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与药

标签:
汽车文化时尚时评 |
分类: 交通安全益言堂 |
车与药
本来,车与药两者,风马牛不相及。现在联想起来,还挺有意思的。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的外国车不多,我当兵的时候,我们部队装备的是国产的解放,苏联的嘎斯51车,吉斯151的大炮牵引车,还有北京吉普车,1974年才装备东风军车。后来重庆生产的红岩牵引车,取代了法国进口的“戴高乐”车。当年我们参战,就是这样齐装满员上阵的。
改革开放以来,先是进口外国汽车,而后搞合资。汕头路上跑的车五花八门,品牌多样,型式各异。近年来,能源车异军突起,风行天下。市面上的汽油车、能源车标新立异,目不暇接。几年前汕头还没有开卖特拉斯,我的一个亲戚利用厂家促销,花了百万从广州买回来一台。
现在的小轿车可以从车牌分辨出哪台是汽油车,哪台是能源车。也只能从其车的标志,分辨出是什么牌子,但要说岀是什么型号,大多数人就哑口无言了。我这个有53年驾龄的老司机也是无言以对。
我为什么会将车与药联想在一起呢?以前的西药,尽管药品繁多,但品种没有现在多,比较易记。现在患者知道以前一些药品的价位,你再提价多少,患者心中有数,太高一点就会放弃,改用别的药物。所以药厂就调整药方,或调整含量,申报为新药。获批生产岀来后,价格就突飞猛涨了。以前的小苏打片,大瓶装1000片也没几块钱,现在它叫碳酸氢纳片,一瓶100片比以前1000片还贵。
现在有的汽车也同此理,品牌不变,改头换面,于是就有了各种各样的新型号。有的改变一下外型,或者改装一下内饰,或者改革一下设计,小改小变,都成了新型号,销售新价格。汽车工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只有物廉价美才能得到消费者的认可。
我不否认汽车行业的激烈竞争,迫使厂家技术革新,使车辆更新换代,让购车者在操作上更加得心应手。不降低成本,就会被市场淘汰,所以要多生产几个新的型号,才能省料省工省钱,卖个好价钱。汽车行业魚龙相混,特别是二手市场混水摸鱼还是有的。现在的消费者也学精了,货比三家,不再上当受骗。
今后的汽车更加新能源、智能化,往无人驾驶的方向发展。经济实用,才能皆大欢喜。澄海有个战友的儿子,事业有成,他告诉我上周他新购了一台特拉斯,下半夜充电,折合每公里一毛钱,很合算。我国人口众多,道路有限,车满为患,无人驾驶,会不会寸步难行?这点我是担心的。药能治病,太贵了无忌谋财害命。车流如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