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0年代中期,我国动物园开始国际交往,认识到动物园为社会服务的四大功能:野生动物移地保护基地、科学研究基地、科普宣传教育基地、为游人提供休闲娱乐场所。
在新的形势下,这四项功能依然存在,但需要我们对他们各自的内涵和相互的关系做出重新的认识。
对科学研究基地功能的再认识: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和传统动物学的没落,更多的动物学“研究”工作已经由更专业的人群和机构承担,动物园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孤立的进行“研究”工作,资源分享和分工协作是动物园科研工作的出路。动物园中的动物资源是属于全社会的,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参与更广泛的全社会的科学研究工作,而在动物园中进行的基础性技术工作,如日常工作的技术革新、先进技术的引进和执行、全员科学素质的提高才是我们开展“合作研究”工作的基础;同时科学性在日常工作中的强化也是动物园实现其他功能的基础。

对野生动物异地保护基地功能的再认识:这项功能一度是动物园自身所标榜的最重要的、最神圣的职能,能够为我们的事业罩上一层美丽的光环,但是在近些年国内动物园所经历的逆境中,这项功能好像并没有为动物园赢得应有的尊重,甚至成为动物园的搬迁理由之一:“因为可以更好的发挥保护的功能,所以有必要搬迁”!我们暂且不提一些政治因素,仅仅从自身来重新认识这个问题:只要我们把目光放的更宽、更远,我们就不难发现:在动物园中建立人工种群的意义远远没有保护野生动物的栖息地的健康意义重大。保护动物不是目的,仅仅是保护健康地球生态环境工作的一个主要部分。在动物园中泛滥的东北虎和野外栖息地的严重丧失之间的矛盾是我们有目共睹的,多数动物园的解决之道就是对它们实行“绝育”,显然如果没有就地保护和异地保护,对整个生态的全面保护,在动物园中进行的异地保护工作不可能发挥我们想象中的作用。所以,动物园中开展的保护工作必须与野外栖息地的保护工作相结合,即使在目前还没有足够的参与能力和机会,起码要把动物园建设成为展示和介绍野外栖息地保护工作的窗口,通过这个窗口使公众认识到在动物园以外开展的更广阔、更重要的环境保护工作的意义,认识到这种环境保护与每个人的相关性,认识到动物园在这项综合保护工作中发挥的作用,认识到城市动物园在公众与野外保护之间发挥的联系纽带作用,从而最终认可动物园存在的必要性。
对科普宣传教育基地功能的再认识:以往的静态的、单向的库普教育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公众的需求,在我们所处的信息时代,我们每天所面对的游客的知识素养都在提高,其中有些人出于兴趣的需要,在某些特定领域的知识水平已经超过了动物园的从业人员,已经不再满足于被动的接受,而是希望交流和参与和知识与经验的分享。这种需求上的变化迫使动物园在提高从业人员的知识水平的同时,改变以往的科普教育形式,这种公众需求的力量是巨大的。由于一般意义上的科普宣传工作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比动物园中进行的工作内容更为广泛、丰富的环境保护教育工作将逐渐成为公众环境保护教育内容的主流。
对提供休闲娱乐场所功能的再认识: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有更多的机会获得愉悦的心情,各种咨询途径的普及使公众了解了更多的动物知识,来到动物园参观已经不再仅仅是满足猎奇心理的需求,而是越来越多的人希望通过交流甚至参与来获得其它途径无法提供的心理上的满足。我们应该及时把握这种服务对象的需求的改变,认真地分析和对应,从这种更加深入的需求变化调整动物园休闲娱乐功能的定位,实现动物园的不可替代的休闲娱乐功能的途径就是为更多的游客提供交流和参与的机会,而这种机会的提供就是通过新型的公众环境保护教育观念的落实。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难认识到:科学技术的提高支持环境保护;提高自身的保护水平、参与更多的保护工作为公众环境保护教育提供了更丰富的内容;丰富多彩的教育形式满足了公众的心理需求,从而实现休闲娱乐的功能。我们所开展的每一项工作都将最终服务于社会公众,这是动物园的最终定位。野生动物及栖息地保护为主要内容的环境保护工作包容并替代了野生动物移地保护工作;营造好的环境和服务设施,吸引更多的人来动物园休闲的目的不仅是为动物园得到更好的经济上的收入,而是让更多的人有机会来动物园接受环境保护教育;科学研究的目的不仅仅是为获得一些新、奇的研究成果,而是为更好的开展野外物种和栖息地的保护工作和公共环境保护教育工作,是开展好这两项工作的基础。
文章来源:中国动物园协会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