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卫还击,保卫边疆
(2017-02-17 19:48:31)
标签:
参战生活休闲微信记事 |
分类: 战旗似火士气虹 |
自卫还击,保卫边疆
今天是个值得终生铭记和怀念的日子,38年前的今天,偶随13军37师参加自卫还击,保卫边疆的战斗,偶是参战者,是幸存者,也是立功者。战场上的硝烟早已散去,但出生入死的场景历历在目。过几天也是偶在新浪开博10周年,当年开博初期,偶也写过多篇参战的纪念文章。近日来,微信此类帖子早被刷屏。偶转载3个帖子,作为纪念。
《向38年前参加对越自卫还击作战的老兵战友们致敬!》这个帖写道:“1979年,那是一个用青春和热血谱写的英雄年代,那是一个令所有参战老兵难以忘怀的年代,2月17日凌晨,在祖国南疆1300多公里的边防线上,隆隆的炮声划过黎明前的黑暗,一场震惊世界的“对越自卫还击作战”打响了。
岁月悠悠,光阴荏苒,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当年龙腾虎跃的青年战士,如今已是苍颜皓首,两鬓斑白,尽管如此,我们可以自豪地说:我们拼搏过,我们奋斗过,我们奉献过!我们曾经把自己最美好的青春年华奉献给了部队,奉献给了军营,奉献给了中华民族的国防事业。
今天,我们在这个特别难忘的日子里,向参加自卫还击作战的英雄们致敬,向保卫祖国而光荣牺牲的烈士们致敬!烈士们永垂不朽!”
微信这个帖很有代表性《今年,2月17日,是纪念对越自卫反击作战38周年,向38年前参加中越边境对越作战作的老兵战友们致敬!》:“岁月轮回,时间的脚步又一次走进难以忘怀2月,当人们还沉浸在春节的喜庆之中,可是谁又想到2月17这一个普通的日子,大多数国人已经忘记,官方媒体已不再提起,但我们每到这个时刻都依然牵动参战老兵的心,融进老兵的情感,2月仿佛是一本笔记,它记下了参战老兵的每一个白天和黑夜,2月仿佛是一本像册,留住了参战老兵永远的怀念。
1979年,那是一个用青春和热血谱写英雄的年代,那是一个令所有参战老兵难以忘怀的年代。
1979年2月17日凌晨,在祖国南疆1300公里的边防线上,隆隆的炮弹划过黎明前的黑暗,一场震惊世界的“对越自卫还击战”打响了,轰鸣的炮声是复仇的怒吼,手中的钢枪是保卫祖国的誓言,冲锋的脚步是奉献祖国的忠诚,血染的战旗是胜利的召唤,年轻的军人甘用热血铸起了南疆边关界碑。短短二十八天,在历史长河不过是弹指一挥间,无数年轻的士兵把宝贵的生命、灿烂的青春留在南疆红土地里,在你们倒下的瞬间还仍然是那样勇敢顽强,在你们倒下的瞬间还设法把战斗任务托付给战友,在你们倒下的瞬间还牵挂着亲爹亲娘,你们倒在了血泊里,永远地离开了战友,永远离开了亲人,永远地离开了缤纷的人间,将绚丽的青春定格在18、19、20岁。你们走了,还来不及看看自己的军功章,还来不及给深爱的姑娘写一封回信,你们走了,走在灿烂的年华里,走在血染的青春里,你们用生命释怀了人生的豪壮,你们用热血诠释了保卫南疆的铮铮誓言。
岁月悠悠,光阴荏苒。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当年龙腾虎跃的青年战士,如今是苍颜皓首,两鬓已斑。尽管如此,我们可以自豪地说:我们拼搏过,我们奋斗过,我们奉献过!我们曾经把自己最美好的青春年华奉献给了部队,奉献过了军营,奉献给了中华民族的国防事业!我们无愧于养育我们的人民,无愧于我们伟大的祖国!虽然已过三十八年,回首往事,我们怎能忘记那如火如荼的峥嵘岁月,怎能忘记那煅石成金的革命熔炉?怎能忘记在部队朝夕相处、苦乐与共的朝朝暮暮?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廉颇老矣,犹记当时。尽管我们已经退役,我们依然珍视当兵的历史,二月十七日只有我们这些中越战争参战幸存的老兵才知道这一天的所深含的意义,即使有的人根本不知道二月十七日这一天是什么日子,我可以大声的告诉你,这是我们参战的日子,我们参战老兵决不会忘记那流血的日日夜夜,因为这是我们的荣幸,这是我们为之而骄傲的一天,因为有了二月十七日,我们才有了报效祖国,保卫人民维护世界和平的机会,我们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对越自卫还击战中英勇奋战、血染沙场,为国为民做出了很大的奉献,但我们今生无悔,我们无愧于共和国的卫士,无愧于时代的中国军人,我们铸就了军魂,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旗帜上和八一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旗上有我们血染的风采。
今天的纪念永远是我们心中的圣台,向保卫祖国而英勇牺牲的烈士们敬礼!祝祖国繁荣强胜!为祖国而献身的烈士们永垂不朽 !”
昆明杨晓华战友曾与偶同连队,他在今天发《纪念自卫还击战》的帖:“又到2月17日,战友的纪念帖子铺天盖地,一种战场纪念文化已经形成,我也发表自己的感想。在听到一些战友的故事后我认为,每一个参战者都有不同的经历,不同的故事。有些战友的大智大勇值得敬佩,虽然不是向敌人冲锋陷阵,却在为保全自己,保全战友及车辆作出了贡献。
难忘的岁月,对我来说记忆犹新。虽然我们是运输的后勤,危险依然存在,死神常常向我们袭来。担惊受怕的日子不少,一次次死里逃生。经历了刹车失灵、模糊驾驶、险些相撞,被撞、路滑、无排挡杆驾驶等风险,最后还是一一转危为安。应该说是非常幸运的。
我的车辆车牌号我都记不得,它给我带来许多危险和麻烦。平常说禁止带故障上路,战时那管这些。我的车辆在重庆便发现制动油管磨破,修理所无材料更换,只好用塑料带捆绑。领导乘坐时先打招呼,制动不好。要跑跑不快,要停停不下。所以,进入云南的整个过程都是提心掉胆,担惊受怕。直到汽车坐上回营房的火车,才算有了安全感。
参战的遗憾。要说参战还有什么遗憾,那就是没有在云南留下一张照片。想到了写日记,但未写成,写了几页的行车记录,后来也失踪了。我常想,战友失去了生命,我失去战地日记算得了什么?战争带给我们的悲壮场景,谁也不会忘记,战友永远在我们心中。”
其实,要说遗憾还有很多,参战的幸存者,现在最小也有50多岁了,每年都有参战战友不幸故去的消息。偶有立功证、军功章,就是木有优抚证。强烈要求尽快落实政策,兑现优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