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亲情之旅(5)

(2016-04-29 08:41:50)
标签:

亲情

生活

休闲

游记

微信

分类: 血浓于水是亲情

亲情之旅(5

为充分利用时间,415日上午偶们要离开海城往鞍山,大姐夫妇怕偶们一去不回到他们家,一再挽留偶们再住几天。偶们为让他们放心,将行李留在他们家里不带走,说好明天晚上再回来。

二弟和三妹夫各开一部小车,陪偶们到鞍山。海城距鞍山只有40公里,偶们先到大伯的大儿子家,由大哥带队上千山。

素有“东北祈福第一山”的千山,古称积翠山,又名千华山、千顶山、千朵莲花山,位于东经123.4度,北纬40度的辽宁省中部,耸立于辽东半岛北端,距鞍山市东南17公里,总面积125平方公里。它南邻渤海,北接长白,东依鸭绿江,西俯辽河,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以峰秀、石峭、谷幽、庙古、佛高、松奇、花盛而著称,厚重的历史宗教文化和神奇瑰丽的自然风光,古往今来一直是吸引游人的最美的佛教圣山,有“释道同源、皇家仙山”之美誉。千山是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完美统一,而宗教文化是千山人文景观的主体。千山因佛道两教共居一山而形成“古刹隐山林,道观筑谷间”的奇妙场景。晨钟暮鼓各奉经卷之势,为千山宗教增添了浓厚的色彩。

“万壑松涛百丈澜,千峰翠影一湖莲。”千山由近千座状似莲花的奇峰组成,自然风光旖旎多姿,自古以来就有无峰不奇、无石不峭、无寺不古、无处不幽之美誉,像一幅无穷无尽的天然画卷,展示在关东大地上。“欲向青天数花朵,九百九十九芙蓉。”这是清代嘉庆左都御史著名诗人姚元之对千山的绝唱。

“峰海松涛郁葱蓉,灵秀神州百岳钟。”千山风光钟灵毓秀,旖旎多姿,奇峰、怪石、苍松和梨花是千山四大自然景观。千山的群峰突兀争奇,深幽秀丽,总而观之似一湖莲花,每座山峰又独具造型,著名的有仙人台、五佛顶、狮子、弥勒、净瓶、金刚等109座。居高俯视,姿态万千,犹如一幅硕大无比的莲花镶嵌在关东大地上。

千山的怪石又称俏石,犹如无数鲜花点缀着奇峰、秀坡、幽壑和寺院,以其大自然赋予的千姿百态,天工巧成,妙趣横生,引人叹为观止。更为奇特的木鱼石击之能发出木鱼之声,电视连续剧《木鱼石的传说》由此而来。一首精美的千山石头会唱歌传遍了大江南北、华夏大地。清朝举人李龙石对千山怪石描绘到“怪石惊人绝世无,茫茫一碧倚天铺,古迹眼界从今拓,此后何须看画图。”

“松涛涨壑千岩响”、“连云松海拍天浪”、“拔地三千仞,摩天万里云”, 这是古今诗人赞美千山奇松的诗句。千山植被覆盖率为95﹪,其中松树占林木植被的40﹪,百年以上的古松数万株,它们或昂头挺立,遮云蔽日;或虬枝勃发、腾龙舞凤;或小巧纤细,头俯山迎,其状可怜;放眼所及,漫山遍谷郁郁葱葱,生机勃勃,洋溢着无限的诗情画意。

回归自然、走进自然,绿树成荫,山环水绕,蜿蜒曲折向远方延伸,偶们漫步其上,一路欢声笑语,让偶们从脚下舒缓至心里。二弟说他养的小狗“甜甜”这两天木见到他,一见他就咬,这次不得不把它带出来。10斤左右的“甜甜”,一下车就跟偶们在山道上跑前跑后,还上到五佛顶呢。

千山著名水系“龙泉河”,有的还结冰未化。偶们来得太早,未能体验明代诗人刘琦描绘千山山水“松岩宿雾长浮翠,石涧流泉偶落花。”清顺治御史郝浴游千山诗中言到:“人卧千山花气里,月升三岛水晶旁。”千山的山色,水系更象唐代诗人王维在《山居秋暝》中所言:“明月松山照,清泉石上流”充满着诗情画意。

千山是一个神奇的地方,是一个迷人的地方,更是一个令人流连忘返的地方。古往今来人们津津乐道,讲述着积翠仙子汇聚天地精华而绣成千朵莲花的优美故事;讲述着盘古开天辟地,老子一气化三清千山传道的神奇故事;讲述着关东盛开九芙蓉,佛祖应声化千莲,吐符应生的故事;讲述着为民请命,成仙化鹤归来的丁令威的故事;讲述着唐太宗李世民、大将薛仁贵征东屯兵的历史典故;讲述着清圣祖康熙皇帝三次巡游千山的历史;讲述着清太子嘉庆遍寻那块会唱歌的石头--木鱼石的美丽传说;讲述着曹雪芹的惊世之作《红楼梦》中所描绘的那块有灵气的“飞来石”;讲述着“名贯三江”“老祖同场少祖师”关东才子清太史王尔烈的传奇故事。

“看尽江南山水美,常怜北国穷山水。识得关东千山秀,不看五岳也无悔。”千山分为天上天、大佛、五佛顶、桃花溪谷和国家森林公园仙人台五个游览区,20个游览小区,500多处风景名胜点。偶们漫步数公里盘山道,乘坐15分钟索道览车。偶和二弟、二姐夫3人攀爬到五佛顶,体验“会登凌绝项,一览众山小”。而山顶5座半身石雕坐佛,看得出是近年才安放的,供桌上的各式香炷静静地等待香客慷慨解囊。现场摆放的多个功德箱,有3位僧人在看护。山顶人为的这些,在偶看来,不是画龙点睛,而是画蛇添足。全游千山需4日,而偶们来去匆匆,半天结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