了,皇上知道不会奏准的。"刘伯温说:"差矣!万岁如让咱共享荣华,就不会派咱俩边塞筑关城,也不会只给两年期限。你我若不接旨,性命难保;接旨若不按期完工成,又犯欺君之罪;若筑成私下命名,属目无皇上;而今未敢命名,也属办事不周,这只是刚刚开始呀!"徐达大惑:"军师,你是说......"刘伯温手一挥说出"兔死狗烹,鸟尽弓藏。帝与臣,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安东的例子还少吗?"一席话,说得徐达目瞪口呆,半天才说:"军师,你一走了之,我怎么办?"刘伯温说:"你不能走,你要随朝伴驾,无论何时,不要离开万岁左右。赶你,你也不要离开。另外,你的孩子不能留在京城,让他们到山海关那个地方去吧。那里城高池深,不受兵刀之苦,即使烽火连天,此处进有平川,退有高山,是用武之地。"徐达说:"就照军师的话做。明天,叫小儿去山海关。"正说着,闯进一员大将,姓胡名大海。他在帐外听到了徐、刘二人谈话,进屋就嚷:"元帅,我与你出生入死,驰骋疆场,如今公子要去山海关,我也打发一个孩子随他同行吧!"话没落音,大将常遇春又来了。刘伯温素知眼前这三位是生死之交,就把事情原委告诉了他。常遇春也坚持打发一个孩子同去山海关。
  不久,刘伯温不辞而别,徐达按刘伯温所言,寸步不离皇上,方保性命。而胡大海、常遇春等开国元勋,竟都糊糊涂涂地死在庆功楼火海之中。
  再说,徐达、胡大海、常遇春的三个儿子到了山海关,定居安家。后来,这三家的后代,在山海关城里修了徐达庙,城东北修了胡家坟,城西南修了常家坟,都立了石人石马石牌坊。人们议论起来,都说刘伯温有眼力,有本领,修了北京城,又修了山海关城。

    天下第一关匾额的传说 山海关是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是世界文化遗产——中国万里长城的形象代表之一。悬挂在山海关城楼上的"天下第一关"匾额,长5米多,高1.5米,为明代著名书法家萧显所书,字为楷书,笔力苍劲浑厚,与城楼风格浑然一体,堪称古今巨作。相传,最后的"一"字,不是一起写上去的,而是书者将蘸满墨汁的笔抛向空中点上去的。

    坊间传说,五百多年前,明成化皇帝亲自降旨,要在山海关城楼上挂一块题为“天下第一关”的大匾。当时镇守山海关的是一位兵部主事(相当于国防部处长),他接到圣旨后,立即派人爬上箭楼,量好尺寸,请木匠做了一块长一丈八尺,宽五尺的巨匾。匾做好了,找谁来写呢?兵部主事和部下商量了一天一夜,终于想起一个人来。这人姓萧名显,两榜进士出身,当过福建按察司佥事,书法好,因年老辞官,归家山海关赋闲。

    第二天上午,兵部主事亲自到萧家拜访,说明来意。萧显沉吟了半晌,才点头答应。不过他提出,写这种字,不能急,不能催,兵部主事只好答应下来。

    转眼二十多天过去了,没有消息。兵部主事让手下人预备好了几样东西:几匹绫罗缎匹,几枝大型湖笔,派一名亲信给萧显送去。时间不长,送礼人回来了,禀报说:“萧老先生在偏院里练功,每天起早贪黑地在院里耍一根长扁担。”兵部主事不解,这耍扁担跟写字有何关系,不管他,已经等了这么多天了,那就再等等吧。

    又过了二十多天,还是没动静。兵部主事又让手下人准备了一些上好的徽墨、宣纸,派亲信带着东西又到了萧家,送礼人回来禀报说:“萧老先生正在屋子里吟诗,背诵着什么飞流直下三千尺呀,什么疑是银河落九天呀……什么来如雷霆收震怒啊,罢如江海凝青光呀。……”“他见到礼物后怎么说?”“他说再过一月就可以写了。”

    兵部主事对这话不太理解,但总算有了一个期限,那就等着吧,兵部主事万没想到,第二天他接到兵部一封急信,说是新任蓟辽总督代皇帝要来山海关视察挂匾事宜,预计三天内到达。这下可把兵部主事急坏了,立马让人抬着那块木匾和一坛子墨汁赶往萧家。

    到了萧家,寒暄之后,就把兵部传来的急信之事向萧显述说了一遍,萧显也是官场上下来的人,自不怠慢,立即行动起来。只见他,提着笔在匾前来回走着,一边走,一边端详,一会儿点头,一会儿大笑;忽然,他停下身子,凝神屏气,开始动笔了。只见他,落笔如高山坠石,起笔如飞燕掠食,有快,有慢,又稳,又准,笔随身行,不一会儿,“天下第一关”五个大字写好了。你再看萧显,浑身是汗,满脸通红。兵部主事忙拱手道谢。萧显说:“本来想用一个月的时间阅读古诗,陶冶情性,可惜呀,时间太急了。”兵部主事连忙说:“这已经很好了,已经很好了。”第二天上午,兵部主事一面命人把大匾挂在箭楼上,一面在箭楼下的“悦心斋”酒楼宴请萧显。酒过叁巡,宾主凭栏仰望,萧显这才发现“下”字少了一点。此时,把总禀报蓟辽总督已过石河,回府取笔登楼补写已来不及,怎么办?萧显急中生智,命书童马上研墨,随手抓过堂倌手中的一块擦桌布,手中一团,饱蘸墨汁,用尽平生之力,朝箭楼上的匾额甩去。只听“叭”的一声,墨布正好落在了“下”字右下角,补上了那一“点”。众人齐声贺彩,同声赞道:“萧公神来之笔,神来之笔!”

这是有关萧显书写“天下第一关”雄匾的传说,里面加了许多民间演绎的成分,只能当故事听了。听说萧显书写的这块匾,现收藏在山海关城楼内。城楼上悬挂的是后来的仿制品。

    “天下第一关”匾额到底是谁题写的?

山海关“天下第一关”匾额的书写者究竟是谁,至今众说不一,有说是王羲之写的,有说是明成化年间山海关进士萧显写的,还说他写匾额时忘写了“下”字的一点,挂好匾额时才发现,用一团布蘸上墨汁抛上去补成一个下字。
  其实山海关是在明朝初年才设立的,生于晋代的王羲之不可能为关门题匾额。而萧显提写的也只是初设关时的第一块匾额。因当时的匾额是用木板制成的,年深月久不免会朽坏。后来重修山海关时萧显早已作古。我们现在看到的匾额是一位名不见经传的落地秀才写的,其中还有一段传奇故事。
  这位秀才是山海关附近村子里的人,他不但学问渊博,而且还写得一手好字,但他生性清高,不肯送礼给主考官,为此多次科考名落孙山,只好在村里教私塾糊口。重修山海关时,主持工程的知府一时找不到写匾额的人,心里十分着急。有人推荐那位秀才,并让知府亲自上门去请。知府听说是个教书的,便说一个穷秀才还用本官去请,给他几两银子不就自己跑来了吗?知府的话传到秀才耳朵里,他发誓不帮知府写半个字。不久,工程眼看要完工,只等着塑匾额的字了,可等了一天又一天,还是不见秀才来写字。推荐的人怕知府怪罪和耽误工程,便设了个计,把秀才的几位朋友请来,要他们轮流去请秀才写大招牌。这个写的是“天天饭店”,那个写的是“下榻佳处”,暗中把“天下第一关”几个字藏在里面。
  秀才不知是计,一一照着去写。当写到最后一块带有“关”字的招牌时猛然醒悟,这是知府设计套他写字。于是,他刚写完关字外面的门(过去用繁体字“關”)便搁笔不写了,任凭朋友怎样劝说也不行。朋友无奈,只好拿着尚未写完的关字去回复知府。知府吩咐把几张招牌中有关的字剪下来拼在一起,那字果然写得气势非凡,比当年进士萧显写得还好。但最后一个关字门里面还空着,怎么往门头上挂呢?知府又不愿亲自去请秀才,只好找个字写得比较好的人把关字补齐,然后塑到匾额上去,但补上的部分毕竟功力差了一大截,远看还可以,近看就明显配不上了,所以山海关匾额就传下“远看山海关,近看山海门”的说法,一直流传到今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