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同女记微信互动

(2014-02-17 13:37:56)
标签:

微信

春运

客运

服务

记事

文化

分类: 读书开博玩时尚

同女记微信互动

去年下半年,汕头都市报原跑交通线的郑记者上调市委宣传部,1114日上午,郑记者联系偶,带接其班的能干靓女蔡记者到偶站同偶认识。自此,偶同蔡记者在业务上有了联系,电话少,微信互动多。短短3个月,蔡记者单独报道偶站好人好事有2篇,有关偶站的报道内容近10篇。有不少是同偶电话和微信互动了解情况的。

2131422,蔡记者来微信:“蔡总,我今天要写高铁开通以来对公路客运的影响,我看你博客有很多相关内容,中心站的情况我就直接用你博客介绍的内容,可以么?”偶回好的。15日中午,偶上街办事,半路收到蔡记者1209来信:“蔡总,这两天客流情况怎样?”偶站在马路边回:“初八后开始回落,昨天超过2000人,今天开始三天是小高峰,毎天应有2500人左右。”蔡记者又问:“出行的还是以珠三角,福建方向为主吗?”偶回后蔡问:“目前票价是不是和平时一样?”偶答后蔡再问:“蔡总啊,像现在汕头去深圳的班车,我们市普遍最早一班是几点,最晚一班是几点?”偶答:“最早为早上7点,最晚是凌晨140。这是我站深圳发班时间。”蔡问:“其他站情况应该也差不多吧?”偶答:“总站是会比我站早发半小时左右。”有的路人看偶站在马路边玩弄手机,还有几个回头率呢。

今天上午1050,偶回办公室,看到汕头都市报第5版整版特别报道,题为:春运“首战”,公铁之争“平分秋色”,其中一些内容就是蔡记者同偶电话和微信互动及在偶的博客上了解的。摘录相关一部分:有业内人士指出,这么多年,汕头公路客运同行的竞争早就“刀光剑影”,高铁的加入,无疑会使这场“看不见硝烟”的竞争愈加激烈。春运“首战”,公路客运、高铁是“平分秋色”,还是其中一种运输方式“独占鳌头”呢?本报记者对公铁竞争进行深入调查。

今年是厦深铁路建成后,高速铁路和公路客运的春运“首战”。公路客运运力充足,基本能实现“随到随走”,使其能在春运中赚取自己的一杯羹。

尽管(高铁和公客)两者在线路覆盖上各有优势,但厦深铁路的开通,随即给我市公路客运带来一股“冲击波”。以汕头客运中心站为例,广州、深圳、厦门这几条班车线路是该站的黄金线路,每天旅客人数约占发送总人数的40%,营收也接近每日总营收的一半。厦深运营首日,沿线的深圳、厦门、宝安、广州、珠海、惠州等公路客运遭到巨大的冲击,这些线路旅客量下降均在40%以上。该站总经理蔡炳生坦言:“从厦深开通到11日,客运部统计的数据就让人难已接受,营收下降20%以上。”

相比高铁的“一票难求”,我市公路客运运力充足,基本能满足旅客“随到随走”的出行需求,并且灵活安排、适时增开热门线路班车,抢占客源。在动车‘一票难求’的情况下,公路客运的优势便凸显了,很多旅客依然就近选择在中心城区的汽车站坐车返乡。

在铁路运力有限及换乘不便的情况下,我市公路客运“守住了阵地”。在春运第一周,我市公路客流呈现反弹之势——中心站发送旅客人数近13000人次,同去年同期对比还增加近500人次,营收也略有增长;纵观春运以来的客流情况,我市公路客运形势仍不会太差。据中心站蔡炳生介绍:“从春运开始至27日,我站发送旅客人数减少3000多人,营收减少30多万。但这比原先的预计要低得多。”

汕头到深圳约400公里,从票价、班次、耗时上,动车与大巴优势相当,难分伯仲。刘先生说,自己家住长平东路的龙禧花园,到中心客运站只需要几分钟时间,坐汽车到深圳、广州肯定更方便。

“公铁竞争”中旅客是最大受惠者——票价降了,服务更好了。不论铁路、公路如何博弈,公铁竞争的客运格局“渔翁得利”的是旅客——票价降低的同时享受更为优质的服务,且有了更多的出行选择。

汕头客运中心站也根据客流合理延长预售票时间,由3天延长至10天,个别特殊的班线延长至10天以上。对购买跨省超长途班车的旅客登记其联系方式,班车出现异常情况及时告知旅客,使旅客不滞留在站。为旅客提供网上订票、售票,电话订票及约定班线上门接送服务,给旅客出行提供便利。

尽管春运“首战”高铁、公路“平分秋色”,但公路客运业内人士仍忧心忡忡,认为高速铁路的冲击才刚刚开始,未来高铁会带来更多冲击。在采访时,蔡炳生就表示:“短期内高铁对公路客运的影响还不算很大,只有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营,真正的影响才能显现。”

1134偶发微信给蔡记者:“刚才看了整版报道,不错。谢谢!”她很快回:“谢谢蔡总,是看了你的博客,才能了解到那么多情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到期停播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