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红楼梦》结合相关史料可证雍正帝是正当袭位

(2019-11-11 18:34:06)
标签:

《红楼梦》

历史

红学辨伪

篡位

《红楼梦》结合相关史料可证雍正帝是正当袭位
   
《红楼梦》结合相关史料可证雍正帝是正当袭位

       第二回,冷子兴演说荣府之事:荣公死后,代善袭了官,长子贾赦,次子贾政。代善死后贾敬袭了官。但是“代善临终时遗本一上,皇上因恤先臣,即令长子袭官外,问还有几子,立刻引见,遂额外赐了这政老爹一个主事之衔,令其入部学习,如今现已生了员外郎了”。这里所说的贾赦,贾政,同为雍正帝化身。“遂额外赐了这政老爹一个主事之衔”这句话,透出雍正帝登基当皇帝,是“额外”得来的。贾政“原欲以科甲出身的”,原来定的皇位继承人是二阿哥太子胤礽,正因为太子被废了,所以这个皇帝之位才“额外”赐给了胤禛。“主事之衔“的用意,就是隐寓胤禛当上了皇帝。贾赦贾政之名合起来,正是“摄政”之意。冷子兴这番交待,透出胤禛当皇帝,确实是康熙皇帝传给他的帝位。

      作者的真事隐,是实录其事,又非假拟妄称。是追踪蹑迹不敢稍加穿凿地隐于假故事之中的,因此我个人相信这个隐情的真实性。我的宗旨是,用相关的史料来辅助真事隐的探索。而不是用什么真事隐去证明历史,更不是什么历史考证。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
 
       本日戊刻,康熙皇帝逝世。终年六十九岁。
本日寅刻:帝召皇三子诚亲王胤祉,皇七子淳郡王胤祐,皇八子贝勒胤禩,皇九子贝子胤禟,皇十子敦郡王胤?,皇十二子贝子胤祹,皇十三子胤祥,理藩院尚书隆科多至榻前。谕曰: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著继朕登基,即皇帝位。 
       [又]:皇四子胤禛闻召赶到,巳刻进宫,帝告以病势日臻之故,是日,胤禛三次进见问安。帝仍以为君不易之道,平治天下之要,加以训诫。并解其头项所挂念珠援胤禛曰:“此乃顺治皇帝临终时赠朕之物,今我赠尔,有意存焉,尔其知之”。又曰:“废太子,皇长子性行不顺,依前拘囚,丰其衣食,以终其身。废太子第二子朕所钟爱,其特封为亲王”。:(高丽)国在京使者闻知感叹曰“康熙之临终处事,可谓善矣”。
《清史编年》
 
       关于雍正帝是不是正当继位,史学界还有争议,史料上有很多疑点。从这个史料上看,雍正帝应该是正当继位。康熙帝传念珠和安排废太子之事,不就等于告诉胤禛自己将帝位传给他了吗?

       所谓的雍正皇帝篡改遗诏说,下毒说,以及夺嫡说,都是扑风捉影。这么简单的事体情理,怎么就看不明白呢?清史谜案虽多,但这个问题稍稍动动脑子,将各种资料综合地分析一下,在取其事体情理的考量下,是能捋出头绪的。众皇子如果不是亲耳听到父皇口谕将皇位传给老四,他们岂能当即俯首称臣。从当时的情况看,即便有书面遗诏,如果不是康熙皇帝亲自向众皇子确认,也不会被众皇子认可的。有的皇子为谋夺储位,早已红了眼,又岂容老四封宫、下毒、假传遗昭。

       胤禛在谋得皇位上,是玩了阴谋,与十三弟胤祥合谋,将太子胤礽从太子宝座上拉了下来。为此胤禛把自己最好的兄弟十三阿哥允祥都搭了进去。允祥被父皇制裁,受了十来年的罪,替四哥背了十来年的黑锅。付出这么大的代价才把二哥从太子宝座上拉下来,胤禛岂能将皇位再拱手让给别人。胤禛的行为是有非正当承位之嫌,但他十多年之前的阴谋骗过了父皇,使他在父皇临终之际合法地当上了新皇帝。也就是说,胤禛以非法手段,获得了合法的即位。

       但是,由于胤禛登基之后,对一些曾经谋夺储位的皇兄弟们打击面过大过狠,逼得他们的属下在发配途中,给胤禛造了很多谣言。而且没有任何人向皇帝报告,使谣言越传越广,天下人人皆知,信以为真。

       所以到现在还有人怀疑胤禛即位是否正当。他们把内阁编制的胤禛即位遗诏视为伪诏,以此来否定胤禛即位的合法性。岂不知康熙皇帝临终时,根本没有什么书面遗诏,有的只是在众皇子面前的口谕。这个内阁补写的诏书,被一些人认定非康熙帝遗诏,反成了胤禛篡位的凭证了。可见,同样的史料,各有不同的视角和理解。

       我们如果取其事体情理地关注胤禛诸多皇兄弟们的表现和态度,就不难发现胤禛即位当天,是玩不了任何阴谋来夺嫡的,有那么多不怕死的眼睛盯着这个皇位呢。那些下毒、逼宫之说更是无稽之谈。真的下毒逼宫,逼宫者岂能让众皇子及外国使臣留在畅春园?康熙帝能怕逼吗?众皇子能惧怕逼吗?可见那些看似有道理的猜测说辞,都禁不住取其事体情理的推敲。

       这个真相,是我探索《红楼梦》真事隐稍带发现的。由于探索真事隐,才不得不查证一些清史资料,并非对清宫有什么兴趣,而主张清宫说。更不会要求他人认同这个真相。

且看雍正帝对当时情景的阐述: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冬至之前……

至十三日,皇考召朕于斋所。朕未至畅春园之先,皇考命诚亲王允祉、淳亲王允祐、阿其那、塞思黑、允?、公允祹、怡亲王允祥、原任理藩院尚书隆科多至御榻前,谕曰:“皇四子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著继朕即皇帝位。”是时,惟恒亲王允祺以冬至命往孝东陵行礼,未在京师,庄亲王允禄、果亲王允礼、贝勒允(示禺)、贝子允祎俱在寝宫外袛侯。
    及朕驰至问安,皇考告以症侯日臻(增)之故,朕含泪劝慰。其夜戌时,龙驭上宾。朕哀恸号呼,实不欲生,隆科多乃述皇考遗诏。朕闻之惊动,昏仆于地。诚亲王等向朕叩首,劝朕节哀。朕始强起办理大事。此当日之情景,朕之诸兄弟及宫人内侍与内廷行走之大小臣工所共知共见者。
《大义觉迷录》

       这条史料说明,康熙皇帝临终前,召见众皇子的“谕曰”,是口头的谕旨,不是书面的遗诏。隆科多向胤禛宣布的也是康熙皇帝的口头遗诏。康熙皇帝在两废太子之后,看到一些皇子还挖空心思地谋争储位,从而放弃了立储念头。因为不管立谁,都是对自己皇位的威胁。所以直到临终前才决定让老四继承皇位,这样就不会有事先预备好的书面遗诏了。

我们再看看雍正帝发出的一段感叹。

雍正六年六月二十日:
       朕御极以来,允祉举动无礼,妄行渎奏之处不可枚举。朕思现在唯此一兄,事事容忍。昨于诸王大臣前愤怒情况,实属悖逆。但朕兄弟内如此等者几人,故为此种狂妄,必欲令朕将伊等治罪,其心诚不可解。良由朕不能感化所致,亦未可谓皆若辈之罪也。
《清史编年》雍正朝)

       在这里,雍正帝对兄弟们为什么怨恨他只字不提,他兄弟们好像就不怕他治罪。尤其是雍正皇帝一母胞弟,十四阿哥允禵,更是不把四哥胤禛放在眼里。结果是被圈禁治罪。其母也因哥俩骨肉相残,不久便抑郁而死。

       老八、老九、老十加之三哥允祉,都不在乎雍正帝的打击治罪,似乎就想向世人证明胤禛是个残暴冷酷、无情无义之辈。

       由此可联想到康熙皇帝驾崩,胤禛即位的当时情景。如果这些兄弟们不是亲耳听到父皇将皇位传给胤禛的话,当时就能闹翻天。现今很多人对康熙传位遗诏都持怀疑态度,就是因为没能看懂史料上所反映的真实情景。那就是,康熙皇帝临终前,在众皇子面前只是口头遗诏,并没有将皇位传给皇四子胤禛的满汉两种文字的诏书。现存诏书,是雍正帝举行登基大典前由内阁补写的。

       以康熙帝的考量,深知众皇子争储的血腥后果。光有诏书没人信,必须当着众皇子面宣谕清楚。事实证明,即便康熙帝当时说清了,都免不了后患连连。如果众皇子没有亲耳听到康熙帝的口谕遗诏,当日就得血溅庙堂。我们稍通此情,不难明辨此理。

孙华天
2019-10-16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