筷子小议(1)
(2013-06-03 15:24:38)
标签:
筷子生活休闲杂谈 |
分类: 饭后茶余龙门阵 |
筷子小议(1)
我们汉人的就餐工具,主要是筷子。使用筷子的人口,偶估计最少要占世界总人口的1/4以上。小孩子4-5岁就开始学会使用筷子。偶对筷子总是熟视无睹,近日胡思乱想,要作筷子小议。上网一查,深圳市御尚工艺筷子有限公司(Y
我国有五千多年文明历史的古老国度,筷子文化以其不朽的品格,独特的魅力,成为华夏文化大花园里的一只奇葩。筷子古称箸,一种由中国汉族发明的非常具有民族特色的进食工具。古籍《韩非子·喻老》载:“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纣王为商代末期的君主,可见早在公元前11世纪我国已出现象牙精工制造的筷子,也就是说,我国有史记载的用筷历史已有3000多年。
筷子的出现不仅是中华饮食文化的革命,更是一种人类文明的象征。今天的筷子,已经不单作为一种就餐工具,而是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形式,代表着一种文明气息,出现在世人面前,成为研究、使用、欣赏、馈赠、收藏相结合的艺术品送筷寓意:
筷子的名称,各个时代叫法不同。先秦的时候叫“挟”。秦汉时期又叫“箸”。隋唐的时候称“筋”。李白曾有诗句描写道:“停杯投筋不能食”。直到宋代的时候,才有“筷”的称呼。筷子这个词,在汉语有关的读音就有三个,要说字最少有六个,常见的是箸,这个字还有个异体字,就是住旁边在加个木字旁,这个字最早在说文解字里就有记载,讲的就是吃饭的工具。
为什么后人都不写不呼“箸”,而有“筷子”这个名称呢?它与一种禁忌习俗有关。明人《推篷寤语》中说:世有误恶字两呼为美字者,如立箸讳滞,呼为快子,今因流传之久,至有士大夫间,亦呼箸为快子者,忘其始也。还有一种说法,明代有一部书里说现在吴中(现在的江浙一带)的土著,将箸叫筷子。原因是江浙一带的人撑船的多,船户人家撑船有讲究和忌会,说“箸”跟“停住”的那个“住”字同音,撑船的人总想着一帆风顺,住不走就挺麻烦了,就把“箸”改成“快”,快快的走,词变音变字变,还是竹子头,不是“者”,是“快”,现在的筷子的“筷”其实是一个方言字。
促成筷子诞生,最主要的契机应是熟食烫手。上古时代,因无金属器具,再因兽骨较短、极脆、加工不易,于是先民就随手采摘细竹和树枝来捞取熟食。当年处于荒野的环境中,人类生活在茂密的森林草丛洞穴里,树木、竹枝是最方便的材料。小棍、细竹经过先民烤物时的拨弄,急取烫食时的捞夹。蒸煮谷黍时的搅拌等,筷子的雏形逐渐出现。这是人类在特殊环境下的必然发展规律。
民间关于筷子的传说不少,一说姜子牙受神鸟启示发明丝竹筷,一说妲己为讨纣王欢心而发明用玉簪作筷,还有大禹治水时为节约时间以树枝捞取热食而发明筷子的传说。从现在筷子的形体来研究.它还带有原始竹木棍棒的特征。经过4000余年的发展,其原始性仍无法改变。