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4、甘谷县渭水峪有个状元村(渭水峪车站的故事)

(2012-10-09 14:49:20)
标签:

宋体

水峪村

状元村

甘谷县

人才辈出

文化

分类: 故事

                      24甘谷县渭水峪有个状元村(渭水峪车站的故事)

 

    渭水峪站 站址在甘肃省甘谷县渭阳乡,邮政编码741200。建于1952年。渭阳乡地处陇西县城北部干旱山区,乡政府驻地距县城25公里,自民国时期建乡以来,这里一直山大沟深,土地辽阔,资源匮乏,生产生活条件艰苦。现全乡农民收入主要靠种植洋芋为主,洋芋种植面积占到总耕地面积的一半以上。渭水峪位于甘谷县最东端,距甘谷县城12公里,是有名的状元村。

    甘谷县渭水峪有个状元村

    甘谷县渭水峪有这样一个村子,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已有708人走进了令人神往的大学殿堂,户均达到了1名大学生,成为闻名遐迩的高考状元村,这就是甘谷县渭阳乡渭水峪村。

  渭水峪村虽不起眼,却因教育发达,人才辈出而驰名陇上。

    2008714日,甘谷县渭水浴村的张秋霞同学收到了一封来自兰州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她是今年这个村38名金榜题名者之一。至此,新中国成立以来这个村已有708人走进了令人神往的大学殿堂,户均达到了1名大学生,成为闻名遐迩的高考状元村。
   
渭水峪村虽不起眼,却因教育发达,人才辈出而驰名陇上,历代先贤中,渭水峪村名流可谓不绝于史,翰林田树桢等是他们中的杰出代表。

    时光流转,今日的渭水峪人虽然“人在半山住”,但是对文化知识的渴望和执著没有改变,据说村民每年平均把收入的56%都用于下一代接受教育上。这个偏僻的小村庄平均每户都有一名大学生。在这里,邻里之间富裕的标志不再是钱财的多少,而是比谁家的名牌大学生多,这样的“攀比之风”想不出大学生都难。“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成为村里人的口头禅。

     “文革”前,村上已有40余人毕业于高等学府。1977年是恢复高考的第一年,村上33人参加高考,各类大中专院校录取29人。高校扩招后,这个村更是捷报频传,莘莘学子们如鱼得水般跨进了梦寐以求的大学学堂。
   
在渭水峪村,随便走进10户人家,至少6户有大学生,孩子全部考上大学或考上两个三个大学生的家庭已达50余户。子女全部考上大学的家庭,几乎家家走过了一条供子女上学的异常艰辛的道路。全村目前在外求学的150余名大学生,仅学习费用年支出达160多万元,而全村年收入仅300余万元。“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渭水峪人作了最好的诠释。

    目前,在渭水峪村,衡量一个家庭是否文明、富有、高雅的标志不是谁家有多少钱,而是谁家出了几名大学生,有无名牌大学生、有无研究生、有无博士生。 

站在高处,整个渭水峪尽收眼底。高矮不平的土坯房中,只有一座白色的砖瓦楼房分外显眼,那便是村里唯一的小学。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是渭水峪最美最永恒的音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