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由来多传奇 天下第一关(山海关车站的故事)编撰/铁牛
(2016-04-29 18:41:06)
标签:
天下第一关山海关车站地名由来徐达刘伯温朱元璋 |
分类: 故事 |
那么,这座城是谁修的呢?
据说在六百多年前,朱元璋做了大明朝皇帝,他下了一道旨,派元帅徐达和军师刘伯温到京城以北过塞之地围城设防,两年之内,必须完成。
徐达,刘伯温二人领了旨,带着人马,即日起程,很快就到了边塞。第二天,两人骑马登高寮望,寻找筑城的地方。要讲筑城,徐达是外行,他只会交兵征战,冲锋陷阵;围城设防,却不如刘伯温。刘伯温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学问大了。徐达站在高处一看,连说:"好地方,好战场!"刘伯温却一声不响。第三天,他二人骑马又来这里,徐达又连声说:"好地方,难得的好地方啊!"刘伯温还是一声不哼。第四天,他二人骑马又来到这里,徐达又连连说:"
好战场啊,好战场!"刘伯温还是不哼一声。徐达见状不解,忙问:"军师,我二人领昆来此围城设防,一连三日,你一言不发,到底为什么?""为了大明江山!还为了你...""为我?此话怎说?"刘伯温用马鞭指了前方说:"元帅,你看:北边燕山连绵,南边渤海漫天,在此筑起雄关,真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啊!
"徐达素知军师谋略高,就问:"你想修个什么样的?"刘伯温说:"这座城要比别的地方的城都要大要高,要城连城、城套城、楼对楼、楼望楼,筑一座铁壁金城。"刘伯温又用马鞭朝四周一指,说:"元帅,这里既是个好战场,又是个好居处。你看,这里土地肥沃,气候温和,真是个安家定居的好地方呀!"徐达一听恍然大悟,想起军师说"还为了你"的话。徐达连连叫好,当日回营,二人连夜画图,第二天派将送往京城。朝廷准奏,立刻动工。整整干了一年零八个月,关城竣工。
这天早朝,朱元璋一看徐达、刘伯温回来了,就问:"二位爱卿回京,城池可筑成?"二人出班奏道:"托圣上洪福,可曾命名?"徐达、刘伯温二人一听,都愣住了。当时降旨,只叫筑城,未让命名呀!徐达心直,刚一张嘴,只见刘伯温跨前一步说:"臣等未敢妄动。只是那座城,南入海北依山,真可谓山海之关,万岁圣明,请恩示吧!"朱元璋一听,把手一摆说:"好,就叫山海关!"
从朝里回来,刘伯温随徐达到了徐府,对徐达说:"我不能再在朝为官了,我得走了"。徐达忙问:"干啥去?"刘伯温说:"我本是山野道人,还是去游四海去吧!"徐达不解,说:"你我随皇上南征北战,从定江山,如今又修了山海关城,可谓劳苦功高,本该享荣华富贵,这么走了,皇上知道不会奏准的。"刘伯温说:"差矣!万岁如让咱共享荣华,就不会派咱俩边塞筑关城,也不会只给两年期限。你我若不接旨,性命难保;接旨若不按期完工成,又犯欺君之罪;若筑成私下命名,属目无皇上;而今未敢命名,也属办事不周,这只是刚刚开始呀!"徐达大惑:"军师,你是说......"刘伯温手一挥说出"兔死狗烹,鸟尽弓藏。帝与臣,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安东的例子还少吗?"一席话,说得徐达目瞪口呆,半天才说:"军师,你一走了之,我怎么办?"刘伯温说:"你不能走,你要随朝伴驾,无论何时,不要离开万岁左右。赶你,你也不要离开。另外,你的孩子不能留在京城,让他们到山海关那个地方去吧。那里城高池深,不受兵刀之苦,即使烽火连天,此处进有平川,退有高山,是用武之地。"徐达说:"就照军师的话做。明天,叫小儿去山海关。"正说着,闯进一员大将,姓胡名大海。他在帐外听到了徐、刘二人谈话,进屋就嚷:"元帅,我与你出生入死,驰骋疆场,如今公子要去山海关,我也打发一个孩子随他同行吧!"话没落音,大将常遇春又来了。刘伯温素知眼前这三位是生死之交,就把事情原委告诉了他。常遇春也坚持打发一个孩子同去山海关。
不久,刘伯温不辞而别,徐达按刘伯温所言,寸步不离皇上,方保性命。而胡大海、常遇春等开国元勋,竟都糊糊涂涂地死在庆功楼火海之中。
再说,徐达、胡大海、常遇春的三个儿子到了山海关,定居安家。后来,这三家的后代,在山海关城里修了徐达庙,城东北修了胡家坟,城西南修了常家坟,都立了石人石马石牌坊。人们议论起来,都说刘伯温有眼力,有本领,修了北京城,又修了山海关城。
这是有关萧显书写“天下第一关”雄匾的传说,里面加了许多民间演绎的成分,只能当故事听了。听说萧显书写的这块匾,现收藏在山海关城楼内。城楼上悬挂的是后来的仿制品。
山海关“天下第一关”匾额的书写者究竟是谁,至今众说不一,有说是王羲之写的,有说是明成化年间山海关进士萧显写的,还说他写匾额时忘写了“下”字的一点,挂好匾额时才发现,用一团布蘸上墨汁抛上去补成一个下字。
其实山海关是在明朝初年才设立的,生于晋代的王羲之不可能为关门题匾额。而萧显提写的也只是初设关时的第一块匾额。因当时的匾额是用木板制成的,年深月久不免会朽坏。后来重修山海关时萧显早已作古。我们现在看到的匾额是一位名不见经传的落地秀才写的,其中还有一段传奇故事。
这位秀才是山海关附近村子里的人,他不但学问渊博,而且还写得一手好字,但他生性清高,不肯送礼给主考官,为此多次科考名落孙山,只好在村里教私塾糊口。重修山海关时,主持工程的知府一时找不到写匾额的人,心里十分着急。有人推荐那位秀才,并让知府亲自上门去请。知府听说是个教书的,便说一个穷秀才还用本官去请,给他几两银子不就自己跑来了吗?知府的话传到秀才耳朵里,他发誓不帮知府写半个字。不久,工程眼看要完工,只等着塑匾额的字了,可等了一天又一天,还是不见秀才来写字。推荐的人怕知府怪罪和耽误工程,便设了个计,把秀才的几位朋友请来,要他们轮流去请秀才写大招牌。这个写的是“天天饭店”,那个写的是“下榻佳处”,暗中把“天下第一关”几个字藏在里面。
秀才不知是计,一一照着去写。当写到最后一块带有“关”字的招牌时猛然醒悟,这是知府设计套他写字。于是,他刚写完关字外面的门(过去用繁体字“關”)便搁笔不写了,任凭朋友怎样劝说也不行。朋友无奈,只好拿着尚未写完的关字去回复知府。知府吩咐把几张招牌中有关的字剪下来拼在一起,那字果然写得气势非凡,比当年进士萧显写得还好。但最后一个关字门里面还空着,怎么往门头上挂呢?知府又不愿亲自去请秀才,只好找个字写得比较好的人把关字补齐,然后塑到匾额上去,但补上的部分毕竟功力差了一大截,远看还可以,近看就明显配不上了,所以山海关匾额就传下“远看山海关,近看山海门”的说法,一直流传到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