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留后人评说中
游览襄阳古隆中
龍立彪
我是从贵州黔东南苗家山寨走出来的子弟,游览名胜古迹是一件非常高兴的事。1976年夏天,我从湖北到河南邓州公差,路经襄阳时借机参观了湖北襄阳城西诸葛亮躬耕的地方-古隆中。
1998年因工作再次到襄阳,和同事们一道又一次游览了隆中。1976年没有随身的照相机没有照片,这里只有1998年的留影。
龍立彪1998年在襄阳隆中留影
“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广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对古隆中这样描述。今天的古隆中的自然景观似乎变化不大,只是增添了许多纪念性建筑。进入古隆中山口。人人必经一座三门石坊,正中雕刻着“古隆中”三个大字,背阴写着“三代下一人”。这含义明显:诸葛亮是夏、商、周以后的近千年来唯一的人物,也是中华民族智慧的象征,两边除镌刻着杜甫“三顾频烦天下事,两朝开济老臣心”的诗句外,还有摘录自诸葛亮《诫子书》一文中的“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八个大字。转过石坊,就是诸葛亮曾“躬耕垄亩”逾十载的躬耕田,土地方方正正,很是整齐。前行为小虹桥。刘备二顾茅庐时,在这桥边遇到诸葛亮的岳父黄承彦,见老人衣着不凡,误以为是孔明,便滚鞍下马,趋前问候,闹了一场误会,小虹桥却因此著称于世。清王的《隆中十咏》写到小虹桥说:“有人暑物思玄德,曾向小虹桥上行”。可见这座小桥很有些不凡的历史。

武侯祠是隆中传统十景之一,为隆中的主要建筑,坐落在隆山的东山梁上。它是供奉诸葛亮的祠宇,整个建筑群雄伟壮观。祠内诸葛亮、刘备、关羽、张飞及蜀汉政权中功勋显赫的文武大臣塑像威武雄壮,栩栩如生,真是“山中有遗貌,矫矫龙之姿”。
刘备“三顾茅庐”和脍炙人口的《隆中对》故事都发生在古隆中。据古隆中的资料记载,历代相继在此修建纪念性建筑和景点62处,其中多处为三国时期遗址。迄今尚存的有三顾堂、草庐亭、卧龙深处、六角井、梁父岩、野云庵、半月溪、承恩寺、风和伴月亭和白马洞等。
古隆中是三国时政治家、文学家诸葛亮(字孔明)躬耕的地方。诸葛亮出身于世代官宦家庭。素有大志,每自比于管仲、乐毅。建安十二年(207),刘备三顾草庐,请他出山共图大业。次年,在诸葛亮的谋划下,刘备联合孙权,在赤壁击败曹操。其后又进占荆州,袭取益州,形成了魏、蜀、吴三分天下的局面。刘备称帝,拜他为丞相。刘禅继位后,蜀汉事无巨细,都取决于他。他曾南征,平定了诸少数民族地区,有七擒孟获等事。后又率诸军北驻汉中,六出祁出、多次伐魏,终因兵少势单,且粮草不继,未能成功。最后病逝于军中。谥忠武侯,后世称诸葛武侯。
唐代诗人杜甫对诸葛亮有诗曰: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蜀相》
对于诸葛亮,毛泽东评论说:“其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其终则关羽、刘备、诸葛亮三分兵力,安得不败。”前一句的意思是诸葛亮的战略不妥,荆州离益州千里之遥,两地分兵的做法必然让蜀汉失去兵力上的优势。后一句“三分兵力”指的是关羽之镇守荆州、刘备之进攻东吴、诸葛亮之北伐中原,“三分兵力”的历史事实最终导致蜀汉元气大伤,失去的统一中国的基础。然而亦有人有不同的分析,认为隆中对本是希望以“利尽南海”的全个荆州支持荆州军北伐,再加上益州进行钳形战略,但后来刘备未能达到,亦因南郡之失,才令关羽失去在襄樊之战中的优势,而非为二分兵力之果。
对于失街亭斩马谡的事件,毛泽东曾评点道:“初战亮宜自临阵。”认为当时诸葛亮应亲率大军挺进、临阵调度,不应分散兵力、委责于人。我认为毛泽东的评点有道理。
清朝学者赵藩所作攻心联曾引起毛泽东的重视,其内容是:“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1976年游览了古隆中时,我激发了一阵联想,在当天晚上写下了《到古隆中》词一首:
路经襄阳到隆中,
犹闻沙场铁甲腥。
封建割据各称王,
千秋一对难安邦。
两表酬谢三顾恩,
可惜汉室气数尽。
遗憾未捷身先死,
长留后人评说中。
龍立彪
1976年5月10日
龍立彪1998年和同事在襄阳隆中合影
请点击链接:《龍立彪旅行见闻》栏目全部文章标题连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