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湖历史资料
(2017-02-17 14:41:27)分类: 转载文章 |
衡水湖由来说法一
衡水湖,俗称“千顷洼”,又叫“千顷洼水库”,湖面75平方公里(在冀州境内57平方公里,桃城区境内18平方公里)。面积与蓄水规模仅次于白洋淀,是华北平原第二大淡水湖,单体水面积位居华北第一。2000年7月,被国家林业局和省政府批准为河北省衡水湖湿地和鸟类省级自然保护区。2003年6月,被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据考证,衡水湖为浅碟形洼淀,由太行山东麓倾斜平原前缘的洼地积水而成,属黑龙港流域冲积平原中冲蚀低地带内的天然湖泊。历史上,衡水湖是古代广阿泽的一部分,广阿泽包括任县的大陆泽和宁晋县的宁晋泊。历史文献记载,衡水湖曾称信都洚、博广池、冀州海子等。相传,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以前,在这里有一个大湖泊,黄河流经于此。河北省地理研究所《关于河北平原黑龙港地区古河道图》表明,在衡水、冀州、南宫、新河、巨鹿、任县、隆尧、宁晋、辛集一带确有一个很大的古湖泊遗迹,古湖长约67公里,后来湖泊渐淤,分成现在的宁晋泊(在宁晋县附近)、大陆泽(在任县附近)和衡水湖。
河北衡水湖风光
衡水湖在历史资料中多有记载。《汉志》中提到:“信都县有洚水,称信洚”。《洪志》中指出:“海子所谓河也,又称洚水,即冀州海子。”《真定志》记载:“衡水盐河与冀州城东海子,南北连亘五十余里,旧名冀衡大洼。”清代贺涛《冀州开渠记》中说:“滏水自西南来,至州北境,折而东,横亘衡水界中。县城俯其南,并岸而西四五里,左转至冀州城东。地淤下,广五里,狭亦不减三里,北二十余里隶于县者曰衡水洼,南十余里,隶于州者曰海子。”清代《吴汝纶日记》中也提到:“冀州北境直抵衡水,地势洼下,乃昔日葛荣陂也。”据考证,上面几处提到的“信洚”、“海子”、“洚水”、“冀衡大洼”、“衡水洼”、“葛荣陂”等,就是现在的衡水湖。
衡水湖在历史上曾为黄河、漳河、滹沱河故道,水灾频繁。据《冀州开渠记》称:“冀中衡南之地无阡垄疃畛,而为耒鎛所不加者盖十余万亩也。《冀县志》中提到:“方四十里,斥囟弥望,地不生毛。”故治理开发衡水湖就成了历代州官利民成业的一件大事。隋朝的州官赵煚曾在此处修赵煚渠。唐贞观十一年冀州刺史李兴利用赵煚渠引湖水灌溉农田。清乾隆年间直隶总督方敏恪曾将衡水湖水“导使入滏,立闸以为闭纵”,“建石闸三孔,宣泄得利”,使这片荒地变成沃田。知州吴汝纶鉴于“嘉庆以后,闸废河淤”,于光绪十年开渠通滏,挖成一条长六十余里、宽七丈、深丈余的泄水河,“泄积水于滏,变沮洳斥囟之田为膏腴者且十万亩”。人们为了纪念他,称此渠为“吴公渠”。清代州学岁贡生张楚航墓表中谈到吴公渠修成后的情况时说:“自州城西北八里,尉迟潭迤东北六十里至衡水县治增田十余万亩。斥囟泽洒悉变膏沃。”,《冀州开渠记》中也说:“水既有归,田皆沃饶”,“夏秋水盛,舟楫往来,商旅称便,州境遂富。”。《信都竹枝词》中也有记载:“漳河水浊滏水清,二水同流静不争。中有鲤鱼长尺半,为郎伴作解酲羹。”
尽管历代州县曾多次治理衡水湖,以趋利避害,造福民众,但真正科学规划、整体治理衡水湖还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1958年,冀县对衡水湖重新治理,在洼内筑西围堤,搞东洼蓄水灌溉,但因工程不配套,提水能力差,长期高水位蓄水致使周围土质盐渍化,故于1962年放水还耕。1972年冀县修建东洼水库。1974年衡水地区又组织冀县、枣强、武邑、衡水四县重修东洼。1977年扩建西洼,到1978年为止,将衡水湖建成了一个能引、能蓄、能排的成套蓄水工程,习惯上称为“千顷洼水库”。
衡水湖由来说法二
衡水湖旧称“千顷洼”,《明史》称深州衡水县“西南有盐池”,“盐池”即其明清时旧称也。1958年筑堤建闸蓄水后始称衡水湖。衡水湖古与盐河相通,由衡水县(今桃城区)的“北沼”(原名衡水洼)、冀州(今冀州市)的海子和尉迟潭三部分组成,又称“三海”。“三海”与古盐河相连,面积十余万亩,因称千顷洼。
1、大禹造湖
相传大禹治水时,在衡水湖处掘了一锨土,从而留下了这片大洼,历经时代变迁,最后演变成了现在的衡水湖。
2、龙宫借宝
传说在远古的时候,衡水湖是东海龙王敖广的故乡,后来由于黄河泥沙的淤积,才变成了一片低洼地,敖广也搬了家,但他居住过的龙宫还埋在这块地下。当时有兄弟两人在此耕种,老大跟着父母学会了种田,是种田能手,媳妇聪明能干;老二好吃懒做,媳妇刁泼贪婪。老大靠辛勤劳动,庄稼长得好,小日子超过越红火;老二贪图安逸,地里长不出什么东西,日子越过越糟糕,混不下去了,就靠偷庄稼糊口。有一年夏季,老大种了二亩西瓜,在锄地时刨出了开龙宫大门的金钥匙,并归还了守护龙宫的小龙王。小龙王为报答老大,邀请老大、老二到龙宫中取宝。等到了商定的时间,老大、老二随小龙王走到东海子的最低洼处。小龙王手指向下连指了三下,大地裂开了一条二尺多宽的缝。三人钻入地缝,临近龙宫时,小龙王又双手一分,龙宫的金门立刻大开。只见里面全是堆积如山的金珠玉翠。老大只拿了几块碎金银,老二却大把大把地将珠宝往兜里装,包里放。小龙王和老大走出了金大门,老二却因负重过量,累得口吐鲜血而亡。哥哥痛哭着和小龙王到了地面,大地裂缝随即轰隆一声又合拢了。
3、金龟醉酒
相传在很早以前,大禹治水来到冀州。他看到滏阳河的河道窄狭,洪水季节经常泛滥成灾,便决计开挖河道。玉皇大帝见大禹治水日夜奔波,十分辛苦,就派金龟将军前来当他的坐骑。金龟将军自天上来到人间,自以为是玉皇驾前的一员大将,根本不把大禹放在眼里,不甘心当他的坐骑,就当起了治河的开路先锋。有一天,金龟将军擅离职守喝的酩酊大醉。大禹对金龟将军说:“滏阳河是太行山以东天水入东海的主要河道,应该挖宽一些。”金龟将军酒醉神智恍惚,将大禹“挖宽一些”的指令,误听为“挖弯一些”。结果,他迷迷糊糊地将滏阳河挖成了九曲十八弯。直到现在滏阳河还是弯弯曲曲。
4、金鸡城
古冀州城又叫金鸡城。传说,在袁绍统治冀州的年代里,老百姓苦不堪言。今日敛,明日征,又抓夫,又抓丁,不是强迫挖壕,就是抓去给袁家筑墓室,修大冢。弄得四方怨声载道。这时,出了一个叫李三娘的仙女,她逢双日在城外湖里磨面,逢单日从傍晚到半夜里骑着神牛给各家各户送面粉。人们都对李三娘感恩戴德。袁绍为了让李三娘帮他兴兵,夺取天下,就在一天与妻子刘氏坐着龙车凤辇,到城外去请李三娘和神牛。袁绍坐的车刚到城门,车轮一动,就听到城楼下“吱吱吱,吱吱吱”叫个不停,跟鸡的叫声完全一样,并且响亮悦耳。又因城门洞子捧音,“吱吱吱”回声不断。连城门楼上的兵勇都听见了。他下车四处寻找,就是找不到叫声在哪里。车辇一动,那叫声又立刻响起来。他的夫人害怕了,忙令车辇离开城门,过了瓮城,叫声才没有了。有人在后边一跺脚,城门洞里“吱吱吱”的叫声又响起来。谁也不知道这声音是给李三娘报讯的神鸡在叫。李三娘的报讯鸡叫,知道袁绍要来,于是骑着神牛,腾云驾雾,向泰山方向去了,以后再也没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